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坏死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04 12:22:47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细胞坏死检测:方法、原理与应用指南

细胞坏死是一种受控或非受控的细胞死亡形式,其特征为细胞膜完整性崩溃、内容物释放,并伴随强烈的炎症反应。区别于程序性凋亡,坏死常由严重损伤(如缺血、毒素、物理创伤)引发。准确检测坏死在疾病机制研究(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肌梗死)、药物毒性评估及治疗策略开发中至关重要。

核心原理: 坏死细胞的根本特征是质膜完整性不可逆丧失,细胞内成分外泄,引发炎症。


一、常用细胞坏死检测方法

1. 形态学观察(基础评估)

  • 光学显微镜: 坏死细胞通常肿胀、体积增大(胀亡)、轮廓变圆或破裂。细胞质常呈颗粒状或空泡化,染色质可能凝聚成块状(但不如凋亡规则),最终细胞溶解。常配合染液如台盼蓝(活细胞拒染,死细胞蓝染)或伊红。
  • 电子显微镜: 提供亚细胞结构超微细节。可见细胞膜破裂、线粒体极度肿胀/破裂、内质网扩张、染色质边缘化但不成新月状。与凋亡(细胞膜完整、细胞皱缩、染色质规则凝聚)形成鲜明对比。
 

2. 膜完整性检测(核心标志)

  • 台盼蓝染色: 经典方法。台盼蓝染料不能穿透完整质膜,但可进入膜破裂的坏死细胞将其染成蓝色。简单快速,适用于细胞计数评估群体死亡率(死细胞百分比)。
  • 碘化丙啶染色: PI 是一种 DNA 嵌合荧光染料,无法穿透活细胞膜。坏死细胞膜破损后,PI 进入细胞核并与 DNA 结合,发出红色荧光。常与膜完整细胞兼容的染料(如 Hoechst 33342,蓝色核染标记所有细胞)联用,通过荧光显微镜或流式细胞术区分活细胞(仅蓝色)、早期凋亡(蓝色)、晚期凋亡/坏死(蓝色+红色)、坏死(通常红色更强且核结构模糊)。
  • LDH 释放法: 检测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活性。LDH 是胞浆酶,正常情况下保留在活细胞内。细胞坏死膜破裂后,LDH 大量释放到培养基中。定量测定培养基 LDH 活性,并与细胞总裂解液中 LDH 活性(代表 100%释放)比较,可计算细胞死亡率(坏死程度)。是体外实验常用的定量、高通量方法。
  • 钙黄绿素AM/EthD-1 双染: (活细胞/死细胞染色试剂盒原理):
    • 钙黄绿素 AM:本身无荧光,可自由进入活细胞。胞内酯酶将其水解生成绿色荧光的钙黄绿素,积累在胞质中(膜完整)。
    • EthD-1:高亲和力 DNA 红色荧光染料,不能穿透完整膜,只进入死细胞(膜破损)并标记细胞核。
    • 结果:活细胞(绿色荧光);坏死细胞(红色荧光核)。显微镜观察直观。
 

3. 特异性生化标志物检测(机制相关)

  • HMGB1 释放: 高迁移率族蛋白 B1 (HMGB1) 是主要在细胞核内的 DNA 结合蛋白。坏死后期,HMGB1 被动释放到胞外空间,成为重要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分子,介导炎症。可通过 ELISA 或 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 HMGB1。
  • 检测坏死关键调控蛋白:
    • RIPK1/RIPK3/MLKL 磷酸化及激活: RIPK1、RIPK3 的磷酸化以及 MLKL 的磷酸化、寡聚化并转位至质膜执行坏死性凋亡,是核心事件。可通过磷酸化特异性抗体的 Western blot 或免疫荧光检测。
    • 坏死小体形成: RIPK1、RIPK3 等蛋白在细胞内形成的大分子复合物。可通过免疫共沉淀或免疫荧光观察其形成情况。
 

4. 细胞内活性物质检测(辅助指示)

  •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 坏死(尤其是某些形式的坏死性凋亡或化学性坏死)常伴随 ROS 爆发。使用荧光探针如 DCFH-DA(进入细胞后被氧化为绿色荧光的 DCF)、DHE(氧化后与 DNA 结合发红光)等,通过流式或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内 ROS 水平。需注意 ROS 升高并非坏死独有。
  •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检测: 细胞损伤和坏死过程中常发生胞内钙超载。可使用荧光钙指示剂如 Fluo-3 AM、Fura-2 AM等检测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
 

