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定量杀灭试验

发布时间:2025-07-01 10:40:16 阅读量:3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大肠杆菌定量杀灭试验方法

一、目的
本试验旨在定量评估消毒因子(物理或化学)对大肠杆菌标准菌株(如ATCC 25922)的杀灭效果,测定其在特定条件下的杀灭对数值,为消毒效能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原理
将一定浓度的大肠杆菌悬液(或染菌载体)暴露于待测消毒因子下作用预定时间,通过中和残留消毒剂、梯度稀释及平板计数法,测定作用前后存活的菌落形成单位(CFU)。计算杀灭对数值(KL),定量表征消毒效果。

三、试验材料与试剂

  1. 试验菌株: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标准菌株(如ATCC 25922)。
  2. 培养基:
    • 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SB):用于菌种复苏与增菌培养。
    • 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用于倾注平板计数。
    • 营养琼脂(NA):用于制备菌悬液及部分验证试验。
  3. 稀释液: 磷酸盐缓冲液(PBS, 0.03mol/L, pH 7.2),用于菌悬液稀释及试验样品洗脱。
  4. 中和剂: 根据待测消毒因子性质选择并经预先验证有效的中和剂(如卵磷脂-吐温80、硫代硫酸钠、组氨酸、甘氨酸等)及其对应的中和产物溶液。
  5. 消毒因子: 待测试的消毒剂溶液(需标明浓度)或物理灭菌/消毒设备(需标明作用参数如强度、时间)。
  6. 染菌载体(载体试验): 无菌载体(如不锈钢圆片、玻片、织物片、滤纸片等)。
  7. 仪器设备: 恒温培养箱、生物安全柜、漩涡振荡器、移液器及无菌吸头、无菌平皿、无菌试管、菌落计数器、水浴锅(如适用)、计时器。
 

四、试验方法

  1. 菌悬液制备:

    • 将大肠杆菌标准株接种于TSA斜面,37℃培养18-24小时。
    • 刮取新鲜菌苔至无菌PBS中,漩涡振荡混匀制成粗悬液。
    • 用PBS稀释粗悬液至所需浓度(通常目标初始菌量约为1×10⁷ - 5×10⁷ CFU/mL)。
    • 必要时,可用标准比浊管或分光光度计(OD₆₀₀)粗调浓度,最终以平板计数法准确测定初始菌悬液浓度(记为N₀, CFU/mL)。
  2. 染菌载体制备(载体试验):

    • 将无菌载体浸入制备好的菌悬液中(约10⁷ CFU/mL),作用一定时间(如5-10分钟)。
    • 取出载体,沥干或在无菌滤纸上吸去多余水分(确保载体表面形成均匀菌膜)。
    • 立即进行消毒试验或置于无菌平皿中备用(放置时间应尽量短)。
  3. 中和剂鉴定试验(预试验):

    • 有效性试验: 消毒因子 + 菌悬液 + 中和剂 → 应无杀菌作用且中和消毒剂效果良好。
    • 中和剂毒性试验: 中和剂 + 菌悬液 → 应不影响细菌生长。
    • 残留消毒剂去除试验: (消毒因子 + 中和剂) + 菌悬液 → 应不杀菌或极轻微影响。
    • 阳性对照: 菌悬液 + PBS稀释 → 应生长良好。
    • 阴性对照: 无菌PBS → 应无菌生长。
    • 消毒因子对照: 消毒因子 + PBS + 中和剂 → 应无菌生长(验证中和剂中和彻底)。
    • 仅中和剂对照: 中和剂 + PBS → 应无菌生长(验证中和剂无菌)。
  4. 定量杀灭试验步骤:

    • 实验分组设置(以悬液定量法为例):
      • 试验组 (T): 消毒因子 + 菌悬液 → 作用至预定时间(t) → 加入中和剂。
      • 阳性对照组 (PC): PBS + 菌悬液。
      • 中和产物对照组 (NPC): 消毒因子 + 中和产物溶液 + 菌悬液 → 作用时间同T组(代替中和剂)。
      • 阴性对照组 (NC): PBS。
    • 步骤:
      1. 取无菌试管,加入足量消毒剂溶液(或设定好物理参数)。
      2. 加入适量菌悬液或放入染菌载体,立即混匀(或启动物理作用)并开始计时。
      3. 作用至预定时间(t₁, t₂, t₃, ...,如0 min, 2.5 min, 5 min, 10 min),立即吸取一定量混合液(或取出载体)加入含有足量中和剂的试管中,充分振荡混匀(如为载体,需充分洗脱振荡)。注意: “0”时间点(t₀)样品应在加入消毒剂后立即取样中和(或在物理作用启动前取样),代表初始作用浓度基线。
      4. 阳性对照组:取等量菌悬液加入含足量无菌PBS的试管中。
      5. 中和产物对照组:取等量菌悬液加入含消毒剂与中和产物溶液的试管中,作用时间同试验组。
      6. 阴性对照组:取无菌PBS。
      7. 将试验组、阳性对照组、中和产物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的混合液(或洗脱液)进行10倍系列稀释(通常稀释至10⁻³ - 10⁻⁵)。
      8. 选取2-3个适宜稀释度,各吸取0.5 mL或1.0 mL,分别注入无菌平皿中(每个稀释度做2-3个平皿)。立即倾注约15-20 mL冷却至约45℃的TSA(或NA)培养基,混匀凝固。
      9. 将平板倒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2小时。
      10. 计数各平皿菌落数(CFU)。
      11. 载体试验: 步骤类似,作用后载体移入含中和剂和PBS的无菌试管洗脱振荡,后续稀释、倾注、培养、计数同悬液法。需设置载体阳性对照(载体+PBS洗脱计数)。
  5. 试验重复:

