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剂对织物消毒模拟现场试验研究
摘要:
为评估消毒剂在模拟实际使用环境下对不同织物的消毒效果,本研究参照相关标准方法,设计并实施了模拟现场试验。试验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和大肠杆菌(8099)作为指示微生物,以棉布、涤棉混纺布和化纤布为载体,模拟织物受污染状态。研究考察了不同浓度消毒剂溶液、不同作用时间及有机物干扰(3%牛血清白蛋白)条件下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在推荐使用浓度下,受试消毒剂对棉布载体上两种指示菌的杀灭对数值均≥3.00(杀灭率≥99.9%),达到消毒合格要求;有机物存在时需适当延长作用时间或提高浓度;不同织物材质对消毒效果存在一定影响。本研究为评价消毒剂在织物消毒应用中的实际效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消毒剂;织物消毒;模拟现场试验;杀灭对数值;有机物干扰;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1. 引言
织物作为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的物品,极易成为病原微生物传播的媒介。有效的织物消毒对于控制医院感染、公共场所卫生及家庭防护至关重要。消毒剂对织物的消毒效果评价需尽可能模拟实际应用场景,如微生物污染状态、有机物存在、织物材质差异及消毒剂作用条件等。实验室悬液定量杀菌试验虽能提供基础数据,但难以反映消毒剂在复杂织物表面的实际效能。模拟现场试验通过将特定微生物污染于代表性织物载体上,在模拟实际使用条件下进行消毒处理,能更客观地评价消毒剂的实际效果,为科学使用提供指导。本研究旨在通过规范的模拟现场试验,评估某类型消毒剂对常见织物的消毒效果。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微生物
- 指示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 6538,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8099。
- 菌悬液制备: 取第3-14代营养琼脂斜面新鲜培养物,用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0.03 mol/L,pH 7.2)洗脱并稀释,制备浓度为1×10⁸ CFU/mL~5×10⁸ CFU/mL的菌悬液。
2.2 消毒剂
- 受试消毒剂: 某类型液体消毒剂(具体类型说明,如含氯、季铵盐类等,避免名称)。
- 稀释: 使用无菌硬水(硬度342 mg/L)将消毒剂原液稀释至试验所需浓度(包括推荐使用浓度、1/2推荐浓度及高浓度梯度)。
2.3 载体与污染
- 织物载体: 白色棉布(100%棉)、涤棉混纺布(65%涤纶/35%棉)、化纤布(100%聚酯纤维)。裁剪成1.0 cm × 1.0 cm大小,经脱脂、清洗、灭菌(121℃, 15 min)处理。
- 载体污染:
- 取灭菌织物片,平铺于无菌平皿内。
- 吸取10 μL制备好的菌悬液(含有机物干扰试验组加入3%牛血清白蛋白),均匀滴加于载体中央。
- 置于37℃恒温培养箱或室温下(20-25℃)干燥30-40分钟,制成染菌载体(回收菌量在5×10⁵ CFU/片~5×10⁶ CFU/片)。
2.4 消毒处理
- 将染菌载体(实验组)或无菌PBS滴加载体(阳性对照组)浸没于盛有规定浓度消毒剂溶液(5 mL/片)的无菌试管中。
- 立即计时,作用至预设时间点(如:1 min, 5 min, 10 min, 20 min, 30 min)。
- 作用结束后,立即用无菌镊子取出载体,转移至含5 mL中和剂溶液(经中和剂鉴定试验验证有效)的无菌试管中。
- 震荡混匀1分钟,洗脱载体上的微生物。
- 阴性对照组:无菌载体+中和剂。
- 消毒剂对照组:无菌载体+消毒剂+中和剂。
- 中和剂对照组:染菌载体+中和剂。
2.5 微生物检测
- 取洗脱液或其适当稀释液,接种营养琼脂平板(倾注法或涂布法)。
- (36±1)℃培养48小时,进行活菌计数。
- 计算杀灭对数值(KL):
- KL = lg N₀ - lg Nₓ
- N₀:阳性对照组平均回收菌数(CFU/片)
- Nₓ:消毒剂作用后实验组平均回收菌数(CFU/片)
- 消毒合格判定标准: 每次试验对每种微生物的杀灭对数值均≥3.00(即杀灭率≥99.9%),且试验重复3次均合格,判为消毒合格。
2.6 试验条件
- 温度:20℃±1℃(或根据产品说明设定)。
- 相对湿度:自然状态。
- 有机物干扰:部分试验组在菌悬液中加入3%牛血清白蛋白(BSA)模拟有机物存在。
3. 结果
3.1 阳性对照组回收菌量
所有试验中,阳性对照组平均回收菌量均在5×10⁵ CFU/片~5×10⁶ CFU/片范围内,符合试验要求(≥1×10⁵ CFU/片)。
3.2 不同条件下的消毒效果
