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旁路(AV-shunt)血栓模型:原理、操作与应用
摘要: 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是一种经典的体内实验模型,主要用于研究血小板功能、血栓形成机制及抗血栓药物的药效学评价。该模型通过建立体外血液循环环路,模拟生理血流条件下血栓形成过程,具有直观、可定量、灵敏度高等特点。本文详细阐述该模型的建立原理、操作步骤、关键参数、应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一、 模型原理
该模型的核心在于建立一个连接实验动物(通常为大鼠或家兔)动脉(如颈总动脉)和静脉(如颈外静脉)的体外短路环路。环路中包含一段可放置血栓诱导材料的测试管腔(血栓形成室)。其基本原理为:
- 血流动力学模拟: 动脉血在压力差驱动下流经旁路环路,最终返回静脉。此血流环境模拟了生理性剪切应力。
- 血栓诱导: 在测试管腔内放置特定的血栓诱导材料,如:
- 丝线 (Thread): 物理性损伤内皮,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和血小板。
- 胶原包被表面 (Collagen-coated surface): 特异性激活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 药物涂层表面 (Drug-coated surface): 如花生四烯酸、凝血酶等。
- 血栓形成: 血液流经诱导材料时,血小板被活化、粘附、聚集,并启动凝血级联反应,最终在材料表面形成稳固的血栓。
- 定量评价: 通过测量预定时间内形成的血栓重量,作为评价血小板活性、凝血功能或药物干预效果的主要指标(图1)。
二、 实验材料与动物准备
- 实验动物: 常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80-350g)或新西兰大白兔,实验前禁食12小时,自由饮水。
- 主要器械:
- 聚乙烯导管(内径约1.2 mm,外径约1.7 mm)
- 三通阀
- 血栓形成室(透明材质,可容纳血栓诱导材料如丝线或胶原片)
- 手术器械(止血钳、眼科剪、持针器、缝合线)
- 恒温手术台、加热垫
- 电子天平(精度0.1 mg)
- 注射器、输液器
- 生理盐水(0.9% NaCl)、肝素钠注射液(100 IU/ml 盐水用于导管冲洗)
- 麻醉剂(如戊巴比妥钠)
- 血栓诱导材料:
- 标准医用缝合丝线(长度约6cm)
- 纯化胶原溶液(用于包被血栓形成室表面)
三、 手术操作步骤
- 麻醉与固定: 动物经腹腔注射麻醉剂(如戊巴比妥钠溶液)。麻醉深度适宜后(痛觉反射消失),仰卧位固定于恒温手术台(维持体温37℃左右)。
- 颈部备皮消毒: 剃除颈部毛发,常规碘伏消毒。
- 血管分离:
- 颈部正中切口(约2-3cm),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
- 分离一侧颈总动脉(CCA)及同侧颈外静脉(EJV),长度约1.5-2.0cm。小心剔除血管周围结缔组织,避免损伤神经及血管壁。湿盐水纱布覆盖备用。
- 旁路环路组装与排气:
- 按顺序连接:动脉端导管(连接颈总动脉) → 三通阀(用于采血样和血压监测) → 血栓形成室(内置诱导材料) → 静脉端导管(连接颈外静脉)。
- 整个环路用含肝素(10 IU/ml)的生理盐水充盈,彻底排尽气泡。关闭三通阀。
- 血管插管与旁路建立:
- 动脉插管: 远心端结扎颈总动脉,近心端用微型动脉夹暂时阻断血流。在结扎点与动脉夹之间用眼科剪剪一小斜口(约血管直径的1/3-1/2)。将动脉端导管充满肝素盐水后,轻柔插入动脉腔,朝向心脏方向,深度约0.5cm。用缝合线固定导管。
- 静脉插管: 方法类似动脉插管。远心端结扎颈外静脉,近心端用血管夹阻断。剪斜口后,插入静脉端导管(深度约0.5cm,朝向心脏方向),固定。
- 旁路开启: 依次移除动脉夹和静脉夹,开放旁路环路。观察血流是否通畅流过透明血栓形成室。
- 血栓形成实验:
- 开启旁路的同时开始计时。
- 根据实验设计,让血液流经血栓形成室一定时间(通常为15-30分钟)。期间密切观察动物状态(呼吸、体温、血流颜色)。
- 终止实验与血栓采集:
- 到达预定时间后,立即夹闭动脉端导管,快速移除整个旁路环路。
- 迅速用生理盐水轻柔冲洗血栓形成室及内含的导管残端约15秒(避免直接冲击血栓),冲掉未粘附牢固的血液成分。
- 小心取出血栓形成室内的诱导材料及附着其上的血栓。
- 血栓称重:
- 将含有血栓的诱导材料(如丝线)置于预先称重的滤纸或锡箔纸上。
- 放置于60-70℃干燥箱中干燥5-10分钟至恒重(或真空干燥)。
