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本牙膏挥发性活性成分口腔滞留特性研究
摘要:
本研究系统考察了草本牙膏中典型挥发性活性成分(薄荷醇、桉叶素、丁香酚、水杨酸甲酯)在口腔内的滞留行为。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GC-MS)结合标准化口腔冲洗采样法,定量分析了人体口腔内各成分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薄荷醇与丁香酚展现出显著的初始滞留率(5分钟时分别达初始剂量的28.5%±3.2%与22.1%±2.8%),且在120分钟后仍可检出(>1.5%);桉叶素与水杨酸甲酯清除较快。口腔组织对脂溶性成分的亲和性、成分分子极性及与唾液蛋白的结合能力是影响滞留的关键机制。该研究为优化草本牙膏功效成分的缓释设计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关键词: 草本牙膏;挥发性活性成分;口腔滞留;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薄荷醇;丁香酚;缓释效应
1. 引言
草本牙膏因其天然来源成分及清新口气、辅助抑菌等功效日益受到关注。其核心功能常依赖于添加的挥发性活性成分(如薄荷醇、桉叶素等),这些成分在口腔内的滞留时长直接影响功效持续性。传统感官评价方法难以精确定量,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药物递送系统,针对复杂草本体系在真实口腔环境中的滞留动力学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建立高灵敏度检测方法,揭示典型草本挥发性成分在口腔内的动态滞留规律,为提升产品功效设计提供科学支撑。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试剂: 薄荷醇(≥99%)、桉叶素(≥99%)、丁香酚(≥98%)、水杨酸甲酯(≥99%)标准品(Sigma-Aldrich);氯化钠、磷酸盐缓冲液(PBS,pH 6.8);超纯水。
- 仪器: Agilent 8890 GC/5977B MS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配顶空自动进样器);DB-WAX 毛细管柱(30 m × 0.25 mm × 0.25 μm);恒温水浴摇床;精密电子天平。
2.2 实验设计
- 受试者: 招募12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男女各半,年龄22-35岁),无口腔疾病、过敏史,试验前24小时禁用含漱口水/特殊牙膏。签署知情同意书,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 样品制备: 模拟典型草本牙膏配方,将四种目标成分按等摩尔比溶于含1%羧甲基纤维素钠(模拟膏体)的PBS中,制成混合应用液。
- 口腔处理与采样:
- 受试者清水漱口3次,静坐10分钟。
- 含漱10 mL应用液1分钟,计时开始(t=0)。
- 于预设时间点(t=5, 15, 30, 60, 120 min)收集口腔样本:用10 mL预冷(4°C)生理盐水强力漱口1分钟,收集全部漱口液。
- 每名受试者完成全时间点测试,间隔≥48小时。
2.3 样品分析
- 前处理: 漱口液加入过量NaCl饱和,取1 mL置于10 mL顶空瓶中密封。
- HS-GC-MS条件:
- 顶空: 平衡温度80°C,平衡时间20 min,进样量1 mL。
- GC: 进样口250°C;分流比10:1;柱温程序:40°C(2 min)→10°C/min→200°C(5 min);载气He,流速1.0 mL/min。
- MS: EI源(70 eV);离子源230°C;四级杆150°C;SIM模式定量(薄荷醇 m/z 71, 桉叶素 m/z 81, 丁香酚 m/z 164, 水杨酸甲酯 m/z 120)。
- 标准曲线与定量: 以PBS配制系列浓度标准溶液,同法处理分析,建立各成分标准曲线(R²>0.999)。
2.4 数据处理
- 残留量计算:各时间点漱口液中成分含量(C_t)反推口腔滞留量(初始剂量 - C_t × 10)。
- 相对滞留率(RR%)= (口腔滞留量 / 初始剂量) × 100%。
- 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SPSS 26.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及Tukey多重比较检验(p<0.05为显著)。
3. 结果
3.1 方法学验证
方法灵敏度(LOD 0.02–0.05 μg/mL)、精密度(RSD < 5%)、加标回收率(92.1–106.3%)均满足定量要求。
3.2 口腔滞留动力学
各成分在口腔内的清除呈双相特征(图1):初期(0-30 min)快速下降,后期缓慢清除。关键时间点滞留率如下:
时间点 (min) | 薄荷醇 RR% (均值±SD) | 桉叶素 RR% (均值±SD) | 丁香酚 RR% (均值±SD) | 水杨酸甲酯 RR% (均值±SD) |
---|---|---|---|---|
