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小鼠Ⅱ型糖尿病模型构建方案
一、引言
Ⅱ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伴随进行性β细胞功能缺陷为特征,是威胁全球健康的重大代谢性疾病。为深入探究其发病机制及开发新型疗法,建立稳定可靠、病理特征接近人类的动物模型至关重要。高脂饮食(HFD)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小鼠模型,通过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叠加药物介导的轻度β细胞损伤,成功模拟了人类T2DM的核心病理生理过程,成为广泛应用的经典模型之一。本方案详细阐述该模型的构建步骤及评价标准。
二、模型构建原理
-
高脂饮食(HFD)阶段:
- 目的: 诱导胰岛素抵抗、肥胖及轻度高血糖。
- 机制: 长期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饲料导致脂肪堆积(尤其内脏脂肪),诱发慢性低度炎症、脂毒性、内质网应激等,损害胰岛素信号通路(如IRS/PI3K/AKT),使外周组织(肌肉、肝脏、脂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胰岛素抵抗)。机体代偿性增加胰岛素分泌,初期可维持血糖正常(高胰岛素血症)。
-
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阶段:
- 目的: 选择性、部分破坏胰岛β细胞功能,削弱其代偿能力,诱发持续性高血糖。
- 机制: STZ是一种葡萄糖胺亚硝基脲,可通过GLUT2葡萄糖转运体(高表达于啮齿类动物β细胞)选择性进入β细胞。在细胞内释放活性自由基(如一氧化氮),引起DNA烷基化损伤,激活PARP通路及氧化应激,最终导致β细胞凋亡和坏死。小剂量应用旨在造成轻度、渐进性的β细胞损伤(约30-60%),模仿人类T2DM中β细胞功能的进行性衰退,而非引起急性、完全的β细胞破坏(如大剂量STZ诱导的T1DM模型)。
三、实验材料
-
实验动物:
- 物种品系: C57BL/6J小鼠是最常用且敏感的品系。雄性小鼠因更易诱导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为首选。
- 周龄与体重: 推荐使用6-8周龄青年雄性小鼠,初始体重约18-22g。
- 饲养环境: SPF级动物房,标准条件(温度22±2°C,湿度50±10%,12/12小时明暗循环)。动物自由饮水。
-
试剂:
- 高脂饲料(HFD): 脂肪供能比通常为45%-60%(如45%脂肪、20%蛋白质、35%碳水化合物;或60%脂肪、20%蛋白质、20%碳水化合物)。
- 链脲佐菌素(STZ): 冻干粉,需低温(-20°C或更低)避光干燥保存。注意:STZ具致癌性和诱变性,操作需严格防护!
- 柠檬酸钠缓冲液(0.1 M, pH 4.2-4.5): 用于溶解STZ,保持其稳定性。需新鲜配制并预冷(冰浴)。溶解后溶液需避光保存于冰上,并于配制后短时间内(<30分钟)使用完毕。
- 生理盐水: 用于稀释葡萄糖溶液或腹腔注射对照。
- 葡萄糖溶液(20% w/v, 或根据实验需求配制): 用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或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IPGTT)。
- 麻醉剂: 如异氟烷或适量水合氯醛溶液(用于尾静脉取血或心脏取血麻醉)。
- 抗凝剂: 如EDTA或肝素(用于血浆/血清分离)。
-
仪器设备:
- 精密电子天平(称量体重、试剂)
- IP注射器(1ml胰岛素注射器,带小号针头如29G-31G)
- 灌胃针(用于OGTT)
- 血糖仪及配套试纸
- 离心机(用于血液处理)
- 酶标仪、生化分析仪(用于胰岛素、血脂等检测)
- 冰箱(4°C, -20°C)
- 冰盒
- 计时器
四、造模步骤(详细操作流程)
-
适应性饲养(可选,推荐1周):
- 小鼠购入后,置于标准实验环境。
- 饲喂普通维持饲料。
- 每日观察动物状态,适应新环境。
-
高脂饮食诱导期(关键阶段,通常4-12周):
- 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
