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传导时间测量(猫)

发布时间:2025-07-04 10:36:28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猫心脏传导时间测量:原理、方法与临床意义

猫心脏依靠精密的电传导系统维持协调收缩。准确测量其心脏传导时间对于评估心律失常机制、诊断传导系统疾病及优化治疗至关重要。

一、心脏传导系统解剖与电生理基础

猫心脏传导系统主要包括:

  1. 窦房结(SA Node):位于右心房前腔静脉入口附近,是正常心跳的起搏点,自发产生电冲动。
  2. 房室结(AV Node):位于房间隔底部,靠近冠状窦口。是心房与心室间电信号传导的关键延迟区和次级起搏点。
  3. 希氏束(Bundle of His):房室结的延续,穿过纤维三角进入室间隔。
  4. 左右束支(Bundle Branches):希氏束在室间隔顶部分为左右束支,分别沿室间隔左右侧心内膜下走行。
  5. 浦肯野纤维(Purkinje Fibers):束支的终末分支,广泛分布于心室心内膜下,负责将电冲动快速传导至心室肌细胞。
 

电冲动依次经过上述结构,触发心肌细胞的同步去极化与收缩,形成有效的心搏。

二、核心心脏传导时间测量指标

主要通过体表心电图(ECG) 进行无创测量,这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

  1. P波时限(P Wave Duration)

    • 含义:代表心房肌去极化所需的总时间。
    • 测量:从P波起点(离开基线)测量至P波终点(回到基线)。
    • 猫正常参考范围:通常 < 40 毫秒(ms)。延长提示心房扩大(如心房肥厚、扩张)、心房内传导延迟或心房肌病变(纤维化)。
  2. PR间期(PR Interval)

    • 含义:代表电冲动从窦房结发出,经过心房、房室结、希氏束,到达心室肌开始去极化之前的总时间。主要反映房室结传导时间
    • 测量:从P波起点测量至QRS波群起点
    • 猫正常参考范围:通常 70 - 90 ms(心率在100-200 bpm范围时)。受心率影响较大(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
    • 临床意义
      • 延长(> 100 ms):提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AV Block),常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生理性)、房室结病变(炎症、纤维化、浸润性疾病)、药物影响(如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相对少见引起延长,低钾可能影响)。
      • 缩短(< 60 ms):可能提示预激综合征(如WPW综合征,存在旁路)、异位心房节奏点靠近房室结、或交界性心律。
  3. QRS时限(QRS Duration)

    • 含义:代表心室肌去极化所需的总时间。反映心室内的传导速度。
    • 测量:从QRS波群起点(通常是Q波或R波起点)测量至其终点(S波或J点)。
    • 猫正常参考范围:通常 < 40 ms。较犬更窄。
    • 临床意义
      • 延长(> 40 - 50 ms):提示心室内传导阻滞(如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心室肥大(尤其是严重时)、室性早搏、心室异位心律、高钾血症、药物毒性(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心肌大面积病变(梗死、纤维化)。
      • 形态变化:伴随时限延长,形态常改变(如RBBB时V1/V2导联呈rSR'型,LBBB时I、aVL、V4-V6导联宽大R波)。
  4. QT间期(QT Interval)

    • 含义:代表心室肌从开始去极化(QRS起点)到完全复极化(T波终点)所需的总时间。反映心室动作电位时程。
    • 测量:从QRS波群起点测量至T波终点。测量难度较高,受T波形态、U波干扰影响。
    • 心率校正(QTc):QT间期受心率影响极大(心率越快,QT越短)。必须用心率校正公式计算QTc以进行准确评估。常用公式为QTc = QT / √(RR)(Bazett公式,RR单位为秒)。猫的校正公式特异性研究不如人类深入,但Bazett公式常用。
    • 猫正常参考范围(QTc):存在一定争议和变异,一般认为 < 210 - 220 ms 相对安全。准确范围需参考具体实验室数据。
    • 临床意义
      • 延长:是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TdP) 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风险因素。原因包括:先天性长QT综合征(罕见报道)、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低钙血症)、药物(许多抗心律失常药如索他洛尔、奎尼丁,某些抗生素、抗组胺药、精神类药物等)、严重心动过缓、心肌缺血/损伤、甲状腺功能减退、颅内病变。
      • 缩短:意义相对较少,可见于高钙血症、洋地黄效应、某些遗传性短QT综合征(罕见)。
 

