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膏对牙结石表面微生物致臭代谢物抑制作用

发布时间:2025-07-04 08:24:38 阅读量:2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牙膏对牙结石表面微生物致臭代谢物的抑制作用

摘要: 口臭困扰着全球大量人群,严重影响社交与心理健康。牙结石作为口腔内细菌的顽固“堡垒”,其表面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挥发性硫化物(VSCs)等是口臭的主要来源。本文综述了牙结石表面微生物致臭代谢物的形成机制,并重点探讨了牙膏中多种活性成分通过抑制关键酶活性、干扰微生物代谢途径、改变微环境等方式,有效抑制这些致臭代谢物产生的科学原理与证据,为日常口腔护理控制口臭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口臭与牙结石微生物的关联

口臭(Halitosis)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问题,其根源主要在于口腔内微生物,特别是定植于舌背、牙周袋以及牙结石(Dental Calculus) 表面的微生物群落。牙结石是由唾液或龈沟液中的矿物盐在牙菌斑基础上沉积、钙化形成的坚硬沉积物。其粗糙多孔的结构为厌氧微生物提供了理想的庇护所和附着表面。这些微生物,尤其是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如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等),能够利用口腔内的蛋白质、肽类、氨基酸(如含硫氨基酸:甲硫氨酸、半胱氨酸)作为营养底物,进行复杂的代谢活动。

在此代谢过程中,微生物会分泌一系列胞外酶(如蛋白酶、肽酶),将大分子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氨基酸。随后,特定的氨基酸在微生物体内关键酶(如半胱氨酸脱硫酶、甲硫氨酸γ-裂解酶)的催化下,发生脱氨基、脱羧基等反应,产生具有强烈异味的挥发性硫化物(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 VSCs),主要包括:

  • 硫化氢(H₂S):具有臭鸡蛋气味。
  • 甲硫醇(Methyl Mercaptan, CH₃SH):具有烂白菜或腐败蔬菜气味。
  • 二甲硫醚(Dimethyl Sulfide, (CH₃)₂S):具有卷心菜或硫磺气味。
 

此外,其他代谢物如吲哚、粪臭素、短链脂肪酸(如丁酸、丙酸)等也贡献了部分异味。这些VSCs等致臭代谢物从牙结石表面释放到口腔环境中,成为口臭的主要化学物质基础。因此,针对牙结石表面微生物致臭代谢过程的干预,是控制口臭的关键策略之一。

二、牙膏活性成分抑制致臭代谢物的作用机制

日常使用的牙膏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牙结石表面的微生物及其代谢过程,有效抑制致臭代谢物的产生:

  1. 抗菌剂(减少致臭微生物数量):

    • 机制: 直接杀灭或抑制牙结石表面及邻近区域的微生物生长繁殖,降低产臭菌的总体数量,从而减少致臭代谢物的源头。
    • 常见成分: 氯己定(CHX)、西吡氯铵(CPC)、三氯生(Triclosan,部分国家地区限制使用)、精油(如薄荷醇、桉叶油、百里酚、水杨酸甲酯)等。
    • 作用特点: 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干扰细胞能量代谢、抑制酶活性等方式发挥广谱或选择性抗菌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影响效果。需注意长期使用强效抗菌剂可能带来的微生态失衡风险。
  2. 金属离子(抑制关键代谢酶活性):

    • 机制: 这是抑制致臭代谢物产生的核心机制之一。锌离子(Zn²⁺)、锡离子(Sn²⁺/Sn⁴⁺)等能特异性结合并抑制微生物体内催化含硫氨基酸分解产生VSCs的关键酶(如半胱氨酸脱硫酶、甲硫氨酸γ-裂解酶),直接阻断VSCs的生成途径。
    • 常见成分: 醋酸锌(Zinc Acetate)、柠檬酸锌(Zinc Citrate)、氯化亚锡(Stannous Chloride)、氟化亚锡(Stannous Fluoride)等。
    • 作用特点: 具有非杀菌性抑臭优势,在较低浓度下即可有效抑制酶活性,减少H₂S和CH₃SH的产生,且对口腔微生物群落的扰动相对较小。锌离子还能与已产生的VSCs(如H₂S)结合形成不溶性硫化物(ZnS),进一步减少口腔异味。氟化亚锡兼具抑酶、抗菌和抗结石等多重功效。
  3. 氧化剂(中和已产生的VSCs):

