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04 13:21:13 阅读量:2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以下是一篇关于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的完整技术说明文章,内容严格遵循要求,不包含任何企业或商业名称: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原理、流程与应用

一、概述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病理学、肿瘤学及基础医学研究的技术,通过在组织切片上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对目标蛋白质(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它为疾病诊断(尤其是肿瘤分型)、预后评估及治疗靶点筛选提供关键分子信息。


二、技术原理
IHC的核心原理基于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

  1. 抗原识别:组织切片中的靶蛋白作为抗原。
  2. 抗体结合:标记的特异性抗体(一抗)与抗原结合。
  3. 信号放大与显色
    • 直接法:一抗直接连接酶或荧光基团;
    • 间接法(常用):二抗(偶联酶/荧光基团)识别一抗,通过酶催化底物显色(如DAB显棕色)或荧光信号实现可视化。
 

三、标准操作流程

  1. 样本制备

    • 取材固定:手术/活检组织迅速置于中性缓冲福尔马林(NBF)中固定(通常24小时内),防止抗原降解。
    • 脱水包埋: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浸蜡后石蜡包埋形成组织块。
    • 切片:切片机切取4-5 μm薄片,贴附于玻片。
  2. 染色前处理

    • 脱蜡水化:二甲苯脱蜡,梯度乙醇复水至蒸馏水。
    • 抗原修复
      • 热修复法(高压/微波):打破甲醛交联恢复抗原性;
      • 酶消化法(如胰蛋白酶):暴露掩蔽抗原表位。
    • 内源性物质阻断:过氧化氢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血清封闭减少非特异性结合。
  3. 免疫染色

    • 滴加一抗(针对靶蛋白,如CK7、ER、Ki-67),湿盒中孵育(室温/4℃过夜)。
    • 洗涤后滴加酶标二抗(如HRP标记抗兔IgG),孵育。
    • 显色:添加显色底物(如DAB),镜下控制显色程度后终止反应。
  4. 复染与封片

    • 苏木素复染细胞核,分化返蓝。
    • 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四、结果判读

  1. 定位分析:明确抗原表达部位(胞膜、胞质、胞核)。
  2. 定性/半定量评估
    • 阳性判断标准:依据显色强度(弱+、中++、强+++)及阳性细胞百分比。
    • 评分系统:如乳腺癌ER检测采用Allred评分(阳性比例+强度)。
  3. 对照设置
    • 阳性对照:已知表达靶蛋白的组织;
    • 阴性对照:替代一抗为PBS或同型IgG。
 

五、核心应用领域

  1. 肿瘤病理诊断与分型
    • 鉴别癌与肉瘤(CK与Vimentin);
    • 确定原发灶(如TTF-1提示肺癌,CDX2提示肠癌);
    • 分子分型:乳腺癌(ER/PR/HER2)、淋巴瘤(CD系列标记)。
  2. 预后与治疗预测
    • Ki-67指数评估增殖活性;
    • HER2过表达指导靶向治疗;
    • PD-L1检测筛选免疫治疗获益人群。
  3. 感染性疾病检测
    • 病毒(如HPV、EBV)抗原在组织中的定位。
  4. 科研应用
    • 疾病机制研究(蛋白表达与定位分析);
    • 药物靶点验证。
 

六、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局限性
保留组织形态结构 结果受样本质量(固定/处理)影响大
高特异性定位靶蛋白 抗体特异性与效价需严格验证
兼容常规石蜡标本(可回溯研究) 定量能力有限(多为半定量)
成本较低,临床普及率高 多重标记技术流程复杂

七、质量保证关键点

  1. 标准化操作
    • 固定时间≤24小时,避免抗原损失;
    • 批次内/批次间染色条件一致。
  2. 抗体验证
    • 使用阳性和阴性对照组织验证抗体性能;
    • 优化抗体稀释度与孵育条件。
  3. 自动化平台应用
    自动化染色仪可减少人为误差,提高重复性。
  4. 人员培训
    病理医师与技术员需定期培训以保证判读一致性。
 

八、技术发展趋势

  1. 多重染色技术
    同一张切片同步检测多个靶点(如多重荧光IHC)。
  2. 全切片数字化扫描与分析
    结合AI算法实现定量化、标准化判读。
  3. 新型信号放大系统
    提高低丰度抗原检出灵敏度。
 

结语
免疫组织化学作为连接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桥梁,为精准医疗提供不可或缺的病理依据。持续推动标准化、自动化及多重检测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拓展其在临床诊断与科研中的价值。


本文内容严格聚焦技术原理与应用,符合学术与临床规范,未涉及任何商业实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