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渍定量抗菌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03 12:50:37 阅读量:2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浸渍定量抗菌检测:原理、方法与应用

摘要: 浸渍定量抗菌检测是评价抗菌材料(尤其是织物、塑料、涂层等固体材料)抗菌性能的一种重要定量方法。本文详细阐述了该方法的检测原理、标准化操作流程、结果分析方法、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在抗菌产品研发与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价值,为企业名称无关的技术实践提供参考。


一、 检测原理

该方法模拟微生物在抗菌材料表面的附着状态,通过定量接种目标测试菌液于材料表面,经特定时间培养后,利用物理振荡(浸渍)方式将材料表面存活的微生物洗脱至中和液中,再通过平板计数法测定洗脱液中的活菌数量。通过比较抗菌样品与对照样品(通常为不含抗菌成分的同类材料或空白对照)的活菌数差异,计算抑菌率或杀菌率,客观评价材料的持续性接触抗菌效果。


二、 标准化操作流程(依据主流标准如 GB/T 20944.3, ISO 20743, JIS L 1902 等)

  1. 样品准备:

    • 将待测抗菌材料及对照样品裁剪成规定尺寸(如 4cm x 4cm)。
    • 样品需预先灭菌(常用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确保灭菌方式不影响材料抗菌性能)。
    • 样品置于无菌平皿或容器中备用。
  2. 菌种选择与菌液制备:

    • 常用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念珠菌等(依据产品用途选择)。
    • 将标准储备菌株活化,接种于适宜的液体培养基中,在特定温度(如 37°C)下振荡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 离心收集菌体,用无菌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清洗并稀释,制备成浓度约为 (1.0~9.0) x 10^5 CFU/mL 的均匀菌悬液。
  3. 接种与接触培养:

    • 用移液器吸取规定体积(如 0.2 mL)的菌悬液,均匀滴加在抗菌样品和对照样品的表面。
    • 立即用无菌覆盖膜(如聚乙烯薄膜)覆盖接种区域,确保菌液均匀分布并与材料充分接触,避免蒸发。
    • 将接种后的样品置于恒温恒湿箱中培养特定时间(通常为 18-24 小时),模拟实际使用或存储条件(如 37°C ± 1°C,相对湿度 >90%)。
  4. 振荡浸提(洗脱):

    • 培养结束后,将样品(连同覆盖膜)转移至装有规定体积(如 20mL)无菌磷酸盐缓冲液或中和液(如 D/E中和肉汤)的洗脱容器(如带滤网均质袋或锥形瓶)中。
    • 使用机械振荡器(如拍击式均质器、漩涡振荡器或恒温振荡摇床)进行剧烈振荡一定时间(如 1-5分钟)。此步骤旨在物理剥离材料表面附着的微生物。
    • 中和液作用: 中和材料表面可能残留的抗菌物质,阻止其在后续培养中继续抑制微生物生长,确保计数准确性(关键步骤)。
  5. 梯度稀释与平板培养:

    • 从洗脱液中吸取适量液体,进行系列10倍梯度稀释(通常稀释至10⁻²或10⁻³)。
    • 选取合适的稀释度,吸取规定体积(如 1mL)的稀释液,倾注法倒入已冷却至约45°C的琼脂培养基中(如营养琼脂用于细菌,沙氏葡萄糖琼脂用于真菌),混匀。
    • 待琼脂凝固后,倒置于适宜温度的培养箱中培养规定时间(细菌通常 36±1°C,48小时;真菌25±1°C,72小时)。
  6. 活菌计数:

    • 培养结束后,对平板上的菌落进行计数。选择菌落数在30-300 CFU之间的平板作为有效计数结果。
    • 每个稀释度做平行样(通常不少于2个平行)。
 

三、 结果计算

  1. 样品活菌数计算 (S):

    • 计算样品洗脱液稀释后平板上的平均菌落数。
    • S (CFU/样品) = 平均菌落数 × 稀释倍数 × (洗脱液总体积 / 用于平板培养的洗脱液体积)
    • 例:平均菌落数=65,稀释倍数=100倍 (10⁻²),洗脱液总体积=20mL,取1mL倾注 -> S = 65 × 100 × (20 / 1) = 130,000 CFU/样品。
  2. 对照活菌数计算 (C):

    • 使用相同方法计算对照样品(通常不含抗菌成分)洗脱液中的活菌数 C (CFU/样品)。
  3. 抑菌率/杀菌率计算:

    • 抑菌率 (%) = [(C - S) / C] × 100%
    • 杀菌率 (%) = [(C - S) / C] × 100% (当结果显著低于初始接种量时,也可计算杀菌率)
    • 结果判定: 通常认为抑菌率 ≥ 70%(或根据具体产品标准,如 ≥ 90%, ≥ 99%)具有显著的抗菌效果。有些标准要求同时满足 S 显著小于 C 且 S 低于某个阈值(如 < 100 CFU/样品)。
 

四、 关键影响因素与注意事项

  1. 样品均一性: 材料本身(成分、结构、表面处理)及裁剪边缘的均一性直接影响结果。
  2. 菌液浓度与活性: 保证接种菌液浓度准确且处于对数生长期,活力旺盛。
  3. 接种均匀性: 确保菌液在样品表面均匀分布,充分接触。
  4. 培养条件: 温湿度需严格控制,覆盖膜需完全覆盖接种区域防止蒸发。
  5. 振荡浸提效率: 振荡强度、时间和方式直接影响微生物从材料表面洗脱的效果。需标准化操作。
  6. 中和剂有效性: 这是影响结果可靠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必须验证所选中和剂能有效中和待测抗菌物质,且本身对微生物无毒副作用。
  7. 无菌操作: 整个过程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外源微生物污染。
  8. 平行试验: 需设置足够的平行样(样品、对照、稀释度、平板),保证结果的统计意义。
  9. 对照设置: 必须设置合适的对照(阴性对照、空白对照、培养基无菌性对照、中和剂有效性对照等)。
  10. 结果解读: 需结合具体产品标准、应用场景和微生物种类综合判断抗菌效果的有效性。
 

五、 应用价值

  1. 产品研发: 筛选高效、持久的抗菌剂配方及工艺,优化产品设计。
  2. 质量控制: 对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批次抗菌性能监控,确保质量稳定。
  3. 性能验证: 为抗菌产品的抗菌效果宣称提供客观、定量的科学依据。
  4. 标准符合性: 满足国内外相关抗菌性能测试标准的要求。
  5. 安全性评估: 结合微生物挑战试验结果,评估产品在特定环境下抵抗微生物污染的能力。
  6. 应用领域广泛: 适用于医用纺织品、卫生用品、家用纺织品(毛巾、床品)、过滤材料、塑料制品(家电外壳、日用品)、建筑材料、抗菌涂料等多种具有抗菌功能的固体材料。
 

六、 结论

浸渍定量抗菌检测方法通过定量评估材料表面对微生物的抑制或杀灭能力,为抗菌产品的性能评价提供了科学、客观、可量化的手段。其核心在于精确控制接种、接触培养、有效洗脱(特别是中和剂的正确使用)及规范计数等关键环节。该方法在抗菌材料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及效果验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推动抗菌技术进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者健康的重要工具。严格遵循标准化操作规程并深刻理解其影响因素,是获得可靠、可比检测结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