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剂对手消毒模拟现场试验技术报告
1. 背景与目的
手部是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重要载体。科学评价消毒剂在模拟实际使用条件下对手部自然菌群的杀灭效果,对于指导正确使用、控制感染传播至关重要。本试验依据《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2002年版)及GB 27950-2020《手消毒剂通用要求》附录B“模拟现场试验”方法,评估受试消毒剂在模拟实际手部消毒场景中的杀菌效能。
2. 材料与方法
- 2.1 受试消毒剂: 待评价消毒剂(液体剂型),按照产品说明书规定使用浓度与方法配制。
- 2.2 中和剂: 经中和剂鉴定试验验证合格的中和剂溶液(含相应中和剂及表面活性剂,如0.5%硫代硫酸钠 + 3%吐温80 + 0.3%卵磷脂 + 0.1%组氨酸的磷酸盐缓冲液),用于中止消毒作用并中和残留消毒剂。
- 2.3 稀释液/洗脱液: 含相应中和剂与表面活性剂的磷酸盐缓冲液(PBS)或生理盐水。
- 2.4 培养基: 营养琼脂培养基(TSA),用于细菌培养计数。
- 2.5 主要仪器设备: 恒温培养箱、生物安全柜、漩涡振荡器、定量移液器、无菌采样拭子、无菌刻度吸管、无菌试管、酒精灯、秒表。
- 2.6 试验条件: 环境温度20-25℃,相对湿度50-70%。
- 2.7 志愿者选择:
- 选择18-60岁健康志愿者至少30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至少15人)。
- 志愿者双手皮肤完整,无伤口、炎症、皮肤病,试验前1周内未使用抗菌药物或消毒剂洗手。
- 试验前志愿者用不含抗菌成分的普通肥皂、流动温水洗手,自然干燥或无菌纱布擦干。
- 2.8 试验分组与操作:
- 对照组: 志愿者将一只手(常用手)五指并拢,用无菌棉拭在含5ml稀释液/洗脱液的无菌试管中充分浸润。在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均匀涂擦两次(每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²)。将棉拭头剪入试管内,漩涡振荡混匀,作为试验前样本(即时样本)。
- 试验组: 同一志愿者取另一只手(非常用手)。
- 消毒前样本采集(即时样本): 同对照组操作。
- 消毒处理: 立即按照受试消毒剂说明书规定的使用剂量(如按压喷头次数或取液量)和方法(如揉搓方式、范围)进行手消毒。作用时间严格控制在说明书规定的时间(如30秒、1分钟)。操作过程由实验员监督计时。
- 消毒后样本采集(作用后样本): 作用时间到达后,立即进行采样。采样方法与消毒前样本采集完全相同。
- 2.9 样本处理与培养:
- 将采集了样本的试管在漩涡振荡器上剧烈振荡至少30秒,使细菌充分洗脱。
- 用无菌吸管吸取洗脱液,进行1:10和1:100(必要时更高稀释度)的系列稀释。
- 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分别吸取1.0ml稀释液接种于无菌平皿中。
- 每个稀释度做2个平皿。倾注冷却至约45℃的营养琼脂培养基15-20ml,立即混匀。
- 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置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
- 2.10 菌落计数与结果计算:
- 培养结束后进行菌落计数。选取菌落数在30-300 CFU之间的平皿进行计数。同一稀释度两个平皿菌落数相差小于15%时,取平均值报告。
- 计算每只手采样面积的菌落总数(CFU/手)。
- 自然菌平均杀灭对数值(KL)计算:
- 分别计算对照组(仅采样未消毒)消毒前样本(即时样本)的平均菌落数(N0)。
- 计算试验组同一只手消毒前样本的平均菌落数(X0)。
- 计算试验组同一只手消毒后样本的平均菌落数(Xa)。
- KL = Log10 X0 - Log10 Xa
- 自然菌平均消除率(ER)计算: ER (%) = [(X0 - Xa) / X0] × 100%
- 2.11 评价标准(依据GB 27950-2020):
