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结扎诱导肝功能指标检测研究(大鼠/小鼠模型)
摘要:
胆管结扎(Bile Duct Ligation, BDL)是研究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的经典动物模型。本实验通过手术结扎大鼠/小鼠胆总管,模拟胆道梗阻病理过程,系统评估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组织学变化,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
一、 引言
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淤积,引发肝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及进行性纤维化,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BDL模型通过外科手术阻断胆总管,有效模拟这一病理进程,是研究胆汁淤积性肝病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的重要工具。准确检测肝功能指标对于评估模型成功性及损伤程度至关重要。
二、 材料与方法
-
实验动物:
-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或C57BL/6小鼠(根据实验需求选择)。
- 适应性饲养1周,自由饮水进食。
- 实验方案经机构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麻醉剂(如戊巴比妥钠、异氟烷)。
- 手术器械(显微剪、镊、持针器、缝合线)。
- 无菌生理盐水、碘伏消毒液。
- 抗凝/促凝采血管。
- 离心机。
-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 组织固定液(如10%中性福尔马林)。
- 石蜡包埋机、切片机、染色设备。
- 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试剂、天狼星红(Sirius Red)染色试剂等。
-
模型建立(胆总管结扎术):
- 麻醉与备皮: 动物腹腔注射麻醉剂或吸入麻醉,仰卧位固定。腹部剃毛消毒。
- 开腹: 沿腹中线作约1.5-2cm(大鼠)或1cm(小鼠)切口,暴露腹腔。
- 定位胆总管: 轻柔牵拉肝脏,暴露肝门区。在十二指肠韧带内找到紧贴十二指肠壁的胆总管(乳白色半透明管状结构,常有小血管伴行)。
- 游离与结扎: 用显微镊小心游离胆总管约0.5cm(避免损伤伴行血管及周围组织)。使用不可吸收缝线在胆总管中段进行双重结扎(确保完全阻断)。
- 关腹: 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后,逐层缝合腹壁肌肉和皮肤。再次消毒切口。
- 假手术组: 仅开腹、游离胆总管但不结扎,其余步骤同BDL组。
- 术后护理: 动物单笼饲养,注意保温。提供柔软垫料,自由饮水。术后可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或含糖盐水(1-2ml/100g体重)补充体液。观察动物状态及切口愈合情况。
-
样本采集与处理:
- 时间点: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如术后3天、7天、14天、28天)。
- 血清采集:
- 动物禁食不禁水6-8小时。
- 麻醉后,经心脏穿刺或腹主动脉采血(大鼠)或摘眼球采血(小鼠)。
- 血液收集于促凝管(测生化)或抗凝管(根据需要)。
- 静置30分钟(促凝管)后,离心(3000rpm, 10-15分钟)分离血清/血浆,分装冻存于-80°C待测。
- 肝脏组织采集:
- 采血后迅速摘取肝脏。
- 取部分肝组织(约0.5cm³)固定于10%中性福尔马林中≥24小时,用于组织学检查。
- 取部分肝组织(约100mg)迅速投入液氮冷冻,随后转移至-80°C保存,用于后续分子生物学检测(如RNA、蛋白提取)。
- 剩余肝组织称重记录,可计算肝指数(肝脏重量/体重 * 100%)。
-
检测指标:
- 血清生化指标(核心肝功能):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肝细胞损伤标志(胆汁淤积早期可能轻度升高,后期因肝细胞大量坏死反而可能降低)。
-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肝细胞损伤标志(意义类似ALT,但心肌、骨骼肌损伤也可升高)。
- 碱性磷酸酶 (ALP): 胆汁淤积敏感指标(胆管上皮细胞和胆小管微绒毛损伤释放)。注意: 小鼠ALP同工酶组成与人类不同,其血清ALP对胆汁淤积敏感性低于大鼠和人类。