三、侵入性电生理检查(Electrophysiology Study, EPS)

在特定研究或复杂病例诊断中,可通过侵入性方法更精确测量局部传导时间:

  1. 方法:在镇静/麻醉下,将电极导管经血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高位右房、希氏束区、右室心尖部等),记录心腔内电图。
  2. 关键测量点(以希氏束电图为例)
    • A波(Atrial):心房激动波。
    • H波(His Bundle):希氏束激动波。
    • V波(Ventricular):心室激动波。
    • PA间期:体表P波起点到希氏束电图A波起点,反映心房内传导时间。
    • AH间期:希氏束电图A波起点到H波起点,直接反映房室结传导时间(正常猫约35-60 ms)。是PR间期的主要组成部分。
    • HV间期:希氏束电图H波起点到V波起点(或体表QRS起点),反映冲动从希氏束经束支、浦肯野系统到心室肌开始激动的时间(正常猫约20-35 ms)。延长提示希浦系统病变。
  3. 应用:精确定位传导阻滞部位(如房室结内 vs 希浦系统)、研究复杂心动过速机制(如折返性心动过速)、评估药物治疗效果、指导射频消融治疗。
 

四、猫心脏传导时间测量的临床意义

  1. 心律失常的诊断与分类:是识别和区分各种心动过缓(如窦缓、房室阻滞)、心动过速(如室上速、室速)、早搏等的基础。例如,鉴别室上速伴差传(QRS宽大但形态不符合典型束支阻滞)与室速,传导时间(如房室分离证据)是关键。
  2. 传导障碍的诊断与定位
    • 一度AVB:PR间期延长。
    • 二度AVB(莫氏I型/Wenckebach):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QRS脱落。
    • 二度AVB(莫氏II型):PR间期固定,突然出现QRS脱落。
    • 三度AVB(完全性):房室完全分离,心房率>心室率(逸搏心律),PP间期和RR间期各自规则但无关联。
    • 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限增宽伴特征性形态改变。
  3. 评估潜在病因与风险
    • PR间期显著延长提示房室结病变或药物影响。
    • QRS增宽提示心室疾病或室内阻滞。
    • QT/QTc显著延长是药物毒性(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抗生素)或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的重要警示,提示高TdP风险,需紧急处理。
  4. 监测治疗效果与疾病进展:如监测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否导致PR/QRS延长或QT延长;评估心肌病(如肥厚型心肌病)是否引起传导系统进行性受累;判断起搏器植入指征(如三度AVB、症状性心动过缓)及设定参数。
  5. 术前风险评估:显著传导异常(如高度AVB、严重QT延长)可能增加麻醉和手术风险。
 

五、测量注意事项

  1. 心电图记录质量:基线平稳、无干扰、适当增益是准确测量的前提。使用标准导联(通常II导联测量P/PR/QT,胸导联辅助QRS形态分析),纸速常用25mm/s或50mm/s。
  2. 心率影响:PR间期、QT间期受心率影响显著。测量PR、QT时必须考虑当前心率,QT间期必须用心率校正(QTc)。
  3. 猫的特异性
    • 正常传导时间范围不同于人和犬(猫的PR、QRS通常更短)。
    • 猫迷走神经张力相对较高,清醒状态下有时可见轻度窦性心律不齐或短暂的一度AVB(尤其在呼气时),需与病理性区分。
    • 猫常见的心肌病(尤其是肥厚型心肌病HCM)可导致心房扩大(P波增宽/切迹)、室内传导延迟(QRS增宽)或房室传导阻滞。
    • 某些药物(如甲亢治疗药物甲巯咪唑)有潜在致心律失常风险,用药期间需监测QTc。
  4. 综合判断:传导时间异常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其他检查(X线、超声心动图、电解质、生化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病因诊断。单一指标异常可能无特异性。
 

六、结论

心脏传导时间的精准测量是评估猫心脏电活动功能的核心环节。体表心电图作为无创、便捷的首选工具,提供了P波、PR间期、QRS时限、QT/QTc间期等关键参数,对于诊断传导障碍、识别心律失常风险(尤其是QT延长相关的TdP风险)、监测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理解猫的正常范围、特异性及其生理病理意义,并注意测量技术细节(如心率校正),是兽医准确解读心电图、保障动物心脏健康的关键。侵入性电生理检查虽然在临床应用较少,但在精确诊断复杂传导障碍和研究机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