    • 每个作用时间点、每个对照组均应设置平行样(通常≥3个平行)。
    • 整个试验应独立重复进行(通常≥3次),以提高结果可靠性。
 

五、结果计算与判定

  1. 计算各组平均存活菌浓度:

    • 试验组(T)存活菌浓度 Nₜ (CFU/mL 或 CFU/载体) = (平皿平均菌落数 × 稀释倍数 × 接种量倒数) / 试验原液体积系数
    • 阳性对照组(PC)初始菌浓度 N₀ (CFU/mL 或 CFU/载体) = (PC组平皿平均菌落数 × 稀释倍数 × 接种量倒数) / PC原液体积系数
    • 中和产物对照组(NPC)平均存活菌浓度 Nₙₚᴄ (CFU/mL 或 CFU/载体)
  2. 计算杀灭对数值(Killing Log Value, KL):

    • KLₜ = lg N₀ - lg Nₜ
    • 注意: 若中和产物对照组(NPC)的菌量 Nₙₚᴄ 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 N₀(通常要求 Nₙₚᴄ / N₀ ≥ 0.5,即KL损失≤0.3),说明中和产物本身可能对细菌有毒性或未完全去除残留消毒剂干扰。此时需修正初始菌量:
      • 修正后初始菌量 N₀' = (N₀ + Nₙₚᴄ) / 2 (或参考相应标准处理)
      • KLₜ = lg N₀' - lg Nₜ
    • 载体试验结果同样以 CFU/载体 为单位计算 KL。
  3. 结果判定(参考通用标准):

    • 合格杀灭效果: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特定浓度/强度、作用时间、温度等),KLₜ ≥ 3.00(即杀灭率≥99.9%),通常认为具有有效的定量杀灭作用。某些严格标准(如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要求)可能要求更高(如KL≥5.00)。
    • 阴性对照组: 应无菌生长。
    • 阳性对照组: N₀应在目标范围内(通常1×10⁷ - 5×10⁷ CFU/mL 或 CFU/载体),且生长良好。
    • 中和产物对照组: Nₙₚᴄ应与阳性对照组N₀接近(Nₙₚᴄ / N₀ ≥ 0.5),否则中和系统验证失败,试验结果无效。
    • 重现性: 多次独立重复试验结果应具有一致性。
 

六、注意事项

  1. 无菌操作: 整个试验过程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严格无菌操作。
  2. 中和剂有效性: 中和剂的选择及其浓度至关重要,必须预先完成严格的中和剂鉴定试验并确认有效。
  3. 菌悬液状态: 使用新鲜培养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菌悬液,活力好且浓度准确。
  4. 温度控制: 试验温度(如室温20±1℃,或特定要求温度)应严格控制恒定。
  5. 作用时间精度: 作用时间点控制要精确,尤其是短时间的点。
  6. 混匀充分: 加入菌液/载体与消毒剂接触瞬间、加入中和剂瞬间以及洗脱过程都必须充分混匀。
  7. 稀释及时性: 中和后的样品应及时稀释倾注,避免细菌在残留环境(如pH变化)中死亡或复苏。
  8. 培养基适用性: 确认所用培养基支持大肠杆菌良好生长。
  9. 载体选择与处理: 载体应材质均一、无吸附性、易于清洗和灭菌。染菌过程需标准化。
  10. 结果解释: 结果需结合试验条件(温度、pH、有机物干扰等)以及对照组合格情况综合判定。KL值仅代表实验室条件下对特定标准菌株的杀灭效果,实际应用效果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
  11. 生物安全: 试验菌株虽为低风险标准株,仍需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废弃物需灭菌处理。
 

七、报告内容
试验报告应清晰包含:试验名称、目的、日期、试验依据标准(如适用)、试验菌株信息、消毒因子详细信息、试验方法(悬液法/载体法)、试验条件(温度、pH、有机物干扰物等)、中和剂信息及验证结果、作用时间点、各组存活菌浓度(Nₜ, N₀, Nₙₚᴄ)、杀灭对数值(KLₜ)、试验结果判定(是否达到目标KL值)、试验操作者、复核者等信息。

本方法提供了一种标准化、定量评估消毒因子对大肠杆菌杀灭效果的通用流程,适用于科研、消毒产品研发与检测等领域。实际应用时应遵循具体国家或行业标准的最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