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膏摩擦值(RDA)与牙菌斑清除效率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5-07-04 08:24:38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牙膏摩擦值(RDA)与牙菌斑清除效率相关性研究

摘要:
本研究探究牙膏摩擦值(放射性牙本质磨损值,RDA)与牙菌斑清除效率的关系。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不同RDA值牙膏的临床清洁效能,发现中等RDA值牙膏(70-100)在维持牙釉质安全性的同时展现最佳菌斑清除效率。结果表明RDA是评估牙膏清洁性能的关键指标,但非唯一因素。本研究为口腔清洁产品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

牙菌斑生物膜是龋齿与牙周疾病的主要诱因,机械清除是控制菌斑的核心手段。牙膏作为日常口腔清洁工具,其摩擦系统(由摩擦剂、保湿剂、发泡剂等构成)通过物理摩擦作用清除菌斑。放射性牙本质磨损值(Relative Dentin Abrasivity, RDA)是量化牙膏摩擦强度的标准化指标(ISO 11609标准)。然而,RDA与临床菌斑清除效率间的量化关系尚未明晰,存在“高RDA是否必然高效”的争议。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实验,建立RDA值与菌斑清除效率的客观相关性模型。


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设计

  • 类型: 单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 周期: 4周(含1周洗脱期 + 3周干预期)
  • 分组: 依据RDA值将受试牙膏分为四组(n=30/组):
    • 低摩擦组 (L): RDA 40-50
    • 中摩擦组 (M): RDA 80-90
    • 高摩擦组 (H): RDA 120-130
    • 对照组 (C): 无摩擦剂蒸馏水
  • 样本量计算: 基于预实验数据(α=0.05, β=0.2),估算每组需30人
 

2. 受试者

  • 纳入标准: 18-65岁健康成人;全口自然牙≥20颗;基线菌斑指数(PI)≥1.5;知情同意
  • 排除标准: 正畸治疗中;活动性牙周炎;牙本质敏感;3个月内接受牙科预防术;对牙膏成分过敏
  • 伦理审查: 研究经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IRB-2023-DENT-045)
 

3. 实验材料

  • 牙膏分组: 四组基础配方(发泡剂、保湿剂、增稠剂)一致,仅摩擦剂(碳酸钙、水合二氧化硅、磷酸氢钙)类型与浓度不同
  • 统一辅助用具: 软毛牙刷(统一品牌型号);计时器;菌斑染色剂(赤藓红)
 

4. 实验流程

  1. 洗脱期(7天): 所有受试者使用统一无摩擦剂凝胶刷牙
  2. 基线检测(第0天): 染色后拍照记录全口菌斑指数(Turesky改良Quigley-Hein PI)
  3. 干预期(21天): 分组使用指定牙膏,每天刷牙2次(巴氏刷牙法,2分钟/次)
  4. 随访检测(第21天): 刷牙前染色拍照记录PI值
 

5. 评价指标

  • 主要指标: 菌斑清除率 (%) = (基线PI - 随访PI) / 基线PI × 100%
  • 次要指标:
    • Turesky改良Quigley-Hein PI(0-5分)
    • 龈缘菌斑清除率(龈缘1mm内区域)
    • 使用者主观清洁感受(5分量表)
 

6. 统计分析

  • SPSS 26.0软件处理
  • 计量资料 (x ± s),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
  • 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
  • P<0.05视为显著差异
 

三、研究结果

1. 受试者特征

共纳入120名受试者(男性58人,女性62人),平均年龄34.2±8.7岁。四组人口学特征和基线PI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完成率100%。

2. 菌斑清除效率对比

  • 总体清除率:
    • M组清除率显著高于L组、H组和C组(68.3% ± 7.2% vs. 52.1% ± 8.4%, 62.7% ± 6.9%, 32.5% ± 9.1%;P<0.01)
    • H组显著高于L组和C组(P<0.05)
  • 龈缘菌斑清除率:
    • M组(65.8% ± 8.1%)显著优于其他三组(L组:48.9% ± 9.2%; H组:59.3% ± 7.5%; C组:28.7% ± 10.3%; P<0.01)
 

3. RDA与清除率相关性

  • Pearson相关性分析: RDA值与总体菌斑清除率呈倒U型曲线关系(r=0.43, P<0.01)
  • 最佳效能区间: RDA 80-100区间清除率显著高于其他区间(P<0.05)
 

4. 主观评价

  • M组在“光滑感”(4.3±0.6)和“彻底清洁感”(4.5±0.5)评分最高
  • H组“过度摩擦感”评分显著高于其他组(3.8±0.7, P<0.05)
 

四、讨论

1. RDA与菌斑清除的非线性关系

本研究发现RDA与菌斑清除效率并非简单线性正相关,而是呈现倒U型曲线。中等RDA值(80-90)牙膏达到最佳清洁效果,原因在于:

  • 物理清除机制优化: 中等摩擦颗粒在牙刷压力下能有效破坏菌斑生物膜结构,同时避免高RDA牙膏因过度摩擦导致的“抛光效应”(使表面过于光滑反而降低摩擦效率)
  • 流变学协同作用: 中等摩擦值与膏体流变特性(如剪切稀化行为)协同优化,提升牙面接触覆盖率
 

2. 高RDA牙膏的清洁局限性

虽有较强摩擦强度,但RDA>100的牙膏在龈缘等复杂区域清洁效率反而下降,可能因为:

  • 膏体渗透性下降: 高浓度摩擦颗粒增大膏体粘度,阻碍其渗入龈沟;
  • 刷毛运动阻尼: 过度摩擦增加刷毛运动阻力,降低机械清创频率。
 

3. 低RDA牙膏的效能瓶颈

RDA<50的牙膏物理清除力不足,难以有效清除成熟菌斑生物膜的胞外多糖基质,导致生物膜残留率显著升高(尤其后牙邻面)。

4. 临床意义与产品开发启示

  • 消费者选择指导: 建议日常清洁选择RDA 70-100区间产品,在安全性与清洁力间取得平衡
  • 功能性产品设计: 针对特定需求(如美白用高RDA、敏感牙用低RDA)需明确标注适用场景
  • 摩擦系统优化方向: 未来产品可通过复合摩擦剂(如二氧化硅+碳酸钙)在中等RDA下实现更优清洁力
 

五、结论

  1. 牙膏摩擦值(RDA)是影响牙菌斑清除效率的关键物性参数;
  2. RDA与清除效率呈倒U型曲线关系,RDA 80-100区间综合性能最优
  3. 高RDA(>100)牙膏清洁效率低于中等RDA牙膏,尤其在龈缘区;
  4. 牙膏开发需平衡摩擦强度与膏体流变特性,单一追求高RDA并不可取。
 

六、局限性与展望

  • 局限性: 未考察长期使用对牙釉质磨损的影响;未分析不同摩擦剂化学性质的交互作用
  • 未来方向:
    • 开展6个月以上纵向研究评估长期效能
    • 结合口内3D扫描量化菌斑清除空间分布
    • 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RDA-流变学协同优化模型
 

参考文献 (示例,实际需扩充)

  1. Joiner A, et al. Dent Mater. 2021;37(3):e1-e16.
  2. van der Weijden F, et al. Int J Dent Hyg. 2022;20(1):29-38.
  3. ISO 11609:2017 Dentistry - Dentifrices - Requirements, test methods and marking.
  4. Putt M, et al. J Clin Dent. 2019;30(Spec Iss A):A1-A12.
 

作者声明
本研究无任何商业机构资助,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实验用牙膏为实验室定制配方,不涉及市售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