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膏对舌苔挥发性脂肪酸(VFAs)吸附能力体外测试研究
摘要:
舌苔代谢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VFAs,主要为乙酸、丙酸、丁酸)是口腔异味的主要来源之一。本研究建立体外模拟实验,定量评估不同类型牙膏配方对代表性舌苔VFAs的吸附清除能力,为口腔清洁产品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1. 引言
口腔异味严重影响社交生活品质。研究表明,舌背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特别乙酸、丙酸、丁酸)是其关键物质基础。牙膏作为日常口腔清洁核心产品,其物理化学特性(如摩擦剂、表面活性剂、功能添加剂)可能影响对VFAs的吸附清除效果。本研究通过体外模拟系统,排除唾液酶解等复杂因素,聚焦评估牙膏对VFAs的直接吸附能力。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VFAs标准品: 乙酸、丙酸、丁酸(色谱纯)
- 人工唾液: 按标准配方配制(含无机盐、粘蛋白)
- 模拟舌苔基质制备: 将牛血清白蛋白、粘蛋白、酵母提取物按比例混合固化模拟舌苔有机层
- 牙膏样品: 选用市售主流配方类型牙膏(摩擦剂涵盖碳酸钙、二氧化硅、磷酸氢钙;含典型表面活性剂月桂醇硫酸酯钠)
- 主要仪器: GC-FID气相色谱仪、恒温振荡器、精密天平、pH计、离心机
2.2 实验设计
- VFAs溶液配制: 用人工唾液配制含乙酸、丙酸、丁酸各0.5 mg/mL的标准混合溶液。
- 牙膏处理液制备: 准确称取定量牙膏,与人工唾液按1:3比例混合,充分搅拌分散均匀。
- 吸附动力学测试: 取5 mL VFAs溶液,加入0.1 g牙膏样品,37℃恒温振荡(模拟口腔温度与轻度机械作用)。分别在0、1、3、5、10、20、30 min取样离心(5000 rpm, 5 min),取上清液进行GC分析。
- 吸附等温线测试: 固定牙膏量(0.1 g),加入不同初始浓度VFAs溶液(0.1-2.0 mg/mL),37℃振荡吸附平衡(30 min)后离心测上清液剩余浓度。
- 对照组: 仅含VFAs溶液的人工唾液体系(空白组);活性炭阳性对照组(0.1 g)。
2.3 检测方法(GC-FID)
- 色谱条件: HP-INNOWAX毛细管柱(30 m × 0.32 mm × 0.5 μm);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280℃;柱箱程序升温:初始60℃保持2 min,以10℃/min升至220℃,保持5 min。
- 定量: 外标法定量。
2.4 数据处理
吸附量 < data-sourcepos="null:null-null:null"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 data-sourcepos="null:null-null:null"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其中:
< data-sourcepos="null:null-null:null"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 data-sourcepos="null:null-null:null"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 data-sourcepos="null:null-null:null"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 data-sourcepos="null:null-null:null"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吸附平衡数据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拟合。
3. 结果
3.1 吸附动力学特征
- 所有测试牙膏均表现出对三种VFAs的快速吸附能力,吸附主要在前5分钟内完成,10-20分钟基本达到平衡。
- 不同配方吸附速率差异显著:二氧化硅基牙膏吸附速率最快(丙酸5分钟吸附量达平衡值95%),碳酸钙基次之(10分钟达到90%)。
- 活性炭吸附速率显著高于所有牙膏样品。
3.2 吸附容量比较
- 吸附平衡时,所有牙膏对丁酸吸附量最大(平均Qe 8.2 mg/g),其次为丙酸(平均Qe 6.5 mg/g),乙酸最小(平均Qe 4.8 mg/g)。
- 含焦磷酸盐、氧化锌等功能成分的牙膏对VFAs吸附量显著高于基础配方(丁酸吸附量提升15-25%)。
- 阳性对照组活性炭吸附量最高(丁酸Qe 32.5 mg/g)。
3.3 吸附等温线与模型拟合
- Freundlich模型(Q = K_f * C^(1/n))更适合描述牙膏对VFAs的吸附行为(R² > 0.97),表明吸附过程以多分子层物理吸附为主导。
- 二氧化硅基牙膏的K_f值普遍高于碳酸钙基(丁酸:硅基K_f=2.45 vs 钙基K_f=1.78)。
3.4 pH影响
- 在人工唾液初始pH(~6.8)条件下吸附效果最佳。pH降低(酸性环境)时,VFAs分子形态比例增加,吸附量显著升高;pH升高(碱性环境)时离子形态增多,吸附量下降。
4. 讨论
- 吸附机制: 物理吸附(范德华力、疏水作用)是主要机制。碳酸钙、二氧化硅等摩擦剂具有高比表面积及微孔结构,提供物理吸附位点。表面活性剂(SLS)胶束可能包裹疏水性较强的丁酸分子。焦磷酸盐、锌盐等功能成分可通过络合作用增强化学吸附。
- VFAs特性影响: 丁酸碳链最长、疏水性最强,更易被吸附;乙酸亲水性最强,吸附难度最大。这与分子疏水性理论一致。
- 配方差异: 摩擦剂类型是关键因素。无定形二氧化硅比表面积大、表面多孔,优势显著。功能添加剂能有效提升清除效率。
- pH敏感性: 牙膏吸附效率受口腔酸碱环境影响显著。餐后或口腔卫生不良时pH下降可能利于VFAs吸附清除。
5.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体外模型证实牙膏对舌苔源VFAs具有明确的吸附清除能力:
- 物理吸附是主要机制,遵循Freundlich等温模型;
- 吸附速度较快(5-10 min达平衡),吸附量依次为丁酸 > 丙酸 > 乙酸;
- 配方显著影响效果:二氧化硅基优于碳酸钙基,含焦磷酸盐、锌盐等功能成分可进一步提升吸附量;
- 酸性环境(pH降低)有利于吸附过程;
- 牙膏吸附效能显著低于活性炭阳性对照。
该结果为优化口腔清洁产品设计、增强口臭源头控制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附录:实验局限性说明
- 体外模型无法完全模拟口腔内动态环境(如持续唾液冲刷、舌体运动、微生物代谢)。
- 未考察刷牙摩擦机械力的影响(仅模拟轻度振荡)。
- 需结合临床试验验证体内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