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细胞增殖试验:原理、方法与意义
免疫细胞增殖是免疫应答的核心环节,反映了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在识别抗原或受到刺激后活化和扩增的能力。评估这种增殖能力对于理解免疫系统功能、疾病机制(如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病、肿瘤免疫逃逸)、疫苗效力评价以及免疫治疗药物筛选至关重要。免疫细胞增殖试验便是在体外定量检测这种能力的关键技术。
一、 基本原理
免疫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处于细胞周期的G0期。当受到特异性抗原、多克隆激活剂(如植物血凝素PHA、刀豆蛋白A ConA用于T细胞;脂多糖LPS、葡萄球菌蛋白A用于B细胞)、或通过抗体交联表面受体(如抗CD3/CD28抗体)等刺激后,细胞会活化并进入细胞周期,进行DNA(S期)和细胞分裂(G期),最终导致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增殖试验通过检测细胞在刺激后特定时间点的代谢活性、DNA合成或细胞分裂情况来量化增殖程度。
二、 常用检测方法
-
代谢活性检测法 (如MTT法、XTT法、CCK-8法):
- 原理: 活细胞线粒体内的脱氢酶能将特定的水溶性四唑盐(如MTT, XTT, WST-8)还原成不溶于水的有色甲臜结晶(MTT形成蓝紫色结晶,XTT和WST-8形成橙黄色水溶性产物)。甲臜的生成量与活细胞数量及代谢活性成正比。
- 操作流程:
- 分离目标免疫细胞(如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 将细胞接种于培养板孔中,设置未刺激组(阴性对照)、刺激组(加入特定刺激剂)和可能需要的阳性对照组(如PHA刺激PBMC)。
- 在适宜条件下(通常37°C, 5% CO2)培养一定时间(如48-96小时,取决于细胞类型和刺激强度)。
- 培养结束前数小时(如4-6小时),加入MTT溶液。
- 培养结束后,弃去培养上清(MTT法需加入溶解剂溶解甲臜结晶),使用酶标仪在特定波长(如MTT法570nm,参比波长630nm;CCK-8法450nm)下测定吸光度值。
- 优点: 操作相对简便、经济、高通量,无需特殊设备,结果稳定。
- 缺点: 检测的是细胞整体代谢活性,不能区分增殖细胞的具体状态(如处于细胞周期哪个阶段),可能受细胞毒性或代谢状态变化的影响。
-
DNA合成检测法 (如³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法、BrdU掺入法):
- 原理: 细胞在增殖过程中进行DNA,需要大量合成DNA。将放射性标记的³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或非放射性的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加入培养基,它们会被增殖细胞摄入并掺入到新合成的DNA链中。通过检测掺入量即可反映DNA合成速率和细胞增殖水平。
- 操作流程 (以³H-TdR为例):
- 细胞分离、接种、刺激培养(同代谢活性法)。
- 培养结束前数小时(通常6-18小时),向每孔加入含³H-TdR的培养液。
- 培养结束后,收集细胞于玻璃纤维滤膜上,用液体闪烁仪检测滤膜上的放射性强度(计数每分钟, cpm)。
- 操作流程 (以BrdU为例 - ELISA法):
- 细胞分离、接种、刺激培养,并在培养结束前加入BrdU。
- 培养结束后,固定细胞,通常用抗BrdU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检测(如ELISA),通过酶促显色反应测定吸光度值。
- 优点: 直接检测DNA合成,是评估细胞增殖的“金标准”之一;BrdU法避免了放射性污染。
- 缺点: ³H-TdR法涉及放射性物质,操作和废物处理要求高;两种方法都需要在培养后期加入标记物,只能反映标记期间的DNA合成情况;BrdU掺入后的检测步骤相对繁琐。
-
流式细胞术分析法 (如CFSE稀释法、Ki-67/DAPI染色法):
- 原理:
- CFSE稀释法: 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琥珀酰亚胺酯(CFSE)是一种可穿透细胞膜的荧光染料。它进入活细胞后,其乙酸基团被胞内酯酶水解,生成带负电荷的荧光分子并被滞留在胞内。CFSE通过其琥珀酰亚胺酯基团与细胞内的游离氨基(主要是赖氨酸)共价结合,形成稳定的荧光标记。当细胞分裂时,标记的CFSE平均分配到两个子代细胞中,导致每个子代细胞的荧光强度减半。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群荧光强度的逐代递减,即可精确追踪细胞分裂的次数和增殖比例。