5 | 28.5% ± 3.2%<sup>a</sup> | 18.7% ± 2.5%<sup>b</sup> | 22.1% ± 2.8%<sup>a</sup> | 15.3% ± 2.1%<sup>c</sup> |
30 | 12.8% ± 1.8%<sup>A</sup> | 6.4% ± 1.1%<sup>B</sup> | 9.7% ± 1.3%<sup>A</sup> | 3.2% ± 0.7%<sup>C</sup> |
120 | 4.1% ± 0.9%<sup>X</sup> | < LOD | 1.8% ± 0.4%<sup>Y</sup> | < LOD |
图1: 四种挥发性活性成分在口腔内的相对滞留率随时间变化曲线(n=12)。
注:同行不同字母表示同一时间点成分间差异显著(p<0.05);同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同一成分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显著(p<0.01)。LOD:检测限。
关键发现:
- 显著滞留差异: 薄荷醇与丁香酚在所有时间点均表现出显著高于桉叶素与水杨酸甲酯的滞留率(p<0.05)。
- 长效滞留特性: 薄荷醇与丁香酚在120分钟后仍可检测到(>1.5%),而桉叶素与水杨酸甲酯在60分钟后基本低于检测限。
- 清除速率: 清除速率顺序为:水杨酸甲酯 > 桉叶素 > 丁香酚 > 薄荷醇。
4. 讨论
4.1 成分特性对滞留行为的影响
- 脂溶性与组织亲和性: 薄荷醇(log P=3.38)与丁香酚(log P=2.49)具有较高脂溶性,易通过被动扩散与口腔黏膜上皮细胞脂质层相互作用并短暂吸附/吸收,形成“储库效应”。桉叶素(log P=2.82)与水杨酸甲酯(log P=2.36)虽有一定脂溶性,但分子结构差异(如环状大小、官能团极性)导致其与黏膜结合力较弱。
- 分子极性: 丁香酚含酚羟基,可与唾液中的黏蛋白、富脯蛋白等通过氢键结合,延长滞留时间。
- 挥发性: 高挥发性成分(如桉叶素)更易随呼吸逸失,而薄荷醇虽具挥发性,其强黏膜亲和力抵消了部分损失。
4.2 口腔环境的作用
- 唾液清除: 唾液持续分泌(~1 L/天)是机械清除主因。水杨酸甲酯因水溶性相对较高(0.25 g/L),更易被唾液稀释冲刷。
- 微生物代谢: 口腔菌群可能对某些成分(如丁香酚)存在代谢转化,但本研究未深入探讨此过程。
4.3 与传统检测方法的比较
本研究采用的标准化口腔冲洗+HS-GC-MS法克服了单纯漱口法对挥发性成分捕获不全的缺陷,也避免了刮取黏膜样本的侵入性,为研究挥发性物质的动态行为提供了可靠方案。
5. 结论
本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草本牙膏中典型挥发性活性成分在人体口腔内的差异滞留行为:
- 薄荷醇与丁香酚展现出优异的初始滞留(5分钟时>20%)与长效缓释特性(120分钟仍可检出),与其高脂溶性、黏膜亲和力及特定分子间作用力(如氢键)密切相关。
- 桉叶素与水杨酸甲酯清除较快,提示其在长效功效发挥上可能存在局限。
- 成分的脂溶性、分子极性、挥发性及其与口腔黏膜和唾液成分的相互作用是决定滞留特性的关键因素。
应用建议: 在草本牙膏开发中,可优先选择薄荷醇、丁香酚等具有天然缓释特性的成分作为长效功效载体;针对易清除成分(如桉叶素),可探索通过微胶囊化或复配增效技术提升其口腔驻留时间,从而优化产品的整体功效持续性。
6. 参考文献 (示例)
- Dawes C. Salivary flow patterns and the health of hard and soft oral tissues. J Am Dent Assoc. 2008.
- Hjorth Tønnesen H, et al. Interactions between dendrimers and microbial surfactants—a literature review. Molecules. 2013.
- Zhang J, et al. Mucoadhesive properties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 derivatives. 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 2014.
- Patel VF, et al. Oral drug delivery with polymeric nanoparticles: The gastrointestinal mucus barriers. Adv Drug Deliv Rev. 2012.
- ISO 20776-1:2019. 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 infectious agents and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of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 devices.
致谢: 感谢所有参与本研究的志愿者及技术支持人员。本研究由XX自然科学基金(编号:YYYY-ZZZZ)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