- 判定合格: 试验组(消毒后)的菌落总数应 ≤ 10 CFU/cm² (若按30cm²采样面积计算,则≤ 300 CFU/手),且 KL ≥ 1.00(即杀灭对数值≥1)。
- 2.12 生物安全与伦理: 试验方案经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志愿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操作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实验人员穿戴防护装备,废弃物按生物危害废弃物处理。
3. 结果
- 3.1 对照组结果: 对照组(仅采样未消毒)消毒前样本(即时样本)的自然菌菌落数范围在 XX - XX CFU/手之间(具体数值需根据实际试验结果填写),平均值为 N0 = XX CFU/手。结果表明志愿者手部携带自然菌数量符合试验要求(通常要求对照组平均菌落数在1000 CFU/手以上)。
- 3.2 试验组结果: 试验组消毒前样本(X0)平均菌落数为 XX CFU/手(范围 XX - XX CFU/手)。消毒后样本(Xa)平均菌落数为 XX CFU/手(范围 XX - XX CFU/手)。
- 3.3 杀灭效果: 计算得出受试消毒剂作用规定时间(X分钟)后:
- 自然菌平均杀灭对数值 KL = Log10(XX) - Log10(XX) = XX (需计算具体值)。
- 自然菌平均消除率 ER = [(XX - XX) / XX] × 100% = XX% (需计算具体值)。
- 3.4 合格判定: 根据评价标准(消毒后菌落总数 ≤ 300 CFU/手 且 KL ≥ 1.00),本次模拟现场试验结果(XX CFU/手, KL = XX)表明,该受试消毒剂在规定的使用剂量、方法和作用时间下,对手部自然菌的杀灭效果符合(或不符合)GB 27950-2020的要求。
4. 讨论
- 意义: 模拟现场试验最大程度地模拟了消毒剂实际使用场景,综合评估了消毒剂对手部皮肤褶皱、纹理中自然菌群的杀灭能力,其结果比实验室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更能反映实际应用效果。
- 关键影响因素:
- 志愿者个体差异: 手部自然菌群种类、数量因人而异,是结果变异的主要来源。足够样本量(≥30人)是保证结果可靠性的基础。
- 操作规范性: 消毒剂的取用量、涂抹的均匀程度、覆盖范围及作用时间的精确控制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消毒效果。需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并由专人监督计时。
- 采样有效性: 采样方法(棉拭涂擦法)的回收率有限且存在个体差异,是结果不确定性的来源之一。
- 中和剂有效性: 中和剂必须能完全、及时地中和残留消毒剂,否则会导致假阴性结果(消毒后菌落数被低估)。中和剂鉴定试验是前提。
- 结果解读: 本次试验结果显示KL值为XX(结合数值讨论)。KL≥1.00意味着消毒后手部存活的细菌数量至少减少了90%。该结果(结合是否符合标准说明)表明该消毒剂配方及推荐使用方法在模拟条件下对手部自然菌群具有可靠(或不理想)的杀灭清除作用。
- 局限性:
- 主要评估对普通自然菌(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如葡萄球菌、微球菌等)的效果,对特定病原体(如病毒、芽孢)的杀灭效果需通过特定试验评价。
- 无法完全模拟所有复杂的手部污染场景(如沾染大量有机物)。
5. 结论
依据GB 27950-2020《手消毒剂通用要求》附录B的模拟现场试验方法,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受试消毒剂按说明书规定的使用剂量、方法和作用时间(X分钟)进行手部消毒后,对手部自然菌的平均杀灭对数值(KL)为XX,消毒后平均菌落数为XX CFU/手。试验结果表明,该受试消毒剂对手部自然菌的杀灭效果符合(或不符合)GB 27950-2020对于手消毒剂模拟现场试验的合格标准(KL ≥ 1.00 且 消毒后菌落总数 ≤ 10 CFU/cm²)。
(注: 报告中所有“XX”处需根据实际试验数据进行填充。结论部分需根据计算结果明确写明“符合”或“不符合”标准。确保报告格式严谨,数据真实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