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病毒中和剂鉴定试验

发布时间:2025-07-01 11:34:27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带状疱疹病毒中和剂鉴定试验:原理、方法与意义

摘要: 中和试验是评估针对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的抗体或候选药物(统称为“中和剂”)能否有效阻断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能力的关键方法。本试验为评价疫苗免疫原性、抗病毒药物效力及恢复期血清保护水平提供了直接依据。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细胞培养的VZV中和试验原理、操作流程及结果解读。

一、 引言
带状疱疹病毒(VZV)是一种嗜神经性α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水痘,潜伏感染再激活则导致带状疱疹。中和抗体是宿主抵抗VZV感染的重要免疫效应因子。鉴定和定量能够中和VZV的试剂(如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小分子抑制剂等)对于疫苗研发、治疗性抗体筛选、抗病毒药物评价及免疫保护相关性研究至关重要。

二、 试验原理
中和试验的核心原理是将待测中和剂(如血清样本、纯化抗体或药物)与一定量的活VZV病毒在体外预先孵育。在此期间,具有中和活性的试剂会与病毒颗粒表面的关键抗原(如gB, gE, gH/gL等糖蛋白)结合,阻止病毒吸附宿主细胞或阻断其进入细胞的过程。随后,将病毒-中和剂混合物接种到易感细胞(通常为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如MRC-5或WI-38细胞)中培养。通过检测残留的病毒感染力(如空斑形成单位 - PFU),即可判断中和剂抑制病毒感染的能力。

三、 关键实验材料

  1. 病毒株: 通常使用经充分鉴定的实验室适应株(如Oka株)或临床分离株。病毒滴度需预先精确测定。
  2. 宿主细胞: 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系(如MRC-5, WI-38)。细胞需处于良好状态,通常使用低传代次数的单层细胞。
  3. 待测中和剂:
    • 血清样本(需灭活补体,如56°C 30分钟)
    • 纯化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
    • 候选抗病毒药物(小分子化合物、多肽等)
  4. 对照:
    • 阳性对照: 已知高滴度的抗VZV阳性血清或标准品。
    • 阴性对照: 无抗VZV活性的阴性血清、同型对照抗体或无活性药物载体。
    • 病毒对照组: 仅含病毒的稀释液(无中和剂)。
    • 细胞对照组: 仅含细胞维持液的未感染细胞。
  5. 培养基与试剂: 细胞生长培养基(如MEM+10% FBS),维持培养基(如MEM+2% FBS),覆盖琼脂或甲基纤维素,固定液(如甲醇或甲醛),染色液(如结晶紫、中性红)。
 

四、 实验方法(以空斑减少中和试验为例)

  1. 细胞准备: 将易感细胞接种于培养板(如6孔板或24孔板)中,培养至形成均匀致密单层。
  2. 病毒稀释: 将VZV病毒原液用维持培养基进行系列稀释,选取能产生适宜数量空斑(如30-100 PFU/孔)的稀释度用于正式试验。
  3. 中和反应:
    • 将待测中和剂进行系列倍比稀释(通常在U型96孔板中进行)。
    • 向每个稀释度的中和剂孔中加入等体积的预稀释病毒液(含目标PFU数量)。
    • 设立病毒对照孔(仅病毒液+稀释液)和细胞对照孔(仅稀释液)。
    • 充分混匀,置37°C 5% CO₂培养箱中孵育60-90分钟,使病毒与中和剂充分作用。
  4. 接种与吸附:
    • 吸弃培养板中原有细胞培养基。
    • 将病毒-中和剂混合物(或病毒对照)接种到对应的细胞单层孔中。
    • 置37°C 5% CO₂培养箱中吸附60-90分钟,期间定期轻摇以保证分布均匀。
  5. 覆盖与培养:
    • 吸附结束后,吸弃接种物。
    • 在每孔中加入覆盖培养基(如含有2% FBS的MEM与琼脂糖或甲基纤维素的混合液)。
    • 待覆盖层凝固后,将培养板置37°C 5% CO₂培养箱中培养。VZV空斑形成通常需要5-7天。
  6. 空斑染色与计数:
    • 培养结束后,吸弃覆盖物(或直接固定)。
    • 用固定液固定细胞单层。
    • 用染色液(如结晶紫)染色,使空斑清晰可见(未感染细胞被染色,感染细胞形成的空斑不着色)。
    • 在显微镜或体视镜下计数每孔的空斑数量(PFU)。
 

五、 结果计算与解读

  1. 空斑计数: 记录各试验孔(含不同稀释度中和剂)、病毒对照孔和细胞对照孔的空斑数。
  2. 空斑减少率计算: 计算各中和剂稀释度下的空斑减少率:
    空斑减少率 (%) = [(病毒对照孔平均PFU - 试验孔PFU) / 病毒对照孔平均PFU] × 100%
  3. 中和效价确定:
    • 血清/抗体效价 (NT50/PRNT50): 通常报告能减少50%空斑数(即空斑减少率≥50%)的最高血清/抗体稀释度的倒数。可通过回归分析(如Probit分析、Spearman-Kärber法)或作图法(Log稀释度 vs. 抑制率%)精确计算。
    • 药物效力 (IC50): 报告能减少50%空斑数(即空斑减少率≥50%)的药物浓度。同样可通过回归分析计算。
  4. 质量控制:
    • 病毒对照孔PFU应在预期范围内。
    • 阳性对照应达到预期的中和效价或抑制率。
    • 阴性对照不应显示中和活性(PFU与病毒对照相近)。
    • 细胞对照应无空斑形成且细胞形态正常。
 

六、 方法学变体

  • 高通量中和试验: 使用免疫荧光法(IFA)或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感染灶,可在更短时间内(如2-3天)获得结果,适用于大规模筛查。
  • 报告基因法: 构建表达荧光素酶或荧光蛋白的VZV重组病毒,通过检测报告基因信号强度量化病毒感染,实现自动化检测。
 

七、 应用与意义

  1. 疫苗评价: 评估接种者血清中抗VZV中和抗体水平,是衡量疫苗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的关键指标。
  2. 治疗性抗体开发: 筛选和鉴定具有高效中和活性的单克隆抗体,评价其体外抗病毒效力。
  3. 抗病毒药物筛选: 评价候选药物阻断VZV感染细胞的能力,确定其体外抗病毒活性(IC50)。
  4. 免疫保护相关性研究: 探索血清中和抗体滴度(NT50)与临床保护效力之间的关联,为建立免疫保护阈值提供依据。
  5. 基础研究: 研究VZV入侵机制、抗体表位及病毒逃逸突变。
 

八、 局限性

  1. 操作复杂耗时: 传统空斑试验周期长(5-7天),操作步骤多。
  2. 技术要求高: 细胞培养、病毒操作及空斑计数需要专业技能,结果可重复性受操作影响。
  3. 细胞依赖性: 结果受所用细胞系状态和敏感性影响。
  4. 体外局限性: 体外结果不能完全模拟体内的复杂免疫环境(如细胞免疫、补体作用等)。
 

九、 结论
VZV中和试验是鉴定和定量评价能有效阻断病毒感染的中和剂(抗体、药物等)的基石方法。尽管存在一定局限性,经过精心设计和标准化的中和试验,特别是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因其直接反映病毒生物学活性被中和的效果,在疫苗研发、抗体药物评价、抗病毒药物筛选及免疫学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选择合适的方法(传统PRNT或高通量替代方法)并严格进行质量控制是获得可靠数据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