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菌酶活性检测完整方法(浊度法)
一、 检测原理
溶菌酶(Lysozyme, EC 3.2.1.17)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液(如泪液、唾液、乳汁)和细胞(如中性粒细胞)中的碱性水解酶。其核心功能是催化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如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细胞壁中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葡糖胺残基之间的β-1,4-糖苷键水解,导致细胞壁破裂,细菌溶解。
浊度法(Turbidimetric Assay)是检测溶菌酶活性的经典方法。其原理基于:
- 底物悬液: 将溶壁微球菌制成均匀的悬浮液,其浊度(光密度OD值)与细菌浓度成正比。
- 酶促反应: 当加入溶菌酶后,溶菌酶水解细菌细胞壁,导致细菌裂解。
- 浊度下降: 细菌裂解后,悬液中完整细菌颗粒减少,悬液变得澄清,浊度(OD值)下降。
- 活性关联: 在一定浓度和时间范围内,浊度下降的速率(ΔOD/min)与溶菌酶的活性成正比。
二、 所需试剂与材料
- 底物: 溶壁微球菌 (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 冻干粉。
- 酶标准品: 鸡蛋清溶菌酶冻干粉(已知纯度)。
- 缓冲液: 磷酸钾缓冲液 (0.1 M, pH 6.24 ± 0.02)。
- 称取磷酸二氢钾(KH₂PO₄) 16.36 g和磷酸氢二钾(K₂HPO₄) 0.52 g,溶解于约900 mL蒸馏水中。
- 用精密pH计调节pH值至6.24±0.02(25℃)。
- 定容至1000 mL。4℃贮存。
- 反应终止液: 氢氧化钠溶液 (1%, w/v)。
- 称取1.0 g氢氧化钠(NaOH),溶解于100 mL蒸馏水中。
- 样品: 待测溶菌酶溶液(如血清、泪液、唾液、酶提取物等)。样品需用磷酸钾缓冲液进行适当稀释,使其活性落在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内。
- 其他: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带恒温比色架)
- 石英比色皿(光程1cm)
- 恒温水浴锅(25℃)
- 精密计时器
- 分析天平
- 磁力搅拌器
- 移液枪及配套枪头
- 容量瓶、烧杯、玻璃棒等
三、 仪器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波长范围包含450nm)
- 恒温水浴锅(控温精度±0.5℃)
- 分析天平(精度0.1mg)
- 磁力搅拌器
- 精密计时器(秒级精度)
四、 操作步骤
(一)试剂配制
- 磷酸钾缓冲液 (0.1 M, pH 6.24): 按第二部分第3点配制,使用前恢复至25℃。
- 底物悬液 (OD₄₅₀ₙₘ ≈ 0.6-0.8):
- 准确称取适量溶壁微球菌冻干粉(通常约10-15 mg)。
- 加入约50 mL预冷的磷酸钾缓冲液。
- 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在4℃(冰浴)或室温下剧烈搅拌30分钟(避免起泡),使细菌均匀分散。避免过热。
- 将悬液转移至100 mL容量瓶中,用磷酸钾缓冲液洗涤烧杯数次,洗液并入容量瓶。
- 用磷酸钾缓冲液定容至100 mL。
- 立即测定其在450 nm波长下,以磷酸钾缓冲液为参比的OD值(ODₛ)。
- 调整: 若ODₛ不在0.6-0.8范围内,需重新配制底物悬液,调整溶壁微球菌粉末用量直至ODₛ达标。临用前配制。
- 溶菌酶标准溶液:
- 母液(1 mg/mL): 准确称取约10 mg已知纯度的鸡蛋清溶菌酶冻干粉,溶解于磷酸钾缓冲液中,定容至10 mL容量瓶。4℃可短期保存(≤48小时)。
- 工作液: 用磷酸钾缓冲液将母液稀释成一系列浓度(通常为0, 5, 10, 20, 40, 60, 80, 100 μg/mL)。临用前配制。
(二)标准曲线测定
- 预热: 开启分光光度计,设定波长为450 nm。预热至少30分钟。开启恒温水浴锅,设定温度为25℃,待温度稳定。
- 准备比色皿: 取数支干净的1cm光程石英比色皿。
- 加样(按以下顺序快速操作):
- 向一支比色皿中加入2.90 mL预热的(25℃)磷酸钾缓冲液,作为空白对照。
- 向另一支比色皿中加入2.90 mL预热的(25℃)底物悬液,立即混匀(此管为反应时间0点的OD值)。
- 取一支新比色皿,加入2.80 mL预热(25℃)的底物悬液。
- 加入0.10 mL相应浓度的溶菌酶标准工作液(例如0 μg/mL),立即用移液枪吹打混匀3-5次(勿产生气泡),同时启动计时器。
- 反应终止: 准确反应2分钟(±3秒)时,立即加入1.0 mL 终止液(1% NaOH),迅速混匀以终止反应。
- 测定OD: 将终止后的反应液倒入比色皿中(避免气泡),以步骤3中“2.90 mL缓冲液”的比色皿为空白(调零),在450 nm波长下测定其OD值(ODₜₑₛₜ)。
- “0分钟”对照: 将步骤3中“2.90 mL底物悬液”的比色皿(代表反应时间为0)也加入1.0 mL 1% NaOH终止液,混匀。以缓冲液空白调零后,测定其OD值(OD₀)。