- 用精密电子天平称量含血栓的诱导材料重量。
- 血栓净重 =(含血栓诱导材料重量) - (诱导材料原始重量) - (空白滤纸/锡箔纸重量)。
四、 关键参数与注意事项
- 血流稳定性: 是模型成功的关键。需确保:
- 插管顺畅无扭曲。
- 导管口径匹配血管(过大易致血流淤滞,过小则剪切力过高)。
- 整个环路无气泡和漏血。
- 维持动物体温和血流动力学稳定(深度麻醉、补充液体)。
- 血栓形成时间: 需根据诱导材料类型、实验目的(基础研究vs药效评价)预实验确定。时间过短难以形成可稳定称重的血栓,过长则血栓易脱落或模型敏感性下降。
- 血栓处理:
- 冲洗需快速、轻柔、标准化(压力、时间、盐水用量),避免血栓损失或额外形成。
- 干燥温度和时间需一致,保证水分蒸发完全且不焦化。
- 称重需迅速(<30秒),避免环境湿度影响。
- 抗凝处理: 仅用于导管冲洗和排气(体外),不能全身应用,否则抑制血栓形成。肝素浓度过高或残留过多会影响结果。
- 模型变体:
- 丝线诱导模型: 最常用,主要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凝血酶生成。
- 胶原诱导模型: 特异性评价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功能。
- 药物诱导模型: 在血栓形成室表面涂布特定促血栓物质(如花生四烯酸、ADP、凝血酶)。
- 对照设置:
- 假手术组 (Sham): 分离血管但不插管建立旁路,排除手术创伤本身影响。
- 溶剂对照组 (Vehicle): 给予药物溶剂,评价溶剂效应。
- 阳性药物对照组: 使用已知有效抗血栓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验证模型敏感性(图2)。
五、 应用范围
- 血小板功能研究: 评价血小板活化、粘附、聚集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 凝血机制研究: 研究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途径在特定血流条件下的激活。
- 抗血栓药物评价:
-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的有效性及剂量-效应关系。
- 抗凝药物(如肝素类、直接凝血酶抑制剂、Xa因子抑制剂)的作用。
- 溶栓药物(如tPA)的效果评价(需调整模型)。
- 病理状态研究: 研究高凝状态、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模型中的血栓形成倾向变化。
- 新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 评价植入医疗器械表面的血栓形成特性。
六、 优势与局限性
- 优势:
- 直接模拟体内血流剪切应力环境。
- 血栓形成过程相对直观(可视)。
- 结果可定量(血栓重量),客观性强。
- 灵敏度高,对抗血小板药物尤为敏感。
- 动物存活率高,可进行自身交叉对照或长期观察。
- 局限性:
- 主要反映血小板聚集和动脉血栓形成,对静脉血栓或纤维蛋白网形成主导的血栓敏感性相对较低。
- 手术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 血栓重量受冲洗、干燥操作影响较大,需标准化。
- 不能区分血栓的具体成分(血小板vs纤维蛋白)。
七、 总结
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是一种成熟、有价值的体内血栓形成研究工具。通过标准化手术操作、严格控制关键参数(血流、时间、血栓处理)以及合理设置对照,该模型能够可靠地评价血小板功能、凝血活性以及抗血栓药物的疗效,在基础血栓研究和临床前药理学评价中具有广泛应用。研究人员需充分理解其原理、掌握操作细节并认识其优缺点,方能获得可靠、可重复的实验数据。
图1: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示意图
(动脉血) 血栓诱导材料 ↓ (丝线/胶原) [颈总动脉] -----> [动脉导管] ------> [血栓形成室] ------> [静脉导管] -----> [颈外静脉] ↑ ↑ | | (三通阀) (静脉血回流)
图2:模型验证示例图
[柱状图示例] X轴:实验分组 (假手术组, 溶剂对照组, 阳性药组1, 阳性药组2, 待测药物组) Y轴:血栓重量 (mg) *图示:假手术组和溶剂对照组血栓重量较高;阳性药组血栓重量显著降低;有效的待测药物组血栓重量也应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