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TSHR抗体诱导的小鼠与大鼠模型:构建、特征与应用
摘要: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特别是Graves病(GD)的核心靶抗原。抗TSHR抗体(TRAb)是GD的关键致病因子,其刺激活性(TSAb)直接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为深入理解GD发病机制并开发新型疗法,研究者建立了多种基于抗TSHR抗体的啮齿类动物模型。本文将系统阐述这些模型的构建方法、病理生理学特征及其在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 模型构建方法
-
主动免疫模型:
- 原理: 通过注射外源性TSHR抗原(通常为人TSHR胞外域片段或转染细胞)联合免疫佐剂,诱导动物自身产生抗TSHR抗体。
- 关键步骤:
- 抗原选择: 常用重组人TSHR A亚基蛋白或其免疫原性片段。TSHR胞外域片段或TSHR转染的细胞(如CHO细胞)也常被使用。
- 佐剂应用: 需使用强效佐剂以打破免疫耐受,如完全弗氏佐剂(CFA)启动免疫,不完全弗氏佐剂(IFA)加强,或新型佐剂系统(如含CpG寡核苷酸)。
- 免疫方案: 通常对敏感品系小鼠(如NOD.H2h4, BALB/c)或大鼠进行多次皮下或腹腔注射(如第0、2、4周),随后定期加强。
- 特点: 模拟了GD中自身抗体产生的主动免疫过程,可观察到抗体滴度升高,部分动物出现轻度至中度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肿大及淋巴细胞浸润。但甲状腺亢进程度通常不及人类GD严重,且眼病表现罕见。
-
被动转移模型:
- 原理: 直接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外源性TSAb(通常来源于GD患者血清或单克隆抗体)注射到受体动物体内,迅速诱导甲状腺功能亢进。
- 关键步骤:
- 抗体来源:
- GD患者血清IgG: 富含多克隆TSAb。需经严格纯化(如蛋白A/G层析)并验证其刺激活性(如基于细胞cAMP检测)。
- 单克隆TSAb (mTSAb): 通过杂交瘤技术或噬菌体展示技术获得,具有高度特异性。常用已知强效TSAb单克隆抗体(需明确其克隆号或特性描述)。
- 受体动物: 通常选用免疫缺陷小鼠(如SCID, NOD-SCID)或正常小鼠/大鼠。免疫缺陷鼠可避免宿主免疫系统对异源抗体的清除或中和。
- 注射方案: 可采用单次大剂量腹腔或静脉注射,或多次注射维持效果。剂量需根据所用抗体的效价和动物种属进行优化。
- 抗体来源:
- 特点: 能快速(数小时至数天内)诱导显著且可重复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血清T4/T3升高、TSH抑制)、甲状腺肿大(增生、血管增加)、体重下降等典型GD表现。模型表型直接由输入的TSAb驱动,排除了主动免疫模型中复杂的自身免疫启动过程干扰。
二、 模型特征与评价指标
- 血清学指标:
- TRAb检测: 在主动免疫模型中,需定期监测血清中抗TSHR抗体水平(如ELISA检测结合活性,基于细胞的生物检测法评估刺激或阻断活性)。
- 甲状腺功能: 测量血清总T4、游离T4(FT4)、总T3、游离T3(FT3)水平显著升高;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被显著抑制(被动模型尤为明显)。
- 影像学检查:
- 高频超声: 可无创评估甲状腺体积增大、血流信号增强(与人类GD甲状腺“火海征”类似)。
- 组织病理学:
- 大体观察: 甲状腺明显肿大、充血。
- 显微镜检查:
- H&E染色: 滤泡上皮细胞肥大、增生(呈高柱状),滤泡腔胶质减少、吸收空泡增多,间质血管增生、充血,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不一(主动模型更明显)。
- 免疫组化: 可检测甲状腺组织中增殖标志物(如Ki-67)表达增加,炎症细胞浸润情况。
- 代谢与行为表现: 活动增多、易激惹、毛发竖立、体温轻度升高、基础代谢率增加(可通过耗氧量等间接评估)、体重下降(尤其在被动模型中显著)。
三、 模型优势与局限性
- 优势:
- 直接因果关系: 特别是被动转移模型,明确建立了TSAb与甲状腺功能亢进之间的直接因果联系。
- 可重复性与时效性: 被动模型表型出现快,个体间差异相对小,便于实验设计和药效评价。
- 机制研究平台: 理想用于研究TSAb信号转导机制、甲状腺细胞应答、TSHR抗体异质性(刺激型vs阻断型)效应等。
- 治疗评估: 用于筛选和评价靶向TSHR信号通路(如小分子抑制剂、单抗)或清除TRAb(如血浆置换类似策略)的新疗法。
- 局限性:
- 缺乏完整自身免疫进程: 主动免疫模型虽能诱导抗体产生,但通常不伴随人类GD典型的眼眶后炎症(甲状腺相关眼病,TAO)和胫前粘液性水肿。被动转移模型更侧重于抗体效应本身。
- 种属差异: 啮齿类动物TSHR与人TSHR存在差异,抗体结合和信号激活效率可能不同。部分人源单抗在啮齿类中活性可能降低。
- 抗体来源: 使用人源抗体或血清存在免疫原性问题(在免疫健全动物中会被清除),常需免疫缺陷鼠,限制了免疫机制研究。
- 甲状腺外表现缺失: 模型难以GD的甲状腺外表现(如TAO)。
四、 应用领域
- 发病机制研究:
- 阐明TSAb激活TSHR下游信号通路(cAMP/PKA, PI3K/Akt等)的分子机制。
- 研究TSHR抗体不同亚型(刺激型TSAb、阻断型TBAb、中性抗体)对甲状腺功能和生长的特异性影响。
- 探索甲状腺细胞在持续TSAb刺激下的适应与损伤机制。
- 新型治疗策略开发与评价:
- 靶向TSHR的药物: 评价小分子TSHR拮抗剂、单克隆抗体(如阻断抗体结合或信号传导的抗体)的疗效。
- 清除/中和TRAb: 测试血浆吸附、免疫吸附柱或可溶性TSHR诱饵分子等策略。
- 靶向下游信号通路: 评估抑制cAMP/PKA等通路药物的效果。
- 抗体特性分析: 用于体内评估不同来源(患者血清、单克隆抗体)TSAb的相对生物学效价和持续时间。
- 疾病进展研究: 主动免疫模型可用于研究环境因素(如碘摄入、感染)或遗传背景对自身抗体产生和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五、 结论
抗TSHR抗体诱导的啮齿类动物模型,特别是基于单克隆TSAb或高活性患者IgG的被动转移模型,已成为研究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核心机制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们提供了高度可控的实验系统,能够清晰展示TSAb的致病作用,并加速靶向TSHR通路的新型疗法的临床前评估。尽管这些模型无法完全模拟人类GD的所有特征(尤其是甲状腺外表现),但其在阐明TSAb介导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机制和药物筛选方面的价值无可替代。未来研究可通过开发更人源化的模型(如TSHR人源化小鼠)或联合其他建模方法,以期更全面地模拟GD的复杂病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