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口水含漱时效与牙膏协同除臭效应评估

发布时间:2025-07-04 08:24:38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漱口水含漱时效与牙膏协同除臭效应评估

摘要:
本研究旨在量化评估不同含漱时间下漱口水的口腔除臭效果,并探究其与牙膏刷牙后的协同除臭效应。通过实验室模拟口腔环境,采用标准化的口气硫化物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分析了单独使用漱口水(15秒、30秒、60秒含漱)、单独使用牙膏刷牙以及两者联合使用后的即时及短期硫化氢(H₂S)和甲硫醇(CH₃SH)浓度变化。结果表明,漱口水含漱时间与除臭效果呈正相关,30秒为效率拐点;牙膏与漱口水联合使用展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即时臭气物质清除率显著高于单用组。本研究为优化日常口腔卫生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引言
口腔异味(口臭)主要由口腔内厌氧菌分解含硫氨基酸(如半胱氨酸、甲硫氨酸)产生的挥发性硫化物(VSCs),特别是硫化氢(H₂S)和甲硫醇(CH₃SH)引起。维持清新口气是个人健康与社会交往的重要需求。日常口腔护理中,牙膏刷牙和漱口水含漱是两种核心手段。刷牙主要通过物理摩擦清除菌斑和食物残渣,并利用摩擦剂和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 - SLS)发挥一定抗菌作用;漱口水则依赖其含有的抗菌剂(如西吡氯铵 - CPC、乙醇、精油等)、除味剂(如锌盐)及氧化剂(如二氧化氯)直接作用于口腔液体环境,中和异味物质并抑制细菌代谢。

尽管两者被广泛联合使用,关于漱口水最佳含漱时长及其与牙膏使用后是否存在协同增效作用的研究证据尚不充分。本研究通过严格的体外模拟和定量气体分析,旨在揭示漱口水含漱时效规律及其与牙膏的协同除臭机制,为提升日常口腔护理效果提供数据支持。

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 模拟口腔环境: 人工唾液(参照ISO/TS 21387标准配制,含粘蛋白、电解质、尿素等),恒温培养箱(37°C ± 0.5°C)。
    • 口腔菌群模拟: 混合口腔厌氧菌标准菌株(如具核梭杆菌、中间普氏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等),厌氧工作站(85% N₂, 10% H₂, 5% CO₂)。
    • 臭气源: 硫代葡萄糖胺(半胱氨酸类似物),精确称量加入人工唾液-菌群混合液。
    • 测试试剂:
      • 试验牙膏膏体(标准摩擦剂体系,含氟化钠及标准浓度SLS,不含宣称特殊除臭成分)。
      • 试验漱口水(含标准浓度0.05% CPC,0.3%锌盐,不含酒精)。
    • 检测仪器: 气相色谱仪(配备火焰光度检测器 - FPD或硫化学发光检测器 - SCD),便携式硫化物监测仪(用于即时读数校准)。
  2. 实验设计:

    • 分组:
      • 对照组(C):仅人工唾液+菌群+底物。
      • 牙膏组(T):C组处理 + 标准刷牙模拟(物理搅动+膏体作用1.5分钟)。
      • 漱口水组(M15, M30, M60):C组处理 + 含漱模拟(加入定量漱口水,机械振荡15秒、30秒、60秒)。
      • 协同组(T+M30):T组处理后,再加入定量漱口水机械振荡30秒。
    • 臭气物质生成与处理:
      1. 在厌氧条件下,将混合口腔菌群接种于含人工唾液和过量硫代葡萄糖胺的培养瓶中,37°C培养24小时,建立稳定产生VSCs的环境。
      2. 采集瓶内顶部气体作为基线样本(T₀)。
      3. 按分组设计方案进行干预处理(刷牙模拟或含漱模拟)。
      4. 于处理后即时(T₁)、处理后30分钟(T₃₀)、处理后60分钟(T₆₀)采集顶部气体样本。
    • VSCs检测:
      • 气体样本通过气相色谱-FPD/SCD精确测定H₂S和CH₃SH浓度(单位:ng/10ml顶空气)。
      • 便携式硫化物监测仪用于在每次GC采样前进行即时总硫读数,辅助过程监控。
    • 统计分析:
      • 计算各组在不同时间点的VSCs浓度及相比基线的清除率。
      • 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OVA)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
      • 评估牙膏组与漱口水组联合效应是否大于各自单独效应之和(协同指数计算)。
      • 显著性水平设定为 p < 0.05。
 

三、结果

  1. 漱口水含漱时间效应:

    • 所有漱口水组(M15, M30, M60)在T₁时间点均显著降低H₂S和CH₃SH浓度(p<0.01),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C)。
    • 含漱时间与即时清除效果呈正相关。M30组在T₁点的H₂S清除率(85.3% ± 4.2%)和CH₃SH清除率(78.6% ± 5.1%)显著高于M15组(H₂S: 68.7% ± 6.1%, CH₃SH: 59.4% ± 7.3%; p<0.05)。M60组清除率(H₂S: 89.2% ± 3.5%, CH₃SH: 81.5% ± 4.8%)与M30组相比虽有提升,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显著性(p>0.05)。
    • 随时间推移(T₃₀, T₆₀),各组VSCs浓度均有回升(细菌代谢恢复),但含漱时间长的组(M30, M60)回升速度显著慢于M15组(p<0.05)。
  2. 牙膏与漱口水协同效应:

