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代乙酰胺诱导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
硫代乙酰胺(TAA)诱导是建立啮齿类动物(大鼠/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的经典方法。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人类肝纤维化的病理发展过程,是研究肝纤维化机制及药物干预效果的重要工具。本文系统阐述TAA诱导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方法、常用检测指标及其意义,为相关研究提供标准化参考。
一、 模型建立方法
-
实验动物:
- 常用品系:SD大鼠、Wistar大鼠、C57BL/6小鼠等。
- 动物体重/周龄:大鼠推荐180-220g(约6-8周龄),小鼠推荐18-22g(约6-8周龄)。
- 饲养条件:标准SPF级动物房,自由摄食饮水,12h/12h明暗循环。实验开始前适应性饲养至少一周。
-
TAA给药方案:
- 基本原理: TAA进入体内经肝细胞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代谢活化,生成活性中间体硫代乙酰胺-S-氧化物,后者能与肝脏大分子(蛋白质、DNA)共价结合,引起肝细胞损伤、坏死和炎症反应,持续刺激导致肝星状细胞激活和细胞外基质沉积,最终形成纤维化。
- 常用途径: 腹腔注射(i.p.)或饮水(p.o.)。腹腔注射剂量控制更精确,使用更广泛。
- 剂量与周期: 此为核心变量,需根据动物品系、实验周期和研究目标优化。
- 大鼠模型:
- 腹腔注射:典型方案为每周2-3次(如周一、三、五或二、四、六),起始剂量100-200 mg/kg体重。也可采用较低剂量(如50 mg/kg)但延长周期(8-12周)诱导更缓慢的纤维化进程。总周期通常为6-12周。
- 饮水添加:浓度多为0.03%-0.05% (w/v),自由饮用,持续8-12周。需定期更换新鲜药水并记录饮水量估算实际摄入量。
- 小鼠模型:
- 腹腔注射:常用方案为每周2-3次,剂量100-300 mg/kg体重,持续4-8周。小鼠对TAA敏感性通常高于大鼠。
- 饮水添加:浓度多为0.03%-0.035% (w/v),持续8-12周。
- 大鼠模型:
- 监测与调整: 密切观察动物状态(活动度、毛色、体重)。TAA有毒性,给药期间动物体重增长明显减缓甚至下降是常见现象。如动物出现严重恶病质(体重下降>20%)、濒死状态或过高死亡率,应考虑降低单次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设置相应的溶剂对照组(如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或普通饮水)。
-
处死与样本采集:
- 时间点: 通常在实验终点(如6周、8周、12周)处死动物采集样本。如需观察动态过程,可设置多个时间点(如2周、4周、6周、8周)。
- 样本类型:
- 血清/血浆: 用于检测肝功能指标、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眼眶后静脉丛取血或心脏穿刺取血,离心分离血清/血浆,-80°C保存。
- 肝脏组织:
- 称重并计算肝指数(肝重/体重×100%)。
- 部分组织立即投入液氮速冻,后转移至-80°C保存,用于分子生物学检测(RNA,蛋白质)。
- 部分组织置于4%多聚甲醛或10%中性福尔马林缓冲液中固定(至少24-48小时),用于石蜡包埋、切片及后续组织学染色。
二、 核心检测指标与方法
-
肝功能评估:
- 检测指标: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总蛋白(TP)。这些指标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和肝脏合成功能。
- 检测方法: 使用商品化试剂盒,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血清/血浆样本。TAA模型组ALT、AST、TBIL通常显著升高,ALB可能降低。
-
组织病理学评估(金标准):
- 样本制备: 固定后的肝组织经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制成石蜡块,切片(厚度4-5 μm)。
- 染色方法:
-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评估肝组织基本结构、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分布。
- 胶原纤维特异性染色(关键):
- 天狼星红(Sirius Red)染色: 在偏振光显微镜下,胶原纤维呈双折光性(红/黄/绿色),能特异性显示I型和III型胶原。可进行半定量(图像分析软件计算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或全定量(洗脱染料后比色法测定胶原含量)。
- 马松三色(Masson’s Trichrome)染色: 胶原纤维被染成蓝色或绿色,肌纤维等染红色。直观清晰地显示纤维间隔和假小叶形成。主要用于定性评估和半定量分析(图像分析软件)。
- 纤维化分期系统: 常用Knodell、Ishak、METAVIR(主要针对人,但原理可参考)或Scheuer评分系统对切片进行盲法阅片评分(0级:无纤维化;1级:汇管区纤维性扩大;2级:汇管区纤维性扩大伴少数纤维间隔形成;3级:较多纤维间隔形成,但无硬化;4级:肝硬化)。提供纤维化程度的半定量评估。
-
羟脯氨酸(Hyp)含量测定:
- 原理: Hyp是胶原蛋白特有的氨基酸,其含量约占胶原蛋白总量的13.4%。测定肝组织中Hyp含量是反映总胶原沉积量的经典生化定量方法。
- 方法: 取适量肝脏组织(100mg左右),酸水解释放Hyp,再用化学比色法(如氯胺T氧化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含量。结果常以μg Hyp/mg湿肝组织表示。
- 优点: 定量客观。局限性: 操作步骤繁琐,耗时较长,且测定的是总胶原,不能区分胶原类型。
-
血清纤维化标志物检测:
- 检测指标:
- 透明质酸(HA): 反映肝窦内皮细胞功能及基质代谢。
- 层粘连蛋白(LN): 主要反映基底膜形成。
- II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IINP): 反映III型胶原合成。
- IV型胶原(CIV): 反映基底膜胶原沉积。
