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Z引起的1型糖尿病(大鼠或小鼠)模型

发布时间:2025-06-30 17:35:22 阅读量:3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大鼠/小鼠):机制、构建与评估

摘要:
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是研究1型糖尿病病理机制、并发症及药物筛选的经典工具。该模型通过选择性破坏胰岛β细胞模拟人类1型糖尿病的胰岛素绝对缺乏状态。本文系统阐述STZ的作用机制、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关键参数优化及模型验证标准,为相关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一、 STZ的作用机制

STZ是一种由链霉菌产生的氨基葡萄糖-亚硝基脲类化合物,其细胞毒性具有显著的β细胞选择性:

  1. 葡萄糖转运体(GLUT2)靶向: STZ结构与葡萄糖相似,通过胰岛β细胞高表达的GLUT2转运蛋白进入细胞内。
  2. DNA烷基化作用: 进入细胞后,STZ释放亚硝基脲基团,引起DNA链断裂、碱基修饰及染色体畸变,诱导β细胞凋亡和坏死。
  3. 自由基损伤: STZ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活性氧(ROS)和一氧化氮(NO),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4. ADP核糖基化: 抑制关键酶活性(如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干扰细胞能量代谢。
 

二、 实验动物选择

  1. 常用动物:
    • 小鼠(Mouse): C57BL/6系最常用(因其对STZ较敏感且遗传背景清晰),Balb/c、ICR等亦可。
    • 大鼠(Rat): SD(Sprague-Dawley)、Wistar系最为常用。
  2. 选择考虑:
    • 年龄: 通常选用成年动物(小鼠:6-10周龄;大鼠:6-8周龄)。幼龄动物更敏感但稳定性稍差。
    • 性别: 雄性与雌性皆可使用,但应注意性别对STZ敏感性及后续代谢指标可能存在的差异(通常雄性更常用)。
    • 品系敏感性: 不同品系对STZ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如C57BL/6小鼠对多次小剂量注射方案敏感)。
 

三、 模型建立方法

关键步骤与参数优化

  1. STZ溶液配制:

    • 溶解: 临用前将STZ粉末溶解于预冷的 无菌柠檬酸盐缓冲液(0.1 M, pH 4.2-4.5) 中。柠檬酸缓冲液可增强STZ稳定性并提高其对β细胞的特异性毒性。
    • 浓度: 根据动物体重计算所需剂量后再溶解,避免长时间放置(建议配制后15-30分钟内使用完毕,冰浴避光保存)。
    • 浓度: 常用浓度为1%(10 mg/ml)或2%(20 mg/ml)。
  2. 给药方案(核心差异):

    • 大剂量单次注射(Rapid Model):
      • 原理: 一次性给予高剂量STZ,快速、大量破坏β细胞。
      • 剂量(参考):
        • 小鼠:120 - 180 mg/kg (体重) (常用范围:140-160 mg/kg)
        • 大鼠:50 - 75 mg/kg (体重) (常用范围:55-65 mg/kg)
      • 途径: 腹腔注射(i.p.)为主,偶见静脉注射(i.v.)。
      • 特点: 操作简便,糖尿病诱导迅速(数天内血糖显著升高),可模拟晚期重度1型糖尿病状态。胰岛炎相对较轻。死亡率相对较高,需密切监测。
    • 多次小剂量注射(Multi-Low-Dose, MLD Model):
      • 原理: 连续数天给予较低剂量STZ,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参与β细胞破坏,更接近人类1型糖尿病发病过程。
      • 剂量(参考):
        • 小鼠:40 - 50 mg/kg (体重),每日1次,连续注射5天(常用方案)。
        • 大鼠:30 - 40 mg/kg (体重),每日1次,连续注射3-5天。
      • 途径: 腹腔注射(i.p.)。
      • 特点: 血糖升高相对缓慢(需1-2周),模型更稳定,死亡率较低。可观察到胰岛淋巴细胞浸润(胰岛炎),更适合研究早期发病机制和免疫干预。
  3. 给药前准备:

    • 禁食(推荐): 给药前动物禁食4-6小时(不禁水),使动物处于相对一致的代谢状态,提高STZ对β细胞的靶向性并减少个体差异。
 

四、 模型验证与监测

  1. 血糖监测:

    • 时间点: 首次给药后72小时开始监测,之后每隔3-7天监测一次(MLD模型通常在末次注射后第3-5天开始监测)。
    • 方法: 尾尖采血,使用血糖仪检测 空腹血糖(FBG)(推荐禁食6小时后检测结果更稳定)。
    • 糖尿病诊断标准(常用):
      • 连续两次(间隔≥24小时)检测FBG ≥ 11.1 mmol/L (200 mg/dL)。
      • 或随机血糖 ≥ 16.7 mmol/L (300 mg/dL) (作为辅助判断)。
  2. 体重监测:

    • 糖尿病模型动物常因多尿、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代谢增强而出现体重下降或增长停滞。每周监测体重变化是评估模型状态的重要指标。
  3. 其他指标(可选):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评估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程度。
    • 血清胰岛素检测: 定量检测胰岛素水平,明确β细胞功能损伤程度(通常在造模成功后显著降低)。
    • 胰岛形态学检查: 对胰腺组织进行HE染色、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免疫组化染色,直观观察胰岛数量减少、β细胞破坏或缺失、可能的炎症浸润(MLD模型更明显)。
 

五、 优缺点分析

  1. 优点:

    • 操作相对简便,成本较低。
    • 高血糖和胰岛素缺乏症状显著,较好地模拟了1型糖尿病核心特征。
    • MLD模型可引入免疫炎症组分。
    • 适用于大规模药物筛选和机制研究。
  2. 缺点与注意事项:

    • 剂量敏感性: 剂量是模型成败关键,需根据动物品系、性别、年龄、来源严格预实验优化。
    • 个体差异: 即使相同方案,动物血糖反应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动物可能不达标或为应激性高血糖)。
    • 肾毒性: STZ具有一定肾毒性(尤其在较高剂量下),可能干扰糖尿病肾病研究的解读。
    • 死亡率: 大剂量单次注射方案初期死亡率可能较高,需加强护理(如提供含蔗糖饮水24-48小时以缓解急性低血糖)。
    • 与人类差异: 人类1型糖尿病具有更强遗传背景和自身免疫驱动,STZ模型主要通过化学损伤实现,发病进程不同。
    • 模型稳定性: 部分动物后期可能出现血糖自发缓解(尤其小鼠)。
 

六、 模型应用

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模型广泛应用于:

  1. 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β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免疫损伤)。
  2. 新型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及给药系统评价。
  3. 口服降糖药(如胰岛素增敏剂)在1型糖尿病联合治疗方案中的探索。
  4. 糖尿病并发症研究(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创面愈合障碍等模型的基础)。
  5. 胰岛移植和细胞治疗研究(受体模型)。
  6. 糖尿病相关代谢紊乱研究(如酮症)。
 

七、 操作示例(以大剂量单次注射C57BL/6小鼠为例)

  1. 准备:
    • 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
    • 禁食6小时(自由饮水)。
    • 配制STZ溶液(柠檬酸盐缓冲液,0.1M, pH 4.5,冰浴)。剂量按160 mg/kg计算(例如20g小鼠需3.2mg STZ,溶解于160μl缓冲液)。
  2. 给药:
    • 腹腔注射配制好的STZ溶液。
  3. 护理:
    • 给药后提供含5-10%蔗糖的饮用水24-48小时,防止急性低血糖致死。
  4. 监测:
    • 给药后72小时测空腹血糖。
    • 若FBG ≥ 11.1 mmol/L,间隔24小时复测确认。
    • 确认成模后转入正常饲养和实验。
 

结语

STZ诱导的啮齿类动物1型糖尿病模型是糖尿病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深入理解其作用机制,根据研究目的(快速高血糖 vs. 渐进性免疫损伤)精确选择动物品系并优化造模方案(剂量、给药途径、次数),严格进行模型验证(血糖、体重、必要时胰岛功能/形态),同时认识到模型的局限性(如肾毒性、与人类发病差异),是利用该模型获得可靠科学结论的关键。该模型将继续在阐明糖尿病病理生理、开发新型疗法及评估药物疗效中发挥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