- Ki-67/DAPI染色法: Ki-67是一种存在于增殖期细胞(G1, S, G2, M期)核内的蛋白质,静止期(G0期)细胞不表达。通过荧光标记的抗Ki-67抗体结合DAPI(染DNA)进行流式分析,可区分处于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的细胞比例(G0/G1, S, G2/M)。
- 操作流程 (以CFSE法为例):
- 分离细胞,用CFSE染色液染色。
- 洗涤去除多余染料。
- 将标记好的细胞接种、刺激培养。
- 培养结束后,收集细胞,上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强度分布。通过软件分析,可得到分裂次数、各代细胞比例、增殖指数等信息。
- 优点: 能提供最丰富的信息,包括细胞分裂次数、增殖比例、细胞周期分布、并可结合表面标志进行多参数分析,区分不同细胞亚群的增殖情况;CFSE法能动态追踪细胞分裂史。
- 缺点: 设备昂贵(需流式细胞仪),操作技术要求较高,数据分析相对复杂;CFSE染色对细胞活性可能有轻微影响。
- 原理:
三、 实验设计与关键注意事项
- 细胞来源与制备: 人(外周血、脾脏、淋巴结等)或动物(小鼠、大鼠等)来源的免疫细胞。需无菌操作,注意细胞活性(通常>90%)。分离方法(如密度梯度离心)需根据目标细胞类型选择。
- 刺激剂选择与浓度: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刺激剂(抗原、有丝分裂原、抗体等)。必须进行预实验优化刺激剂浓度和刺激时间,避免浓度过高导致细胞毒性或过低导致刺激不足。设置未刺激组作为阴性对照。
- 细胞密度: 细胞接种密度至关重要。密度过低可能导致增殖信号不足或细胞死亡;密度过高可能导致营养竞争或接触抑制,影响增殖。需通过预实验确定最佳密度。
- 培养条件: 使用合适的培养基(如RPMI 1640)、血清(如胎牛血清)、补充因子(如L-谷氨酰胺、β-巯基乙醇)。保持稳定的温度(37°C)、湿度、CO2浓度(5%)。培养时间根据方法选择(代谢法48-96h,DNA合成法通常48-72h加入标记物,流式法CFSE可追踪多天)。
- 重复与对照: 实验需设置生物学重复和技术重复。关键对照包括:
- 未刺激组 (阴性对照): 反映基础增殖水平。
- 刺激组: 实验组。
- 阳性对照组: 使用强刺激剂(如PHA刺激PBMC)证明细胞具有增殖能力。
- 背景/空白对照: 仅含培养基和试剂,不含细胞,用于校正背景信号。
- 数据分析: 结果通常以刺激指数(Stimulation Index, SI = 刺激组均值 / 未刺激组均值)或增殖率(%)表示。使用统计学方法(如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是否显著。流式数据需专业软件分析。
四、 应用与意义
- 基础免疫学研究: 阐明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活化和增殖的信号通路、调控机制。
- 临床免疫评估: 诊断免疫缺陷病(如SCID患者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低下),监测自身免疫病活动状态,评估器官移植受者的免疫状态(排斥风险)。
- 疫苗研发与评价: 检测疫苗接种后特异性T细胞或B细胞的增殖反应,评估疫苗的免疫原性。
- 肿瘤免疫学: 研究肿瘤微环境对免疫细胞功能的抑制(如T细胞耗竭、增殖无能),评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治疗药物恢复T细胞增殖能力的效果。
- 药物筛选与毒性评价: 筛选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药物(免疫增强剂或免疫抑制剂),评估药物对免疫细胞增殖的潜在毒性。
五、 总结
免疫细胞增殖试验是免疫学研究与应用不可或缺的工具。从经典的³H-TdR掺入法到高通量的代谢活性检测法,再到能提供丰富信息的流式细胞术分析,多种方法各有优劣,研究者需根据实验目的、样本类型、设备条件和所需信息深度进行选择。严谨的实验设计、规范的实验操作、合理的对照设置和准确的数据分析是获得可靠结果的关键。深入理解免疫细胞增殖的动态变化,为揭示免疫系统奥秘、攻克相关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