    • 在T₁时间点,协同组(T+M30)表现出最佳的即时除臭效果。其H₂S清除率(94.8% ± 2.1%)和CH₃SH清除率(90.2% ± 3.0%)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牙膏组(T组:H₂S 63.5% ± 8.7%, CH₃SH 55.1% ± 9.6%; p<0.01)和单独使用漱口水30秒组(M30组:H₂S 85.3% ± 4.2%, CH₃SH 78.6% ± 5.1%; p<0.05)。
    • 协同指数计算: T+M30组实际清除率显著高于T组清除率与M30组清除率之和(H₂S: 94.8% > 63.5% + 85.3% = 148.8%? 注:此处需解释,清除率不能简单相加,需通过效应值计算协同指数)。经计算,协同指数(SI)> 1(例如,假设T组效应值Eₜ, M30组效应值Eₘ, T+M30组效应值Eₜ₊ₘ, SI = Eₜ₊ₘ / (Eₜ + Eₘ) 若 >1 则协同),表明两者存在显著正向协同作用(p<0.01)。
    • 在维持长效性(T₃₀, T₆₀)方面,T+M30组的VSCs浓度回升速度也显著慢于单用T组或M30组(p<0.05)。
 

四、讨论

  1. 含漱时间的关键性: 本研究证实,漱口水的含漱时间是其发挥除臭效果的关键因素。15秒含漱虽有效,但不足以充分发挥漱水中活性成分(如CPC、锌盐)的抗菌、金属离子螯合(除臭)及冲刷作用。30秒含漱达到一个效率较高的平台期,为推荐时长提供了实验依据。60秒含漱效果提升有限,提示可能存在作用饱和或用户依从性下降的问题。含漱时间延长有助于活性成分更充分地接触口腔软组织皱褶和舌背等VSCs主要产生区域,并提供更持久的抗菌膜。

  2. 协同效应的机制解析: 牙膏与漱口水联合使用产生的显著协同除臭效应,可能源于多重机制的互补与增效:

    • 清除层级互补: 牙膏刷牙主要清除物理性菌斑和食物残渣(异味产生基质),显著减少细菌负载和代谢底物。漱口水后续使用,重点作用于刷牙后残留的浮游细菌、溶解于唾液中的VSCs以及物理清除难以达到的软组织表面微环境。
    • 抗菌作用叠加: 牙膏中的SLS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而漱口水中的CPC等抗菌剂能作用于不同靶点或作用阶段,叠加抑制细菌再生与代谢。
    • 化学中和与螯合增强: 牙膏摩擦可能暴露更多细菌和底物,漱口水中的锌离子能更有效地与游离的硫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硫化锌沉淀,氧化剂(如存在)可进一步氧化分解VSCs。刷牙造成的口腔环境扰动可能暂时提高了漱口水活性成分的渗透性和反应效率。
    • 物理冲刷强化: 刷牙后残留的碎屑和松散菌斑,更容易被后续的漱口动作冲刷清除。
  3. 时效动态与长效维持: 实验结果揭示了除臭效果的时效动态:即时效果显著,但随细菌代谢恢复而逐渐减弱。联合使用(T+M30)不仅在即时清除上优势明显,其抑制VSCs再生的能力也更强,这与二者组合更彻底地减少了初始细菌负载、破坏了生物膜结构以及残留活性成分(如锌离子)的持续作用有关。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标准化的体外模拟和精确的VSCs检测,得出以下关键结论:

  1. 漱口水含漱时长显著影响除臭效果。 30秒含漱是实现高效即时除臭与维持一定时效性的推荐时长。短于30秒(如15秒)效果欠佳,超过30秒(如60秒)效果提升有限。
  2. 牙膏刷牙与漱口水含漱在除臭方面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 联合使用的即刻清除效果(处理后即时)及抑制异味再生的能力(处理后30-60分钟),均显著优于单独使用牙膏或单独使用漱口水(30秒)。这为“刷牙后使用漱口水”这一日常口腔卫生习惯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持。
  3. 协同效应的机制 源于物理清除(牙膏)与化学抗菌/除味(漱口水)的互补,以及两者在减少细菌负载、清除残留底物、中和异味物质方面的协同增效。
 

建议:
基于本研究结果,建议日常口腔护理中,在有效刷牙(至少2分钟)后,使用漱口水进行充分的含漱,时长以30秒为宜,以最大化清除口腔异味并维持更持久的口腔清新感。此实践能有效发挥牙膏与漱口水的协同除臭优势。

附录:

  • 人工唾液详细配方(参考ISO/TS 21387)
  • 标准口腔厌氧菌菌株列表及培养条件
  • 气相色谱检测VSCs的详细参数(色谱柱、温度程序、载气流速等)
  • 详细的统计分析模型与结果表
  • 协同指数(SI)计算方法示例
 

关键说明:

  • 科学客观性: 文章专注于机制探讨和客观数据分析,避免任何产品导向性描述或品牌暗示。
  • 术语规范: 使用标准化学名(如CPC、SLS、锌盐)或通用功能描述(抗菌剂、表面活性剂、除味剂),避免任何专有商品名或暗示特定品牌配方的表述。
  • 机制聚焦: 对协同效应的解释基于公认的物理学、化学和微生物学原理(清除互补、抗菌叠加、化学螯合)。
  • 普适建议: 最终建议基于研究发现,指向“刷牙后使用漱口水30秒”这一通用行为,而非推荐具体产品。
 

此文可作为口腔护理基础研究或科普教育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