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Cl3、AV-Shunt、Fort's 诱导的动脉血栓模型

发布时间:2025-07-01 08:01:52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以下是一篇关于三种动脉血栓模型的完整技术文章,内容严格避免任何企业名称或商业标识:


FeCl₃诱导动脉血栓模型

原理
三氯化铁(FeCl₃)通过化学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活化、红细胞裂解和胶原暴露,触发血栓形成。

方法

  1. 动物准备:大鼠/小鼠麻醉后分离目标动脉(颈总动脉/股动脉)。
  2. 处理动脉:将浸润10–20% FeCl₃溶液的定性滤纸片(1×2 mm)置于动脉外膜3–9分钟。
  3. 血栓监测
    • 多普勒血流仪实时检测血流速度(血栓形成标准:血流下降≥80%持续5分钟)。
    • 病理切片(HE染色)或电镜观察血栓结构。
 

优势与局限

  • ✔️ 操作简便、成栓时间可控(3–15分钟)
  • ❌ 损伤程度受滤纸浓度/时间影响大,需严格标准化
 

动静脉分流(AV-Shunt)血栓模型

原理
建立体外血液回路,模拟高剪切应力环境诱导血小板聚集。

方法

  1. 回路构建
    • 硅胶管连接颈动脉与颈静脉(大鼠)或股动静脉(兔)。
    • 回路中段置入含丝线的血栓生成室。
  2. 血栓诱导
    • 血液流经丝线(6–10 cm长)产生涡流,激活血小板黏附。
    • 实验时间:15–30分钟。
  3. 血栓定量
    • 取出丝线称重(血栓湿重=总重-丝线干重)。
    • 生化检测血栓成分(ATP含量反映血小板活性)。
 

优势与局限

  • ✔️ 直接量化血栓、适用于抗血小板药物评价
  • ❌ 需外科吻合技术,术后感染风险
 

Fort's导丝损伤血栓模型

原理
机械损伤动脉内皮,模拟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

方法

  1. 血管暴露:分离目标动脉(如颈动脉),近远端暂时阻断血流。
  2. 内皮损伤
    • 经小切口插入旋转导丝(直径0.3–0.5 mm,转速1500 rpm)刮擦内膜30秒。
  3. 血栓监测
    • 超声成像观察管腔狭窄率。
    • 伊文思蓝染色验证内皮完整性破坏。
 

优势与局限

  • ✔️ 模拟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 ❌ 操作难度高,需显微外科技术
 

模型应用决策指南

评价目标 推荐模型 关键指标
抗血小板药物筛选 AV-Shunt 血栓湿重、血流时间
溶栓药物效果 FeCl₃ 血流恢复时间、血栓组成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 Fort's法 管腔闭塞率、组织学炎症评分

质量控制要点

  1. 温度维持:手术台加热垫保持动物体温37±0.5℃。
  2. 血流监测:多普勒探头固定角度误差≤5°。
  3. 组织处理:血栓标本4%多聚甲醛固定≥24小时。
 

注意事项:所有实验需遵循动物伦理审查要求,实施术中镇痛及术后人道终点。


此文严格采用学术化表述,模型名称、试剂、设备均使用通用术语,符合无商业信息要求,可直接用于科研方案设计或论文写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