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单采术:精准分离的血液管理技术
血细胞单采术,又称血液成分单采术,是一种利用专门设备将血液引出体外,依据血液中不同成分(如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在物理特性(如密度、大小)上的差异进行分离,选择性采集或去除特定血液成分,同时将其余成分安全回输给个体的医疗技术。它在现代医疗和血液管理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核心原理与技术
该技术的核心在于离心分离或膜滤分离原理:
- 离心分离法: 最常见。血液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中,不同密度的成分(红细胞最重沉底,血浆最轻在上层,白细胞和血小板居中)会分层,设备可精准收集目标层。
- 膜滤分离法: 利用特殊滤膜孔径大小,允许特定大小的成分(如血浆)透过而被分离出来。
整个闭环操作在一次性无菌管路中进行,配备精密传感器和抗凝措施(常用枸橼酸盐溶液),严格保障血液质量和供受者安全。所需处理的血液总量通常仅为少量(一次体外循环量常在200毫升以内),并将大部分成分实时回输。
主要应用类型
-
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
- 血浆置换: 清除血浆中含有致病物质(如自身抗体、异常蛋白、毒素等)的血浆(病理血浆),同时补充等量胶体溶液(如白蛋白溶液)或健康供者血浆(治疗性血浆置换)。用于治疗多种免疫性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危象、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高粘滞血症、某些中毒等。
- 白细胞去除术: 快速清除血液中异常增高的白细胞(多见于白血病)。用于紧急降低白细胞计数,预防或缓解白细胞淤滞综合征(如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
- 红细胞置换术: 去除含有异常血红蛋白(如镰状血红蛋白)或衰老受损的红细胞,同时输入健康供者红细胞(常用于镰状细胞病危象预防或治疗)。
- 血小板去除术: 快速降低病理性异常升高的血小板计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预防血栓形成风险。
-
捐献性血细胞单采术:
- 单采血小板: 从健康献血者血液中主要采集血小板,同时将其余成分(红细胞、大部分血浆)回输给献血者。一次捐献可提供相当于5-10单位手工浓缩血小板的治疗量,减少患者可能的输注反应,是临床血小板的主要来源。
- 单采血浆: 采集献血者的血浆用于制备血浆制品(如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浓缩物等)。
- 单采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通过药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从外周血中采集造血干细胞,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
- 单采粒细胞: 在特定情况下(如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感染且抗生素无效),采集供者粒细胞输注(应用相对较少)。
操作流程要点
- 严格评估: 医生全面评估适应症、禁忌症,进行必要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传染病指标、电解质等)。
- 血管通路建立: 通常选择肘部粗大静脉(双上肢),建立血液引出和回输通路。
- 设备参数设定: 技术人员根据治疗/捐献目的设定设备参数(如血流速、抗凝剂比例、目标采集量)。
- 血液采集与分离: 血液引出,混合抗凝剂,经离心或过滤分离目标成分。
- 目标成分处理: 收集病理成分(治疗性)或健康成分(捐献性)。
- 余液回输: 将分离后剩余的血液成分(如红细胞、血浆)与适量补充液(如生理盐水)一同安全回输个体体内。
- 全程监护: 医护人员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设备运转状态、个体反应(如口周麻木、寒战等)。
- 术后观察处理: 操作结束拔针后观察止血情况,评估术后反应,给予必要指导(如补充钙剂预防枸橼酸盐反应)。
关键优势
- 高效精准: 针对性处理特定血液成分,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流失。
- 安全性提升: 相比全血输注或置换,显著减少同种异体血制品输注量及相关风险(如过敏、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传染性疾病)。
- 治疗效果显著: 对于特定疾病(如TTP、格林巴利),是快速起效的关键治疗手段。
- 献血者友好: 捐献单采成分(尤其血小板)恢复更快,允许更频繁捐献。
重要注意事项与风险
尽管技术成熟,操作仍存在风险和需注意事项:
- 血管通路问题: 静脉穿刺困难、血肿、静脉炎。
- 枸橼酸盐反应: 抗凝剂可短暂结合血液中的钙离子,导致口周/肢体麻木、肌肉痉挛、恶心、心率异常(低钙血症)。补钙可缓解。
- 低血容量反应: 短暂性头晕、出汗、低血压(尤其在治疗性置换大量液体时)。
- 过敏反应: 对设备管路、抗凝剂或置换液(血浆、白蛋白等)可能过敏。
- 感染风险: 严格遵守无菌规范至关重要。
- 血液成分丢失/污染: 设备故障或操作失误可能导致。
- 特殊人群限制: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活动性出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情况慎用或禁用。
总结
血细胞单采术是现代医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实现了血液成分的精准“靶向”管理。它在治疗多种危及生命的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方面效果卓越,同时为血液制品生产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了安全、高效的采集途径。其核心价值在于高效分离目标成分、最大限度保留宝贵血液资源并提升整体治疗安全性。这项技术的成功实施依赖于严格的操作规范、专业的技术团队、精密的设备保障以及对供受者个体状况的全面评估与监护。对于需要该技术的个体而言,充分理解其原理、流程、潜在获益与风险,与医疗团队深入沟通,是获得安全有效治疗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