- 检测方法: 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样本。模型组这些指标常显著升高。
- 优点: 微创、可动态监测。局限性: 单一指标特异性有限,常需联合检测并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 检测指标:
-
分子生物学检测(机制研究层面):
- 基因表达(mRNA水平):
- 靶基因: 胶原蛋白(Col1a1, Col1a2, Col3a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肝星状细胞激活的标志)、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关键的促纤维化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s)等。
- 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提取肝组织总RNA,反转录为cDNA,进行qRT-PCR扩增目标基因,以管家基因(如Gapdh, β-actin)作为内参进行相对定量分析。
- 蛋白质表达与定位:
- 靶蛋白: α-SMA, TGF-β1, Collagen I, Collagen III, TIMP-1等。
- 方法:
- 免疫组织化学(IHC): 在石蜡切片上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和定位(如α-SMA阳性细胞的数量和分布)。
-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WB): 提取肝组织总蛋白或特定组分蛋白,通过SDS-PAGE电泳、转膜、一抗二抗孵育、显色/发光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量,以内参蛋白(如β-actin, GAPDH)进行归一化。可提供半定量数据。
- 基因表达(mRNA水平):
-
其他可选检测:
- 肝脏组织炎症评分: 基于H&E切片,评估门管区和小叶内炎症细胞浸润的数量和程度。
- 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检测: 除α-SMA外,还可通过IHC检测Desmin、GFAP等标志物(特异性相对较低)。
- 氧化应激指标: 如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等,评估TAA诱导的氧化损伤。
- 影像学评估(如实验条件允许): 超声弹性成像、磁共振弹性成像(MRE)可无创评估肝脏硬度,作为纤维化程度的间接指标。
三、 结果分析与模型验证要点
-
模型成功的关键证据:
- 组织学证据: 最重要! 天狼星红或Masson染色必须清晰显示模型组出现显著的胶原纤维沉积(蓝染或红染区域增多),形成纤维间隔甚至假小叶(肝硬化期)。纤维化分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 生化证据: 血清ALT/AST显著升高(反映肝损伤),Hyp含量显著增高(反映胶原沉积)。肝功能指标(ALB)可能下降。
- 血清学证据: HA、LN、PIIINP、CIV等血清纤维化标志物水平显著升高。
- 体重与肝指数: 模型组体重增长显著低于对照组,肝指数(肝重/体重)通常升高(反映肝脏肿胀或纤维化增生)。
-
数据综合分析: 应对肝功能、组织病理学(定性+半定量/定量)、Hyp含量、血清标志物以及关键的分子生物学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相互印证,全面评估肝纤维化程度。
-
注意事项与局限性:
- 个体差异与毒性反应: 动物对TAA的敏感性存在个体差异,给药期间需密切监控体重和状态,及时调整方案以避免过高死亡率。模型动物通常体质较弱。
- 批次效应: TAA本身的性质、溶剂、动物来源、饲养环境等都可能影响实验结果,需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同一研究中使用的TAA应尽可能来自同一批次。
- 动态变化: 肝纤维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时间点检测结果差异很大。选择合适的终点至关重要。
- 炎症伴随: TAA模型常伴有显著炎症反应,研究纤维化机制时需考虑炎症的混杂影响。
- 非特异性肝损伤: TAA诱导的是毒素性肝损伤后继发性纤维化,其机制不完全等同于病毒性、酒精性或代谢性肝病引起的纤维化。
- 过度纤维化与癌变风险: 长期高剂量TAA诱导可能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变,需留意实验终点设置。
四、 结论
硫代乙酰胺诱导的大鼠/小鼠肝纤维化模型是一种成熟可靠、应用广泛的实验工具。严格遵循伦理规范和动物福利要求是实验的前提和基础。 成功建立该模型并准确评估纤维化程度,依赖于多指标、多层次的系统性检测:肝功能生化指标反映肝损伤状态;组织病理学染色(尤其是天狼星红和Masson染色)结合标准化评分系统是评估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羟脯氨酸含量测定提供胶原沉积的关键定量依据;血清纤维化标志物检测具有微创和动态监测优势;分子生物学分析则深入揭示纤维化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者应根据具体研究目的精选检测组合,并充分认识到模型的局限性,审慎解读实验结果。
伦理声明:
本研究方案中涉及的动物实验操作均严格遵循国际及我国关于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的伦理准则(如ARRIVE指南、国内《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实验设计力求遵循“3R原则”(替代、减少、优化),已获得[此处应填写具体机构名称]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委员会(Institutional Animal Care and Use Committee, IACUC 或 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批准(批准文号:[此处填写批准号])。所有操作均由具备资质的人员执行,最大限度减轻动物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