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病毒定量杀灭试验

发布时间:2025-07-01 11:36:17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带状疱疹病毒定量杀灭试验方法

摘要: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标准化的体外方法,定量评估消毒因子(如化学消毒剂、物理方法等)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的杀灭效果。本方法使用特定细胞系培养VZV标准株,通过测定消毒因子作用前后感染性病毒滴度(PFU/ml)的变化,计算病毒杀灭对数值(Log Reduction Value),以客观评价其杀灭效能。

1. 引言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是疱疹病毒科成员,具有高度传染性,既可引发水痘,又可潜伏感染并在免疫力低下时激活引发带状疱疹。VZV在环境中具有一定抵抗力(尤其在含有机物的环境中),其传播可发生于接触疱液或呼吸道分泌物。因此,针对VZV的有效消毒是控制其在医疗、公共场所及家庭传播的关键环节。本试验基于国际(如ASTM, EN)及国内相关病毒杀灭试验指南框架,设计用于定量测定消毒因子对VZV悬浮液的杀灭效果,为评价消毒产品效能或优化消毒流程提供科学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 病毒株: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标准株(如ATCC VR-586株)。
  • 细胞系: VZV敏感细胞系(如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或Vero细胞)。
  • 细胞培养基与试剂: 细胞生长培养基(如MEM)、维持培养基(含2%胎牛血清)、磷酸盐缓冲液(PBS, pH 7.2-7.4)、胰蛋白酶-EDTA溶液、胎牛血清。
  • 供试消毒因子: 待评价的消毒剂溶液(按说明书或研究目的配制),或物理消毒设备。
  • 中和剂: 特异性中和剂(根据消毒因子性质选择验证有效的种类,如硫代硫酸钠中和含氯消毒剂,卵磷脂/吐温混合物中和季铵盐类消毒剂等),需预先完成中和剂鉴定试验(毒性、中和效果、残留影响验证)。
  • 稀释液: 用于病毒悬液及消毒后样品稀释(通常使用含5%胎牛血清的PBS或细胞维持培养基)。
  • 载体: 无菌试管或特定载体(硬水、牛血清白蛋白溶液用于模拟有机物干扰试验)。
  • 主要设备: CO₂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倒置显微镜、冷冻离心机、涡旋振荡器、水浴锅/恒温金属浴、细胞培养耗材(培养瓶、多孔板、吸管等)、移液器及无菌吸头、菌落计数器或自动成像分析系统。
 

2.2 病毒悬液制备

  1. 将VZV标准株接种于长成单层的敏感细胞(如MRC-5)。
  2. 待病毒感染导致80%以上细胞出现典型细胞病变效应(CPE)时(通常3-5天),收获感染细胞及培养上清。
  3. 将细胞刮下,与上清液合并。
  4. 冻融(-80℃/室温或37℃水浴)3次以释放病毒。
  5. 4℃条件下离心(如2000 rpm, 10分钟),去除细胞碎片,收集上清即得病毒原液。
  6. 使用空斑形成单位(PFU)法滴定病毒原液滴度,目标滴度通常需≥ 10⁷ PFU/ml。
  7. 分装病毒原液,-80℃或液氮中长期保存备用。
 

2.3 试验分组

  • 病毒对照组: 病毒悬液 + 无菌稀释液(代替消毒因子)。
  • 消毒剂试验组: 病毒悬液 + 供试消毒因子。
  • 中和剂对照组: 消毒剂试验组样品 + 中和剂(验证中和有效性)。
  • 细胞毒性对照组: 中和剂 + 无菌稀释液(代替病毒悬液)。
  • (可选)有机物干扰组: 在病毒悬液中加入规定浓度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或清洁牛血清,模拟现场有机物负载条件。
 

2.4 试验程序

  1. 预处理: 将保存的病毒原液取出,迅速于37℃水浴融化。用含5%胎牛血清的PBS或细胞维持培养基将病毒悬液稀释至试验所需浓度(通常初始浓度约10⁶ PFU/ml)。
  2. 作用体系配置: 在无菌试管中:
    • 试验组: 加入0.1ml病毒悬液 + 0.9ml供试消毒因子溶液(确保达到目标作用浓度)。立即混匀并计时。
    • 病毒对照组: 加入0.1ml病毒悬液 + 0.9ml无菌稀释液,混匀。
  3. 作用: 将试管置于规定的作用温度(通常20±1℃或室温)下,作用预设时间(如1分钟、5分钟、10分钟、30分钟等)。
  4. 终止反应: 达到规定作用时间后:
    • 立即向试验组试管中加入9.0ml预冷(4℃)的已验证有效中和剂溶液(确保中和剂浓度能立即且完全中和消毒因子活性)。
    • 病毒对照组试管中加入9.0ml无菌稀释液。
    • 充分混匀(涡旋振荡)。此混合液即为待测样品。
  5. (可选)离心: 若中和剂/样品可能对细胞产生毒性干扰,可将待测样品于4℃离心(如3000 rpm, 10分钟),弃上清,病毒沉淀用少量稀释液重悬。
  6. 系列稀释: 将中和后的试验组样品及病毒对照组样品(离心后重悬液或未离心样品),用稀释液进行10倍梯度稀释(如10⁰, 10⁻¹, 10⁻², 10⁻³, 10⁻⁴, 10⁻⁵...),根据预期病毒滴度确定稀释梯度。
 

2.5 病毒滴度测定(空斑形成试验 - PFU法)

