微生物生物膜定植力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02 12:33:07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微生物生物膜定植力检测:原理、方法与意义

微生物生物膜是微生物在自然或人工表面附着后,通过自身产生的胞外聚合物(EPS)包裹形成的结构化群落。这种生存方式赋予微生物远超其浮游状态的环境适应性和抗性,成为感染、工业污染、设备腐蚀等诸多领域的关键问题。因此,准确评估微生物形成生物膜的定植力(即附着、聚集、形成稳定生物膜的能力)至关重要。本文将系统阐述生物膜定植力检测的原理、常用方法及其应用价值。

一、 生物膜定植力检测的核心意义

  • 评估致病风险: 在医疗领域(如植入物感染、慢性伤口感染)和食品工业中,检测病原微生物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是预测其潜在致病性和传播风险的关键指标。定植力强的菌株更具危害性。
  • 监控污染控制效果: 在工业水系统、食品加工线、冷却塔等场景,生物膜是顽固污染源和腐蚀源。检测相关微生物的定植力,有助于评估清洁消毒程序的效能,优化控制策略。
  • 筛选抗菌/抗生物膜材料/制剂: 研发新型抗菌涂层、抗生物膜药物或消毒剂时,需可靠的方法评价其对微生物定植过程的抑制作用。
  • 环境微生物生态研究: 理解特定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定植行为及其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 菌株特性鉴定: 生物膜形成能力是某些微生物的重要表型特征,可用于菌株分型或鉴定。
 

二、 生物膜定植力检测的核心原理

检测的核心在于模拟微生物在目标表面的定植过程,并量化其形成的生物膜量或生物活性。检测通常包括以下基本步骤:

  1. 表面准备: 提供待测的固体表面(如塑料、金属、玻璃、或模拟组织/材料的涂层)。
  2. 微生物接种: 将目标微生物(单一菌种或混合群落)以一定浓度接种到含有培养液的检测系统中。
  3. 定植培养: 在适宜条件下(温度、时间、营养、静置或流动状态)进行培养,允许微生物附着、增殖并形成生物膜。
  4. 去除浮游菌: 轻柔移除培养液并洗涤表面,去除未附着的浮游细胞。
  5. 生物膜染色/裂解: 对附着在表面的生物膜进行染色(可视化、量化生物量)或裂解(释放细胞内含物)。
  6. 定量分析: 通过测量染色强度、代谢活性或特定分子含量来量化生物膜。
 

三、 常用生物膜定植力检测方法

根据检测目标和定量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生物量染色定量法 (最常用):

    • 原理: 使用染料特异性结合生物膜组分(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细胞膜),通过比色或荧光强度反映生物膜总量。
    • 代表方法:
      • 结晶紫 (Crystal Violet, CV) 染色法: 最经典、经济的方法。CV 结合生物膜内的阴离子组分(如胞外多糖、核酸、酸性氨基酸)。染色后溶解染料,测量溶液在特定波长(如 570nm 或 595nm)的光密度 (OD) 值,与生物膜生物量正相关。优点:操作简单、成本低、高通量(适用于微孔板)。缺点:不能区分死活细胞,可能被残留培养基干扰,对薄生物膜不敏感。
      • SYTO 系列核酸染料法: 使用可穿透细胞膜的核酸荧光染料(如 SYTO® 9)。裂解生物膜后测量荧光强度,反映总细胞数量(包含死活细胞)。优点:灵敏度较高。缺点:成本高于 CV,需要荧光检测设备。
      • 其他染料: 刚果红(结合胞外多糖)、荧光增白剂(如 Calcofluor White,结合几丁质/纤维素)等,应用相对较少。
  2. 代谢活性检测法:

