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密度测定

发布时间:2025-07-04 12:04:40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微血管密度测定:评估血管生成的关键技术

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是指单位组织面积内微血管的数量,是定量评估实体组织中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活跃程度的重要形态学指标。血管生成是指从原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而形成新毛细血管的过程,在肿瘤生长、侵袭、转移以及多种非肿瘤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MVD测定因此成为基础研究和临床病理诊断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

一、 测定原理与意义

  • 核心原理: 通过对特定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进行特异性染色(通常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显微镜下识别并计数组织切片中的微血管(主要指毛细血管和小微静脉),计算其在特定视野面积内的数量密度(通常以条/mm²表示)。
  • 核心意义:
    • 评估血管生成活性: MVD是反映组织内新血管形成程度的直接量化指标,高MVD通常意味着该区域的血管生成异常活跃。
    • 预后判断: 在多种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肺癌、前列腺癌等)中,大量的研究表明,高MVD往往与不良病理特征(如高分级、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潜能增加)和较差的总体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显著相关,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独立预后因子。
    • 治疗反应预测与靶点: MVD可帮助预测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潜在敏感性。肿瘤血管生成是抗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MVD可作为评估此类药物(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非肿瘤疾病研究: 在缺血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脑梗塞后新生血管)、慢性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病理过程中,MVD测定有助于了解疾病进展、修复程度和治疗干预的效果。
 

二、 主要测定方法

目前最常用、公认度最高的是基于免疫组织化学(IHC)的染色观察计数法。

  1. 样本准备: 获取新鲜的组织样本(手术切除、活检标本),经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成厚度约为4-5微米的切片。
  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关键步骤: 选择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抗体进行染色。
    • 常用内皮标记物:
      • CD34: 最常用、公认度高的内皮标志物之一,对大多数正常和肿瘤血管内皮着色良好。
      • CD31 (PECAM-1): 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也是广泛使用的优秀内皮标志物,尤其在淋巴管内皮亦有表达。
      • von Willebrand因子 (vWF/Factor VIII-RAg): 较早使用的标志物,但特异性相对较低(巨核细胞、血小板亦可着色),敏感性有时不如CD34/CD31。
    • DAB显色系统: 通常使用棕色DAB(3,3’-二氨基联苯胺)作为显色底物,使得阳性染色的血管呈现清晰可见的棕黄色。
  3. 微血管的识别与计数:
    • 扫描与定位 “热点”(Hot Spot): 在较低的放大倍数下(如40倍或100倍物镜)系统性地扫描整个组织切片,寻找微血管密度最高的区域。这些“热点”区域通常代表血管生成最旺盛的区域。
    • 高倍视野计数: 在选定的“热点”区域,切换到高倍视野(如200倍或400倍物镜)。在显微镜下或利用数字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计数视野内所有被抗体染成棕褐色的、明确的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所构成的微血管结构。
    • 计数规则(关键):
      • 任何被染成棕褐色的、与邻近微血管、肿瘤细胞或结缔组织成分明确分离的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无论有无管腔,均计为一个可计数的微血管。
      • 血管腔的存在不是必要条件。
      • 具有厚肌层或直径大于8个红细胞(约50μm)的大血管通常不计入MVD。
      • 切片破损边缘或组织折叠处的血管应排除。
      • 肿瘤细胞巢内部的血管应计入。
    • 视野数与重复性: 对于每个“热点”区域,通常需要在多个不重叠的高倍视野下进行计数(例如3-5个视野)。最后计算这些视野内计数的微血管总数除以累计视野面积,得到该“热点”的平均MVD(条/mm²)。通常整个切片需要评估多个(如3个)“热点”,最终报告最高或平均的“热点”MVD值。
  4. 结果表达: 最终结果表示为平均微血管密度(条/mm²)。
 

三、 技术要点与质量控制

  • 抗体选择与优化: 选择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抗体至关重要。染色条件(抗体浓度、孵育时间、抗原修复方法等)需要严格优化和标准化,以确保染色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 “热点”选择的客观性: “热点”区域的识别是MVD定量的关键步骤,也是主观性相对较高的环节。需要由有经验的病理医师或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并最好进行双盲评估或多人评估以增加可靠性。采用系统扫描方法有助于提高客观性。
  • 计数标准的一致性: 严格遵守统一的计数规则对于结果的可比性至关重要。不同研究间结果的差异往往源于计数标准的不一致。
  • 视野大小与放大倍数: 计数时使用的显微镜视野面积必须精确校准(使用测微尺),计数结果方能准确转换为条/mm²。不同放大倍数下视野面积不同,报告结果时必须注明计数所用物镜倍数(如400倍)。
  • 排除非特异性着色: 需仔细辨别特异性内皮着色与非特异性背景着色(如红细胞内的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组织边缘挤压伤等)。
 

四、 临床应用领域

  • 肿瘤学: 这是MVD应用最广泛的领域。
    • 预后评估: 如前所述,高MVD通常提示肿瘤侵袭性强、转移风险增加、预后不良。
    • 疗效预测: 评估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潜在疗效和耐药性。
    • 辅助诊断: 在某些血管源性肿瘤(如血管肉瘤)的诊断中具有价值。
    • 研究血管生成机制: 探究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因子及其通路。
  • 心血管疾病: 评估心肌、脑等缺血组织中的侧枝循环形成和血管新生情况。
  • 炎症与风湿免疫疾病: 评估类风湿关节炎滑膜、银屑病皮损等部位血管新生的程度。
  • 眼科疾病: 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中的病理性新生血管。
  • 伤口愈合研究: 评估创伤修复过程中肉芽组织的血管形成状态。
 

五、 局限性与展望

  • 技术标准化挑战: 尽管有广泛共识,“热点”选择、计数规则、染色方法等环节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操作差异,影响不同实验室间结果的直接可比性。亟需更严格、统一的操作规范。
  • 反映静态信息: MVD提供的是特定时间点的血管数量信息,无法直接反映血管的功能状态(如灌注、通透性)或动态生成速率。
  • “热点”的代表性: 仅计数“热点”区域可能忽略了肿瘤内血管生成的异质性。
  • 自动化需求: 人工计数费时费力且存在主观性。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数字病理图像分析技术正在快速发展,有望实现更高效、客观、标准化的MVD定量分析,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可重复性和可比性,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 多参数整合: 单纯MVD可能不足以全面评估血管生成。结合其他指标(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血管形态学参数、灌注功能成像等)进行综合分析,更能全面反映血管生成的状态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结

微血管密度(MVD)测定是评估组织内血管生成活性的基石性定量技术。通过针对血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的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标准化的“热点”选择和计数方法,MVD为肿瘤及其他多种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预后判断、疗效预测提供了重要的定量依据。尽管存在标准化和自动化方面的挑战,MVD在精准医疗和转化医学研究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随着自动化分析技术的进步和多模态评估的应用,MVD这一经典指标的效能和价值在未来有望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