- 模型组 (HFD+STZ Group): 饲喂高脂饲料 (HFD)。
- 正常对照组 (Control Group): 饲喂普通维持饲料(脂肪供能通常约10-12%)。
- 周期: 4周是最短常用时间(可诱导显著胰岛素抵抗和肥胖);8-12周更为理想(代谢紊乱更稳定,模型成功率更高)。具体时长需根据研究目的和造模效果评估调整。
- 监测:
- 体重监测: 每周称量体重1-2次,记录体重变化曲线。模型组体重应显著高于对照组。
- 一般状态观察: 每日观察小鼠活动度、精神状态、毛发、饮水、摄食量及排泄情况。
- 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
-
小剂量STZ注射阶段:
- 时机: 在高脂饮食诱导期末期(如第4、8或12周末)。
- STZ溶液制备(关键!):
- 在通风橱中操作,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及实验服。
- 根据所需浓度和注射体积(通常10 ml/kg体重),精确计算所需STZ量及柠檬酸缓冲液体积。
- 用预冷的0.1 M柠檬酸钠缓冲液(pH 4.2-4.5) 溶解STZ粉末。推荐剂量为35-55 mg/kg 体重(常用40 mg/kg)。例如,目标剂量40 mg/kg,配制浓度为4 mg/ml(即400 mg溶解于100 ml缓冲液)。
- 溶液需避光并在冰浴中保存。
- 务必现用现配,并在配制后30分钟内完成注射!
- 注射操作:
- 小鼠禁食不禁水4-6小时(通常过夜,如晚8点至早8点)。
- 准确称量每只小鼠体重。
- 按计算好的体积(10 ml/kg),腹腔注射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IP) STZ溶液。对照组小鼠注射等体积的柠檬酸缓冲液。
- 注射周期: 通常采用连续5天每日注射一次(如周一至周五)。也可采用单次注射(剂量可能需略高,如75-100 mg/kg)或间隔注射(如隔日一次,共3次)。连续多次小剂量注射稳定性更高,更易诱导轻度β细胞损伤。
- 注射后护理:
- 注射后密切观察小鼠状态数小时,警惕低血糖反应(行动迟缓、颤抖)。如发现严重低血糖,可腹腔注射少量10%葡萄糖溶液。
- 注射后次日恢复自由饮水进食(模型组继续HFD,对照组继续普通饲料)。
- 在注射期及注射后数日内,可在饮水中临时添加5-10%蔗糖以预防严重低血糖(尤其在首次注射后)。
-
注射后观察与模型确认(关键阶段):
- 空腹血糖监测:
- STZ注射完成后第3天起,开始监测空腹血糖。
- 方法: 小鼠禁食4-6小时(通常过夜),尾尖采血,血糖仪测量血糖值。
- 频率: 初期(注射后1周内)可隔天或每天测;稳定后可每周测1-2次。
- 模型成功标准(常用): 连续两次(间隔≥48小时)空腹血糖 ≥ 11.1 mmol/L (≥ 200 mg/dL)。通常在注射后1-2周内达到此标准。血糖上升是模型成功的首要标志。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或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 (IPGTT):
- 目的: 评估机体对葡萄糖负荷的处理能力,反映胰岛素敏感性及β细胞功能。(通常在STZ注射后第1-2周,血糖稳定升高后进行)。
- 方法 (以OGTT为例):
- 小鼠禁食4-6小时。
- 测定空腹血糖(0分钟)。
- 按体重灌胃给予葡萄糖溶液(常用剂量2 g/kg体重,浓度20% w/v)。
- 在给予葡萄糖后的特定时间点(通常为15、30、60、90、120分钟)尾尖采血测定血糖。
- 评价: 绘制血糖-时间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模型组血糖峰值更高,下降更缓慢,AUC显著大于对照组,表明糖耐量受损。
- 空腹胰岛素测定:
- 目的: 评估胰岛素分泌水平(通常与OGTT同时进行)。
- 方法: 在禁食后(OGTT的0分钟点),取少量血样分离血浆/血清。采用ELISA或化学发光法测定胰岛素浓度。
- 评价: 模型组在糖尿病前期(HFD阶段)可能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代偿性);成功诱导糖尿病后,由于β细胞损伤,空腹胰岛素水平可能降低或与对照组相当(失代偿),但相对于其高血糖状态仍是严重不足的(存在胰岛素抵抗)。