    • 机制: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具有恶臭的还原性硫化物(如H₂S, CH₃SH)氧化成无味或气味较小的硫酸盐(SO₄²⁻),从而中和异味。
    • 常见成分: 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过硼酸钠(Sodium Perborate)、二氧化氯(Chlorine Dioxide)等。
    • 作用特点: 作用迅速,直接中和臭味分子。但效果相对短暂,需频繁使用。高浓度可能对软组织有刺激性。
  4. 其他活性成分(辅助抑臭与改善环境):

    • 多酚类化合物: 某些植物提取物(如茶多酚、蜂胶提取物)具有抗菌、抗氧化和抑制特定酶活性的作用,可能通过干扰微生物代谢或直接结合VSCs来辅助抑臭。
    • 表面活性剂: 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LS),主要起发泡和清洁作用,有助于物理清除部分菌斑和食物残渣,间接减少微生物底物。但SLS可能对部分人群口腔黏膜有刺激性。
    • 碳酸氢钠(小苏打): 能轻微升高口腔局部pH值。酸性环境有利于VSCs的产生和挥发,而碱性环境则能抑制某些产酸菌和产臭菌的活性,并可能促使VSCs转化为盐类,减少其挥发性。小苏打也有一定的物理摩擦清洁作用。
    • 氟化物: 主要是氟化钠(NaF)、单氟磷酸钠(SMFP)等,主要作用是防龋和促进釉质再矿化。虽然其直接抑臭作用较弱,但通过减少龋病发生、维护牙齿健康,间接有助于控制因龋洞内食物嵌塞腐败或牙髓坏死等原因引起的口臭。氟化亚锡则同时具备抑臭和氟化物的双重功效。
 

三、综合作用与日常护理的重要性

需要强调的是,牙膏的抑臭效果是多种活性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例如,一种牙膏可能同时含有锌离子(抑制产臭酶)、温和抗菌剂(减少菌量)、表面活性剂(清洁)和小苏打(调节pH)。这种组合能更全面地针对口臭产生的多个环节。

然而,必须认识到,牙膏对已形成牙结石内部深层的微生物作用有限。牙结石的矿化结构阻碍了牙膏成分的有效渗透。因此:

  1. 机械清洁是基础: 刷牙和使用牙线/牙缝刷是清除牙菌斑、防止其钙化成牙结石的根本措施。牙膏的摩擦剂(如二氧化硅、磷酸钙)和表面活性剂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的物理清洁作用。有效刷牙能显著减少牙结石表面新形成的菌斑生物膜及其代谢活动。
  2. 定期洁治(洗牙)是关键: 对于已经形成的牙结石,只有通过专业的口腔洁治(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才能彻底清除。这是消除牙结石这一“微生物堡垒”及其所庇护产臭菌的唯一有效方法。牙膏无法替代专业的牙科清洁。
  3. 牙膏是重要的日常维护手段: 在坚持良好机械清洁和定期专业洁治的基础上,使用含有上述抑臭成分(特别是锌盐、锡盐)的牙膏,能够:
    • 有效抑制牙结石表面和口腔其他部位(尤其是舌背)新定植微生物的产臭代谢活动。
    • 中和口腔环境中已产生的VSCs。
    • 长期使用有助于维持相对清新口气,减少口臭复发。
 

四、结论

牙结石表面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特别是对含硫氨基酸的分解产生挥发性硫化物(VSCs),是顽固性口臭的重要来源。现代牙膏配方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尤其是金属离子(如锌、锡)通过特异性抑制微生物体内产臭关键酶的活性,以及抗菌剂、氧化剂等成分通过减少菌量、中和异味等方式,能有效干预这一致臭过程,显著减少口腔中VSCs等致臭代谢物的水平。

但需明确,牙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抑制新菌斑的形成和代谢以及中和已产生的异味上。它无法清除已矿化的牙结石本身。因此,控制牙结石相关口臭的根本在于坚持有效的日常刷牙(使用合适的牙膏)和牙缝清洁以去除菌斑,并定期接受专业的口腔洁治以彻底清除牙结石。在此综合管理策略下,含有针对性抑臭成分的牙膏方能发挥其最大的辅助功效,为维护口腔清新和健康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此处列出若干代表性研究类型,实际应用需具体引用):

  1. Periodontology 2000. The role of oral microbiota in intra-oral halitosis.
  2. Journal of Breath Research. Mechanisms of bad breath reduction by zinc ions and stannous ions.
  3. 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Efficacy of dentifrices on oral malodor and plaque/gingivitis.
  4. International Dental Journal. The effect of baking soda dentifrices on oral malodor.
  5. Caries Research. The role of metal ions in controlling oral malod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