  1. 准备单层细胞:将敏感细胞接种于6孔板或适当容器,培养至形成致密单层。
  2. 接种病毒:弃去细胞培养孔中的旧培养基。取各稀释梯度的待测样品(试验组和病毒对照组)0.1-0.2ml,分别接种于预标记好的细胞孔中(每个稀释度至少接种2个重复孔)。确保充分覆盖细胞层。
  3. 吸附:将培养板置于37℃、5% CO₂培养箱中吸附1-2小时(期间每隔15-20分钟轻轻晃动培养板,使病毒均匀分布)。
  4. 覆盖琼脂糖:吸附结束后,小心吸弃接种液。用无菌PBS轻轻漂洗细胞层1-2次。将预热(42-45℃)的含有适量中和剂(防止残留消毒剂作用)和胎牛血清的半固体覆盖培养基(如含1%-1.5%琼脂糖或甲基纤维素的维持培养基)缓慢加入每个孔中,覆盖细胞层(约3ml/孔)。室温下待其凝固。
  5. 培养:将培养板置于37℃、5% CO₂培养箱中培养适当天数(VZV空斑形成通常需5-9天)。
  6. 固定与染色:当肉眼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清晰可辨的空斑时(避免过度生长融合):
    • 加入中性甲醛溶液(如10%)固定细胞至少1小时。
    • 小心移除覆盖层。
    • 用结晶紫溶液(如0.1%-1%)染色细胞单层数分钟至数小时。
    • 流水轻轻漂洗去除多余染料。
  7. 计数空斑:肉眼或使用菌落计数器计数每个孔内形成的清晰空斑数量。选择空斑数量在30-300个/孔的稀释度进行计算。
 

2.6 数据处理与计算

  1. 计算病毒滴度(PFU/ml):
    • 分别计算病毒对照组(TCID₅₀对照组)和消毒剂试验组(经中和处理后)的平均空斑数。
    • 病毒滴度(PFU/ml)=(平均空斑数 × 稀释因子)/ 接种体积(ml)
    • 例如:某稀释度(10⁻³)的平均空斑数为85个,接种体积为0.1ml,则滴度 = (85 × 10³) / 0.1 = 8.5 × 10⁵ PFU/ml。
  2. 计算病毒灭活对数值(Log Reduction Value):
    • LRV = Log₁₀(病毒对照组平均滴度)- Log₁₀(消毒剂试验组平均滴度)
    • 例如:病毒对照组滴度 = 2.0 × 10⁶ PFU/ml (Log₁₀ = 6.30),消毒剂试验组滴度 = 3.5 × 10² PFU/ml (Log₁₀ = 2.54),则 LRV = 6.30 - 2.54 = 3.76。
  3. 有效性判定: 通常认为,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浓度、时间、温度、有机物负载等),若能稳定获得 ≥ 4.00 LRV(即对病毒滴度降低 ≥ 99.99%),可证明该消毒因子对VZV具有有效杀灭作用。具体合格标准需依据试验目的和相关法规要求确定(如针对特定级别消毒要求)。
 

2.7 质量控制

  • 细胞活性: 试验所用细胞应状态良好,形态正常。
  • 病毒滴度: 病毒对照组滴度应达到预设水平(如≥10⁶ PFU/ml)。
  • 中和剂有效性: 中和剂对照组的结果应证明中和剂能完全中和消毒剂活性,且对细胞无毒,对病毒无灭活或促进作用。
  • 细胞毒性: 细胞毒性对照组应无明显细胞损伤,证明中和剂及残留物不影响细胞生长和空斑形成。
  • 重复性: 试验应设置平行样本并独立重复至少3次,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重现性。
 

3. 结果与讨论

  • 试验结果应以表格形式清晰呈现各组病毒的滴度(PFU/ml)及对应的Log₁₀值。
  • 计算并报告各次重复试验的LRV及其平均值、标准差。
  • 讨论不同消毒因子浓度、作用时间、温度、有机物负载等因素对杀灭效果(LRV)的影响趋势。
  • 将结果与相关标准或文献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避免提及具体产品名称)。
  • 强调本定量试验的优势(客观、可量化、可比性强)及可能的局限性(体外试验、悬浮状态、特定毒株等与实际应用环境的差异)。
 

4. 结论
本试验建立了一套标准化、可量化的体外方法,用于评价消毒因子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的杀灭效能。通过严格的病毒制备、中和剂控制、空斑计数和LRV计算,为评估消毒剂或物理方法对VZV的灭活有效性提供了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证明,在设定的条件下(需明确说明具体条件参数),供试消毒因子可使VZV滴度显著降低 [具体LRV值] 个对数值,达到了 [具体合格标准,如 >4.00 LRV] 的杀灭效果要求/[或未达到要求]。该方法适用于指导抗病毒消毒策略的制定和消毒效果的评价。

5. 参考文献
(此处列出试验设计所依据的主要国际/国内标准、病毒学及消毒技术相关文献,例如ASTM E1052、EN 14476、相关病毒学教材章节等,避免引用特定产品的测试报告)。


重要说明:

  1. 通用性: 该文稿描述适用于需要评价化学消毒剂或物理方法对VZV杀灭效能的各类研究或检测机构。
  2. 参数灵活性: 文中所述的具体参数(如病毒滴度目标值、作用时间、温度、合格LRV标准等)需根据试验的具体目的(研发、验证、注册、常规检测)、所遵循的标准规范以及委托方/研究者的要求进行明确设定和调整。
  3. 生物安全: 所有涉及活VZV的操作必须在符合相应生物安全等级(至少BSL-2)的实验室内,由经过培训的人员严格按照生物安全规范进行。
  4. 真实性: 文稿框架清晰描述了试验的核心原理与步骤,实际报告应根据每次试验的真实数据和具体参数进行完整填充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