- 胰岛素抵抗指数评估:
- 稳态模型评估(HOMA-IR): HOMA-IR = [空腹血糖 (mmol/L) × 空腹胰岛素 (μIU/ml)] / 22.5。模型组HOMA-IR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胰岛素抵抗。
- 体重与一般状态: 继续监测体重(模型组可能因高血糖多尿体重略有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基础值)。观察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
- 血脂谱检测(可选): 通常在实验终点取血,检测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模型组常显示血脂异常(高TG、高LDL等)。
- 空腹血糖监测:
五、模型特点与评价
- 优点:
- 病理特征接近人类T2DM: 同时模拟了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这两个核心缺陷。
- 可控性强: 通过调节HFD时长和脂肪比例、STZ剂量和注射次数,可控制疾病严重程度(从轻度糖耐量异常到显著高血糖)。
- 成功率较高且相对稳定: 在C57BL/6J小鼠上成功率通常在60-80%以上。高血糖状态可持续较长时间(数月)。
- 成本相对较低: 相较于基因工程模型,成本更低廉。
- 周期适中: 整个造模周期通常在6-14周。
- 缺点与局限性:
- STZ的个体差异性与毒性: STZ对β细胞的损伤程度存在个体差异,可能导致模型组内血糖水平波动较大。STZ本身有一定肾毒性、肝毒性(尤其剂量控制不当时)。
- β细胞损伤机制: STZ主要通过直接细胞毒性作用损伤β细胞,与人类T2DM中淀粉样沉积、脂肪毒性、氧化应激等导致的渐进性β细胞功能障碍在机制细节上不完全相同。
- 品系依赖性: C57BL/6J最常用,其他品系敏感性可能不同。
- 自发缓解: 少数小鼠(尤其年轻小鼠)在造模成功后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高血糖自发缓解(可能与残余β细胞代偿增生有关)。
- 酮症风险: 极重度高血糖个体有发生酮症酸中毒的风险。
六、实验设计注意事项
- 动物伦理: 实验方案必须经过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批。密切监测动物状态,对达到人道终点(如严重消瘦、无法进食饮水、活动极度受限、严重溃疡或感染、血糖持续极高>33.3 mmol/L并伴随严重症状等)的小鼠应及时实施安乐死。
- 严格的对照组设置: 必须设立同时期的正常饲料喂养+柠檬酸缓冲液注射的对照组。
- STZ操作安全: 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职业暴露。
- 血糖监测频率: 注射后早期需勤测血糖以确认模型成功及排除低血糖伤亡。
- 分组随机化: 在开始HFD前进行随机分组,确保组间初始体重无显著差异。
- 饲料批次: 尽量使用同一批次的高脂饲料和普通饲料,减少批次间差异。
- 记录详细: 详尽记录所有操作步骤、动物体重、血糖值、试剂批号、注射时间等原始数据。
七、总结
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多次STZ腹腔注射是构建小鼠Ⅱ型糖尿病模型的经典方法。该模型有效模拟了疾病的核心特征——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通过严格控制HFD诱导期、STZ剂量与注射方案,并采用空腹血糖、糖耐量、胰岛素水平等多指标进行验证,可以获得成功率较高、病理生理特征符合T2DM的研究模型。在应用该模型时,务必关注动物福利、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与安全性,并充分考虑模型的优缺点以合理解读实验结果。
提示: 具体实验参数(如HFD脂肪比例、HFD时长、STZ单次剂量、注射次数)需根据具体研究目的、实验室条件和预实验结果进行优化调整。本方案提供的是一个通用且经过验证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