- γ-谷氨酰转移酶 (GGT): 胆汁淤积特异性指标(胆管上皮细胞损伤释放),在胆汁淤积性肝病中显著升高。
- 总胆红素 (TBIL): 反映胆汁排泄能力,BDL后显著升高(直接胆红素比例增加)。
- 总胆汁酸 (TBA): 最敏感的胆汁淤积指标之一,BDL后显著升高。
- 总蛋白 (TP)、白蛋白 (ALB): 反映肝脏合成功能,BDL后期可能降低。
-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金标准):
- H&E染色: 评估肝细胞损伤(气球样变、坏死)、胆管增生、炎症细胞浸润、胆栓形成、纤维间隔形成等。
- 天狼星红染色: 特异性显示胶原纤维(I型和III型),定量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可通过图像分析软件计算胶原面积百分比)。
- 免疫组化/免疫荧光: 检测特定蛋白表达(如α-SMA标记活化的肝星状细胞,CK19标记胆管上皮细胞等)。
- 血清生化指标(核心肝功能):
三、 结果解读与注意事项
-
模型成功标志:
- 血清TBIL、TBA、ALP(大鼠)、GGT显著升高(通常术后3天即明显升高)。
- 肉眼观察:肝脏肿大、质地变硬、表面呈颗粒状或结节状,呈深绿色(胆汁淤积)。
- 组织学:H&E见明显胆管增生、胆栓形成、肝细胞损伤(早期气球样变、点灶状坏死,后期片状坏死)、炎症细胞浸润;天狼星红染色见汇管区及间隔胶原沉积。
-
关键指标意义:
- TBA和GGT: 是BDL模型最敏感和特异的胆汁淤积指标,优于ALT/AST。
- ALP: 在大鼠模型中意义明确,在小鼠模型中需谨慎解读,可能升高幅度不如大鼠显著。
- ALT/AST: 在BDL模型中升高幅度通常不如急性肝毒性模型(如CCl4)显著,且后期可能因肝细胞大量丧失而降低。其升高主要反映肝细胞损伤。
- TBIL: 显著升高是模型成功的直接证据。
- 组织学: 是评估肝损伤、炎症、胆管反应和纤维化程度最直观、最可靠的方法,应结合生化指标综合分析。
-
重要注意事项:
- 动物选择与福利: BDL是重度损伤模型,小鼠耐受性通常比大鼠差,死亡率更高(尤其术后1周内)。需严格遵守伦理规范,密切观察动物状态,及时处理或实施安乐死标准。设置假手术组是必须的。
- 手术技巧: 精准定位胆总管、避免误扎肝动脉/门静脉分支是手术成功关键。操作需轻柔,减少组织损伤和出血。术后保温、补液对提高存活率至关重要。
- 样本量: 考虑到动物个体差异和可能的死亡率,建议每组至少6-8只动物。
- 样本处理: 采血前禁食可避免脂血干扰检测。血清分离和冻存需规范,避免反复冻融。组织固定需及时、充分。
- 指标选择: 务必包含TBA和GGT等胆汁淤积特异性指标。ALP在小鼠模型解释需谨慎,最好结合GGT和TBIL。
- 时间点设计: 根据研究目的(急性损伤、纤维化形成、肝硬化)选择合适时间点。早期(3-7天)以胆管反应和胆汁淤积为主,中后期(14-28天)纤维化显著。
- 假手术组对照: 用于排除手术操作本身对指标的潜在影响。
四、 讨论
胆管结扎(BDL)模型能稳定、有效地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炎症反应及进行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病理过程。通过系统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尤其TBA、GGT、TBIL)和组织病理学改变(尤其天狼星红染色评估纤维化),可以客观、全面地评价模型建立的成功与否及肝损伤/纤维化的严重程度。
该模型在研究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如胆管反应、肝星状细胞活化、炎症信号通路)、筛选潜在治疗药物(如抗炎、抗纤维化药物)以及探索新的诊断标志物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研究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该模型的侵袭性,严格遵循动物伦理规范,优化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以提高动物福利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五、 结论
胆管结扎术是诱导大鼠/小鼠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和肝纤维化的可靠模型。联合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重点关注TBIL、TBA、GGT、ALP(大鼠))并进行系统的肝脏组织病理学分析(H&E、天狼星红染色等),是评估该模型肝损伤程度和纤维化进展的金标准。严谨的实验设计、规范的操作流程和细致的动物护理是获得可靠科学数据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