二、关键注意事项与挑战

  1. 区分坏死与凋亡(尤其晚期凋亡): 这是最大挑战。晚期凋亡细胞也会发生继发性坏死(膜破裂)。需结合多种方法:

    • 形态学是基础: 显微镜观察至关重要(肿胀 vs 皱缩)。
    • 膜完整性结合凋亡指标: PI 染色(坏死/晚期凋亡阳性)应结合凋亡特异性标志物如 Annexin V(早期凋亡标志,结合磷脂酰丝氨酸外翻)、Caspase-3/7 活化检测(凋亡执行分子)、TUNEL(DNA片段化,凋亡特异性更强)。典型区分:
      • 早期凋亡: Annexin V+ / PI- 。
      • 晚期凋亡/继发性坏死: Annexin V+ / PI+ (此时形态学常更接近凋亡)。
      • 原发性坏死: Annexin V- / PI+ (或弱阳性,形态学肿胀破裂)。
    • 检测特异性分子: RIPK3、MLKL 等激活提示坏死性凋亡;Caspase 激活提示凋亡。
  2. 方法的选择与组合: 没有单一“金标准”。应根据研究目的、样本类型、技术平台选择合适的组合:

    • 初步筛选/群体死亡: 台盼蓝计数、LDH 释放。
    • 区分凋亡/坏死(流式): Annexin V-FITC/PI 双染。
    • 机制研究: Western blot(检测 RIPK3, p-MLKL, Caspase-3 等)、RIP激酶活性测定、免疫荧光定位 MLKL 寡聚化。
    • 体内检测: 更具挑战性,常依赖组织学(形态、特殊染色)、血清标志物(如心肌坏死时的肌钙蛋白、肝坏死时的转氨酶)、体内成像技术或检测特定 DAMPs(如 HMGB1)。
  3. 样本处理与干扰因素:

    • 体外实验: 避免剧烈吹打、离心等机械损伤导致的假阳性(人为坏死)。严格控制细胞培养条件。
    • 体内实验: 死后自溶会迅速发生,影响结果准确性。样本采集和固定必须迅速规范。
    • 试剂特异性: 确保抗体、探针的特异性。注意某些药物或处理可能直接干扰检测信号(如抗氧化剂影响ROS检测)。
 

三、最新进展与展望

  1. 新型生物标志物发现: 深入挖掘坏死过程中释放的独特 DAMPs 或其修饰形式,寻找更特异的循环或组织标志物。
  2. 高内涵成像与人工智能: 结合自动化显微镜和 AI 图像分析,对细胞形态进行更精细、高通量的定量分析,提高坏死识别和分类的准确性。
  3. 活体成像技术: 开发更特异、灵敏的能靶向坏死细胞或坏死相关分子的体内成像探针(如近红外荧光探针、放射性核素标记物),用于疾病模型和治疗响应的无创实时监测。
  4. 单细胞分析: 利用单细胞测序、质谱流式等技术,揭示组织中坏死细胞的异质性及其与微环境的互作。
 

四、检测方法选择指南

检测目的 推荐方法 特点
快速群体死亡评估 台盼蓝染色计数
LDH释放法
简单、快速、成本低
定量、高通量、适用于体外培养板
膜完整性/区分死活 PI单染+显微镜/流式
钙黄绿素AM/EthD-1双染试剂盒
直观、常用
双色区分活/死细胞,显微镜观察直观
区分凋亡与坏死(体外) Annexin V/PI 双染 + 形态学观察
Caspase活化检测 + PI染色/RIPK3-MLKL检测
流式金标准,结合形态学更准确
分子机制层面区分,凋亡(Caspase激活) vs 坏死(RIPK3/MLKL激活)
坏死机制研究 WB检测p-RIPK3, p-MLKL, MLKL寡聚体
HMGB1释放检测(ELISA/WB)
免疫荧光
核心分子事件
晚期坏死标志/DAMPs
亚细胞定位(如MLKL膜穿孔)
体内坏死检测 组织学(H&E, 特殊染色)
血清酶学标志物
特定DAMPs检测
(体内成像)
形态学基础
器官特异性(如心肌肌钙蛋白)
如HMGB1, DNA
(发展迅速,潜力大)

总结

细胞坏死检测是理解细胞死亡机制、病理过程和药物效应的关键环节。研究者需深刻理解坏死特征(特别是质膜完整性的丧失),并根据具体实验需求和资源,灵活运用形态学观察、膜完整性检测、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并特别注意与凋亡的鉴别。随着对死亡机制认识的深入和新技术的涌现,更灵敏、特异、适用于复杂生理病理环境的坏死检测方法将持续发展,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提供更强大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