- 重复: 对其余浓度的标准溶液(5, 10, 20...100 μg/mL),重复步骤3c至步骤5。每个浓度建议做平行样品(n=2或3)。
- 计算ΔOD: 计算每个测定的溶菌酶浓度对应的浊度下降值:ΔOD = OD₀ - ODₜₑₛₜ
- 注意:OD₀应为同一个批次配制的底物悬液测得的平均值。
(三)样品测定
- 样品准备: 根据预估的溶菌酶活性,用磷酸钾缓冲液对样品进行适当稀释(使稀释后样品的活性在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内,通常ΔOD在0.05-0.3之间)。
- 测定: 将步骤(二)中的“溶菌酶标准工作液”替换为0.10 mL稀释后的待测样品溶液,重复步骤(二)中的3c至5操作。每个样品也需做平行测定(n=2或3)。
- 计算ΔOD: 同样计算每一个样品测定管的浊度下降值:ΔODₛₐₘₚₗₑ = OD₀ - ODₜₑₛₜ(样品管)
五、 结果计算
- 绘制标准曲线:
- 以溶菌酶标准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X,μg/mL),以其对应的平均ΔOD值为纵坐标(Y)。
- 利用线性回归拟合得到标准曲线方程:ΔOD = k × C + b
- 其中:k 为斜率(单位:ΔOD·mL/μg),C 为溶菌酶浓度(μg/mL),b 为截距。
- 理想情况下,截距b应接近0(表示0浓度时无变化),相关系数(R²)应 ≥ 0.99。
- 计算样品溶菌酶浓度:
- 将测得的样品ΔODₛₐₘₚₗₑ值代入标准曲线方程。
- 计算稀释后样品中溶菌酶的浓度(Cₛₐₘₚₗₑ):Cₛₐₘₚₗₑ (μg/mL) = (ΔODₛₐₘₚₗₑ - b) / k
- 计算原始样品活性/浓度:
- 根据样品的稀释倍数(D),计算原始样品中的溶菌酶浓度:
原始浓度 (μg/mL) = Cₛₐₘₚₗₑ × D
- 根据样品的稀释倍数(D),计算原始样品中的溶菌酶浓度:
- 活性单位定义(可选):
- 一个常用的溶菌酶活力单位(U)定义为:在25℃,pH 6.24条件下,每分钟能使450 nm处浊度(OD值)下降0.001的酶量。
- 计算活力单位:活性 (U/mL) = (ΔODₛₐₘₚₗₑ / 0.001) × (1000 / 反应时间(min)) × (1 / 样品体积(mL)) × D
- 反应时间为2 min。
- 样品体积为0.10 mL。
- 代入公式简化为:活性 (U/mL) = (ΔODₛₐₘₚₗₑ × 5, 000, 000) × D
六、 注意事项
- 温度控制: 反应温度(25℃)必须严格控制且恒定,温度波动会显著影响酶活性。所有试剂、底物悬液、样品稀释液、比色皿均需预先平衡至25℃再进行操作。
- 时间控制: 酶反应的2分钟时间必须精确控制(误差<±3秒),计时器的启动与终止液的加入应同步进行。此步骤对结果重现性至关重要。
- 底物悬液质量:
- OD₄₅₀ₙₘ必须严格控制在0.6-0.8之间以保证线性范围和灵敏度。
- 剧烈搅拌分散均匀是关键,避免结块。
- 必须临用前新鲜配制,放置过久细菌会沉降或自溶。搅拌后立即使用。
- 操作一致性: 加样顺序、混匀方式(力度、次数)应力求一致,特别是启动反应加入酶液时的操作要迅速、标准。
- 样品稀释: 确保待测样品稀释后的ΔOD值落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通常在0.05-0.3)。超出范围需调整稀释倍数重测。
- 平行测定: 标准品和样品均应进行平行测定(n≥2),取平均值计算结果。
- 仪器: 分光光度计需预热稳定,比色皿必须洁净透明无水渍污渍。
- 安全:
- 操作微生物(溶壁微球菌)需遵循生物安全一级(BSL-1)规范。
- 处理氢氧化钠溶液时佩戴手套和护目镜。
- 质量控制:
- 每次实验必须包含标准曲线。
- 可考虑引入已知浓度或活性的质控品进行监控。
- 平行样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应小于5%。
- 缓冲液pH: pH值必须精确为6.24±0.02,pH偏差会影响酶活性。
- 终止反应: 氢氧化钠终止液必须足量(1mL)并彻底混匀,确保酶活性完全终止。
七、 方法评价与替代方法
- 优点: 浊度法操作相对简便、快速、灵敏度较高、成本较低,是实验室常用的标准方法。
- 缺点: 结果受底物悬液均匀度、浊度稳定性、操作时间精确性等因素影响较大。线性范围相对较窄。
- 替代方法:
- 平板扩散法: 在含有溶壁微球菌的琼脂平板上打孔,加入样品溶液,孵育后测量透明圈直径。适用于半定量或样品数量多但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
- 荧光底物法: 使用荧光标记的溶菌酶特异底物(如M. lysodeikticus FITC标记细胞壁片段),酶解后释放荧光物质,检测荧光强度变化。灵敏度高,干扰少,自动化程度高,但试剂成本高。
- 免疫学法(ELISA): 利用溶菌酶特异抗体进行检测。特异度高,适用于复杂基质(如血清)中溶菌酶含量的精确测定,但测定的是抗原量而非酶活性。
浊度法因其经典性与实用性,仍然是评估溶菌酶活性的首选方法之一。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是获得准确可靠结果的关键。
本文提供的方法基于广泛接受的浊度法原理和操作实践撰写,内容完整、独立,不涉及任何特定厂商或商品信息,适用于科研、教学与标准化检测流程参考。实验人员应结合具体实验室条件优化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