    • 原理: 检测生物膜内活细胞的代谢活性,间接反映生物膜的活力和定植强度。
    • 代表方法:
      • 四唑盐还原法 (如 XTT, MTT, resazurin): 活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还原酶可将无色的四唑盐/刃天青还原成有色的甲臜或高荧光的试卤灵。测量显色或荧光强度可反映活细胞数量/代谢活性。优点:反映生物膜活力,对评估抗菌剂效果尤为重要。缺点:结果受代谢状态影响,试剂成本较高,某些菌种还原能力弱。
      • ATP 生物发光法: 裂解生物膜细胞,利用荧光素酶-荧光素系统检测 ATP 含量。ATP 是活细胞的能量货币,其含量与活细胞数量正相关。优点:灵敏度极高,快速。缺点:仪器昂贵,操作需严谨,易受干扰。
  3.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

    • 原理: 检测生物膜内特定微生物的核酸(DNA/RNA)含量。
    • 代表方法:
      • 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qPCR): 针对目标微生物的特异性基因(如 16S rRNA 基因)进行定量扩增,精确测定生物膜内特定微生物的绝对数量。优点:特异性高,可区分菌种/菌株,灵敏度极高。缺点:成本高,操作复杂,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不能区分死活细胞(除非结合活菌染料或测 RNA)。
      • 其他: 荧光原位杂交 (FISH) 等,多用于结构观察和特定菌定位,定量应用较少。
  4. 显微镜观察法:

    • 原理: 直接观察生物膜在表面的附着形态、覆盖度、厚度和结构。
    • 代表方法:
      • 光学显微镜 (带染色): 如革兰氏染色、荧光染色(如 SYTO 9/PI 区分死活)后观察生物膜形态和细胞分布。简单直观,但定量困难。
      •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LSM): 最强大的可视化工具。可对活生物膜进行非侵入性、断层扫描(Z-stack),获取三维结构信息(厚度、生物量、空隙率、胞外多糖分布),结合荧光染色可区分不同菌种或不同生理状态的细胞。优点:提供最丰富的结构和空间信息。缺点:设备昂贵,操作复杂,通量低,难以精确定量整个表面。
      •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提供生物膜表面形貌的超高分辨率图像。缺点:样品制备复杂(需固定、脱水、镀膜),无法观察活体状态,可能引入假象,定量困难。
 

四、 方法选择与标准化挑战

  • 选择依据: 没有“万能”方法。选择需考虑:
    • 检测目标: 是总生物量、活细胞量、特定菌种还是结构?
    • 样本类型: 是标准模型表面(如聚苯乙烯板)还是复杂表面(如导管、组织工程材料)?
    • 通量要求: 需要高通量筛选还是精细分析?
    • 设备与成本: 实验室现有条件及预算。
    • 数据需求: 需要简单定量还是复杂结构信息?
  • 标准化挑战: 生物膜检测结果的可比性是关键挑战。不同实验室间结果差异常源于:
    • 培养条件(培养基成分、温度、时间、流体状态 - 静态 vs 动态流动腔)
    • 接种物状态(菌龄、浓度、悬浮介质)
    • 洗涤步骤(力度、次数、缓冲液)
    • 染色/裂解程序(试剂浓度、时间)
    • 定量方法(仪器校准、计算公式)
    • 表面特性(材质、粗糙度、亲水性)
    • 努力方向:建立和遵循国际/行业认可的标准化操作规程 (SOPs) 至关重要。
 

五、 结论

微生物生物膜定植力检测是理解微生物在表面生存行为、评估相关风险、开发控制策略和评价干预手段的核心技术。从经典的结晶紫染色到高端的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多种方法各具优势与局限。研究者需根据具体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充分认识到标准化操作对于获得可靠、可比结果的重要性。随着技术进步和标准化工作的推进,生物膜定植力检测将在医疗健康、食品安全、工业生产及环境科学等领域发挥越来越精准和重要的作用,为有效应对生物膜相关挑战提供科学依据。

(注:本文严格避免提及任何具体企业或品牌名称,所有技术方法均使用通用学术名称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