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测定

发布时间:2025-07-01 01:24:07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凝血测定:血液稳态的关键洞察窗口

引言
凝血系统是人体至关重要的防御机制,在血管损伤时迅速启动,形成血凝块阻止失血;同时,该系统也受到精密调控,防止血栓过度形成阻塞血管。凝血测定正是通过一系列规范的实验室检测,评估这一复杂生理过程的功能状态,为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以及抗凝治疗的监测提供不可或缺的诊断依据。

核心生理基础:凝血级联与平衡

  • 凝血启动: 血管内皮损伤暴露胶原和组织因子,分别激活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这两条途径最终交汇于共同通路。
  • 凝血放大与增强: 活化的凝血因子(如凝血酶)激活血小板使其聚集、黏附,并反馈性大幅度激活更多凝血因子(如FXI、FV、FVIII)。
  • 纤维蛋白形成: 凝血酶将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纤维蛋白,交织成网,包裹血细胞形成稳固血栓。
  • 抗凝与纤溶调节: 与此同时,抗凝系统(如抗凝血酶、蛋白C/S系统)和纤溶系统(如t-PA激活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被激活,限制血栓过度蔓延并在修复后进行清除。凝血与抗凝、纤溶之间的动态平衡是维持血管通畅的关键。
 

核心凝血检测项目及其解读
以下是最常用且最具代表性的凝血功能筛查和诊断项目:

  1. 凝血酶原时间:

    • 原理: 在血浆样本中加入足量组织凝血活酶(模拟组织因子)和钙离子,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测定血浆凝固所需时间。
    • 报告方式:
      • 秒: 直接报告凝固时间。
      • 国际标准化比值: 为消除不同试剂敏感性差异引入的标准化报告方式。
    • 主要反映: 外源性凝血途径(FVII)和共同通路(FI、FII、FV、FX)的功能。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FII、FVII、FIX、FX)缺乏或功能异常时显著延长。
    • 核心临床应用:
      • 华法林抗凝治疗监测: INR是该药的主要监测指标,目标值根据疾病和治疗目的设定(如房颤、机械瓣膜置换后)。
      • 评估肝功能: 肝脏是合成大部分凝血因子的器官,严重肝病时延长。
      • 筛查外源性和共同通路因子缺乏。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指标之一。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原理: 在血浆样本中加入接触激活剂(如白陶土、鞣花酸)和磷脂,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再加入钙离子后测定凝固时间。
    • 报告方式: 秒。
    • 主要反映: 内源性凝血途径(FXII、FXI、FIX、FVIII)和共同通路(FI、FII、FV、FX)的功能。
    • 核心临床应用:
      • 普通肝素抗凝治疗监测: 是监测静脉普通肝素的主要指标(常需同时监测抗FXa活性)。
      • 筛查内源性和共同通路因子缺乏: 如血友病A/B(FVIII/FIX缺乏)。
      • 狼疮抗凝物筛查: LA可导致延长(是LA筛查的必做项目之一)。
      • DIC诊断指标之一。
      • 评估凝血因子抑制物存在(如获得性FVIII抑制物)。
  3. 凝血酶时间:

    • 原理: 在血浆样本中加入标准浓度的凝血酶,直接测定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所需的时间。
    • 报告方式: 秒。
    • 主要反映: 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对纤维蛋白原的质/量异常以及循环中的抗凝物质(尤其是肝素/类肝素物质、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高度敏感。
    • 核心临床应用:
      • 评估纤维蛋白原功能(常需结合纤维蛋白原定量)。
      • 检测肝素污染或类肝素物质存在(显著延长)。
      • 监测溶栓治疗(FDP升高可延长)。
      • 辅助诊断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4. 纤维蛋白原含量:

    • 原理: 常用Clauss法(功能法)。在稀释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凝固时间与纤维蛋白原浓度成反比,通过标准曲线换算浓度。
    • 报告方式: g/L。
    • 核心临床应用:
      • 评估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遗传性或获得性,如DIC、严重肝病)。
      • 评估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作为血栓风险或急性期反应标志)。
      • DIC诊断的关键指标之一。
      • 辅助评估创伤或手术出血风险。
 