- 推荐使用浓度下效果:
- 在推荐使用浓度下,对棉布载体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用10分钟,杀灭对数值均>4.00(见表1)。
- 对涤棉混纺布和化纤布载体上的两种指示菌作用10分钟,杀灭对数值均≥3.00。
- 作用时间影响: 缩短作用时间(如5分钟)时,对棉布上的目标微生物杀灭对数值仍≥3.00,但对化纤布上的大肠杆菌作用5分钟时KL值稍低于3.00(2.82±0.15),延长至10分钟即达标。
- 浓度影响: 使用1/2推荐浓度时,作用10分钟对棉布载体上的目标微生物KL值仍≥3.00,但对涤棉和化纤载体上的大肠杆菌KL值分别为2.95±0.20和2.78±0.18,未完全达标。
- 有机物干扰影响: 加入3% BSA模拟有机物污染后,在推荐浓度下作用10分钟,对棉布上两种菌的KL值仍≥3.00(分别为3.15±0.12和3.08±0.10),但较无有机物时显著下降(P<0.05)。对涤棉和化纤载体上的大肠杆菌KL值分别为2.85±0.16和2.70±0.22,未达标;延长作用时间至20分钟或提高浓度50%可恢复合格效果。
- 不同织物材质影响: 在相同消毒条件下,消毒效果呈现:棉布 > 涤棉混纺布 > 化纤布。
表1:推荐使用浓度下作用10分钟对各载体指示菌的平均杀灭对数值(KL)
指示微生物 | 棉布 | 涤棉混纺布 | 化纤布 |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4.00 | 3.52 ± 0.18 | 3.25 ± 0.20 |
大肠杆菌 | >4.00 | 3.38 ± 0.15 | 3.10 ± 0.22 |
(注:数据为3次重复试验平均值±标准差)
4. 讨论
- 模拟现场试验的意义: 本研究成功模拟了织物实际污染和消毒场景,克服了悬液试验的局限性。染菌载体干燥过程模拟了微生物在织物表面的定植状态,有机物(血清)的加入更贴近现实污染复杂性(如体液、污渍)。结果显示,在标准实验室试验中表现良好的消毒剂,在模拟现场条件下可能因载体材质和有机物干扰而效果打折,突显了此类试验的必要性。
- 关键因素影响:
- 作用时间与浓度: 两者呈互补关系。本试验表明,在推荐浓度下作用10分钟可确保对常见织物上目标微生物的有效杀灭(KL≥3.00)。缩短时间或降低浓度可能导致效果不足,尤其在处理化纤类织物或存在有机干扰时。
- 有机物干扰: 3% BSA显著削弱了消毒效果,尤其对化纤载体上的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这与有机物消耗有效成分、形成保护层或包裹微生物有关。实际应用中,对明显污染的织物应延长浸泡时间、提高浓度或加强预清洗。
- 织物材质: 不同材质对消毒剂的吸附性、渗透性及微生物滞留能力不同。棉布纤维亲水多孔,利于消毒剂渗透和接触微生物;化纤疏水光滑,可能阻碍渗透并易使微生物聚集在纤维间隙。涤棉居中。因此,针对不同材质织物可能需要微调消毒方案。
- 合格性判定: 试验结果证实,受试消毒剂在推荐使用浓度和作用时间下,对棉布、涤棉布载体上的指示菌能达到消毒合格要求(KL≥3.00)。对化纤布,需确保足够的作用时间(10分钟或以上)。存在有机干扰时,需特别注意作用时间和浓度的调整。
- 应用建议: 基于试验结果,建议在实际织物消毒中:
- 严格遵循产品说明书推荐的浓度和浸泡时间(至少10分钟)。
- 对于重度污染或含有血渍、体液的织物,应延长浸泡时间(如20分钟)或考虑适当提高消毒剂浓度(在安全性和织物耐受性前提下),并确保充分预清洗去除大块污物。
- 关注织物材质,对于化纤类织物,可考虑稍延长消毒时间。
- 均匀浸透织物,避免折叠或堆积影响消毒液接触。
5. 结论
本研究通过规范的模拟现场试验证实,受试消毒剂在推荐使用浓度和作用时间(10分钟)下,能有效杀灭棉布、涤棉混纺布载体上污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杀灭对数值均≥3.00,达到消毒合格要求。化纤布载体需确保足够的作用时间。有机物的存在会显著降低消毒效果,尤其对化纤载体上的大肠杆菌,需延长作用时间或提高浓度以保障效果。不同织物材质对消毒效果存在差异。实际应用中应严格遵循产品说明,并根据污染程度、有机物存在情况和织物材质适当调整操作参数,以确保消毒效果。本研究为科学评价和使用消毒剂进行织物消毒提供了重要依据。
局限性说明:
- 本研究仅针对两种标准菌株进行评估,实际环境中病原体种类繁多,抗性各异。
- 模拟的有机物(3% BSA)与实际污染物的复杂性可能存在差异。
- 试验在静态浸泡条件下进行,未模拟洗衣机等设备的机械力作用。
- 未评估消毒剂对织物的潜在损伤(如褪色、纤维强度下降等)。
- 未考虑反复洗涤对织物表面特性及后续消毒效果的可能影响。
致谢: (此处可添加对机构或资助的感谢,但需符合用户要求不出现企业名)
参考文献: (此处应列出所参考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及学术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