扩展凝血检测与前沿技术

  • 血栓弹力图: 提供全血样本在体外模拟凝血启动、血凝块形成、强度发展及最终溶解的动态全过程信息。可全面评估凝血因子功能、血小板功能、纤维蛋白原功能及纤溶活性。常用于复杂出血、大量输血、心脏外科手术、肝移植等围术期凝血功能评估与管理,以及指导成分输血。
  •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当筛查试验异常时,定量测定特定凝血因子(如FVIII、FIX、FXI、FXIII等)的活性水平,明确诊断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或抑制物存在。
  • 抗凝蛋白检测:
    • 抗凝血酶活性/抗原: 评估主要凝血酶抑制剂,遗传性或获得性缺乏增加血栓风险。
    • 蛋白C活性/抗原: 评估灭活FVa/FVIIIa的关键蛋白,缺乏增加血栓风险。
    • 蛋白S活性/抗原(游离): 作为活化蛋白C的辅因子,缺乏增加血栓风险。
  • 纤溶系统检测:
    • D-二聚体: 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敏感标志物。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的排除诊断价值极高(阴性预测值高);也是DIC诊断的关键指标。
    •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反映纤溶系统总体活性(原发或继发),在溶栓治疗、DIC等情况下升高显著。
    • 纤溶酶原: 纤溶酶的前体,活性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倾向(低)或出血倾向(非常高)。
  • 血小板功能检测:
    • 血小板计数: 最基本项目。
    • 血小板聚集试验: 使用不同诱导剂刺激血小板,观察其聚集能力,用于诊断遗传性或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抵抗)。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抗原水平和功能测定,诊断血管性血友病(VWD)。
  • 凝血抑制剂检测:
    • 狼疮抗凝物: 一组具有磷脂依赖性的异质性抗磷脂抗体。通过延长磷脂依赖性凝血试验筛查,需混合试验和确证试验确认。与血栓形成、病态妊娠(流产、早产等)及抗磷脂综合征密切相关。
    • 特异性凝血因子抑制物: 如获得性FVIII抑制物(抗体),通过Bethesda法或改良法测定滴度。
  • 抗凝药物监测:
    • 肝素类:
      • 普通肝素: 监测APTT或抗FXa活性。
      • 低分子肝素: 常规无需监测,特殊情况(如肾功能不全、肥胖、妊娠、儿童)需监测抗FXa活性。
      • 磺达肝癸钠: 监测抗FXa活性。
    • 维生素K拮抗剂: 监测PT/INR。
    • 直接口服抗凝药:
      • 达比加群酯: 监测稀释凝血酶时间、蝰蛇毒凝血时间(ECA)。
      • 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艾多沙班: 监测抗FXa活性(需特定校准试剂)。
 

质量控制与结果解读的基石
精确可靠的凝血测定结果依赖于严格的生命周期管理:

  • 样本采集: 使用枸橼酸钠抗凝管(蓝帽),采血量严格符合比例(9:1),避免溶血、脂血、气泡或采血不畅导致的凝血因子激活或血小板活化。采集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
  • 样本运送与处理: 尽快送检(通常室温下2小时内)。离心制备乏血小板血浆(<10×10^9/L)。部分特殊检测需冷冻保存血浆。
  • 检测过程: 使用经认证的试剂与检测系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立并验证本实验室的参考区间。定期进行室内质控并积极参与室间质量评价。
  • 结果解读: 必须紧密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出血/血栓表现、家族史)、用药情况(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其他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等)。单一指标异常需结合其他检测综合判断。动态观察结果变化趋势常比单次结果更有意义。警惕肝素污染导致的假性异常(如TT显著延长,APTT延长)。
 

结论
凝血测定是现代医学中评估止血与血栓风险的关键工具。从基础的PT、APTT、TT、Fib到扩展的因子分析、抗凝蛋白检测、血小板功能评估、TEG/ROTEM整体评估以及抗凝药物监测,这些检测相互补充,为疾病的精准诊断、风险评估和治疗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理解各项检测的原理、临床意义及其局限性,严格遵守检验前、中、后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规范,并将实验室结果与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境紧密结合,是实现凝血测定最大诊疗价值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要点

  • 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指南建议。
  • 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相关文件。
  • 权威检验医学与血液学教科书。
  • 临床实验室操作规程。
  • 凝血相关疾病诊疗指南。
 

请注意:本文旨在提供凝血测定的标准化概述,所有检测的具体操作、参考范围和临床决策应严格遵守所在医疗机构的规程和专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