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电镜细菌形貌观察

发布时间:2025-07-03 12:15:30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扫描电子显微镜在细菌形貌观察中的应用:原理、技术与解析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凭借其出色的景深与高分辨率成像能力,现已成为直观揭示细菌表面精细三维结构的关键工具,在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医学及材料科学等诸多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SEM成像的核心原理

SEM成像基于高能电子束与样品表面的相互作用:

  1. 电子源与聚焦: 热场发射或肖特基发射电子枪产生高亮度、高相干性的电子束,经电磁透镜系统精确聚焦成纳米尺度的探针。
  2. 样品扫描与相互作用: 聚焦电子束在样品表面进行光栅式逐点扫描。入射电子与样品原子相互作用,激发出多种信号:
    • 二次电子(Secondary Electrons, SE): 能量较低(<50 eV),主要来自样品表层(几纳米深度)。其产额对样品表面形貌极为敏感,是生成高分辨率、高景深立体图像的主要信号源,能清晰呈现细菌表面的凹凸、沟壑、纹理及附属结构。
    • 背散射电子(Backscattered Electrons, BSE): 能量较高,源于样品较深处(几百纳米)。其产额与样品原子序数相关,可用于成分衬度成像,区分细菌与基底或其他具有不同原子序数的物质。
  3. 信号探测与图像构建: 专用的二次电子探测器(如 Everhart-Thornley 探测器)或背散射电子探测器捕获相应信号。信号强度被转化为电压变化,经放大后同步调制显示器上对应像素点的亮度,最终构建出反映样品表面形貌或成分分布的二维图像。现代高分辨率场发射SEM的分辨率可达1纳米以下(在最佳条件下),足以清晰分辨细菌表面的精细形态特征。
 

二、细菌SEM观察的关键样品制备技术

细菌样品(多为含水的生物软组织)在进入高真空的SEM样品室前必须经过严格处理,以满足成像要求:

  1. 化学固定:
    • 目的: 瞬间终止代谢活动,稳定细胞结构(蛋白质、脂质、核酸等),最大限度地保持接近生活状态的原始形貌。
    • 常用试剂: 戊二醛(常用浓度2.5-4%)进行初级交联固定;随后用锇酸(OsO₄,常用浓度1-2%)进行后固定,增强膜结构对比度并提高导电性。
    • 要点: 固定需在低温(如4°C)下进行,固定液渗透速度、浓度、pH值(常用缓冲液如磷酸盐缓冲液PBS或二甲胂酸钠缓冲液,pH 7.2-7.4)及时间均需优化控制。
  2. 缓冲液清洗: 彻底去除残留的固定液,避免结晶污染。
  3. 梯度脱水:
    • 目的: 逐步用有机溶剂(常用乙醇或丙酮)替代样品中的水分,为后续干燥步骤做准备。
    • 流程: 通常采用30%、50%、70%、80%、90%、95%、100%(2-3次)的梯度乙醇/丙酮溶液,每步浸泡10-20分钟。此步骤需轻柔操作,避免渗透压剧烈变化损伤细胞形态。
  4. 干燥处理(关键步骤):
    • 临界点干燥(Critical Point Drying, CPD): 这是观察细菌自然形态的首选方法
      • 原理: 利用临界点(如液态CO₂在31.1°C,73 atm下气-液界面消失)时表面张力为零的特性,避免因气-液界面张力造成的样品塌陷。
      • 流程: 样品脱水后,浸入中间液(常用乙酸异戊酯或丙酮替代乙醇)。装入CPD仪样品室,用液态CO₂置换中间液。升温加压至CO₂超临界状态,然后缓慢释放气体至常压。
      • 优势: 能最大程度保留细菌精细的三维结构,尤其是纤弱的菌毛、鞭毛等。
    • 空气干燥: 简单快速(直接暴露于空气中),但表面张力极大,极易造成样品严重收缩、变形、断裂,仅适用于对形态要求不高的初步观察。
    • 冷冻干燥: 样品快速冷冻后,在真空下使冰升华。可减少化学损伤,但冰晶形成风险高,操作复杂,在细菌常规形貌观察中应用相对较少。
  5. 样品基底粘附: 将干燥后的样品牢固粘附在导电样品台(通常为铝质或铜质)上,常用导电胶带或银胶。粘附需稳固,避免观察时样品漂移。
  6. 导电处理:
    • 目的: 生物样品导电性差,在电子束轰击下易积累电荷(荷电效应),导致图像畸变、漂移、亮点及条纹伪影。
    • 方法:
      • 金属镀膜(主流方法): 在高真空喷镀仪中,在样品表面溅射或蒸发沉积一层极薄的(几纳米到几十纳米)导电金属膜。常用金属:
        • 金(Au)或金钯(Au/Pd): 导电性好,二次电子产额高,成像效果好,是最常用选择。
        • 铂(Pt)或铂钯(Pt/Pd): 晶粒更细小,分辨率略高,常用于超高分辨率观察。
        • 铬(Cr): 粘附性好,膜层薄,适用于需要更高分辨率观察的情况。
      • 低真空/环境SEM: 利用较高腔压下的气体分子电离中和电荷,可直接观察部分未镀膜的干燥生物样品,但分辨率通常低于高真空模式下的镀膜样品。
      • 导电染色剂: 在固定或脱水阶段加入如单宁酸、锇酸等,增强样品整体导电性(效果有限,常作为镀膜辅助)。
    • 镀膜要点: 膜层必须均匀、连续、厚度适中。过薄无法有效消除荷电;过厚会掩盖样品表面细节。
 

三、SEM观察细菌形态的核心应用领域

  1. 菌种鉴定与分类辅助: 直观展示细菌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大小、排列方式(单个、成对、链状、葡萄状)、有无荚膜、有无鞭毛(类型、数量、位置)、菌毛等附属结构,为传统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提供重要的形态学依据。
  2. 生物膜结构与形成研究:
    • 可视化生物膜从细菌粘附、微菌落形成到成熟三维结构(蘑菇状、塔状、网络状)的全过程。
    • 揭示细胞外多聚物基质(EPS)的形态、分布及其包裹连接细菌细胞的状态。
    • 研究不同环境条件(营养、剪切力、表面性质)对生物膜结构的影响。
  3. 细菌-宿主/材料相互作用:
    • 致病机制: 观察病原菌在宿主细胞(如上皮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粘附、侵入(例如沙门氏菌的“侵袭”)形态变化。
    • 免疫反应: 观察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杀伤细菌的过程。
    • 生物材料相容性/抗菌材料评估: 清晰展示细菌在各种医疗器械、植入物材料(如导管、假体、牙科材料)表面的粘附数量、分布模式(单个分散还是聚集)、形态变化(如抗菌材料导致的细胞膜破裂、内容物泄露、塌陷等),评价材料表面的抗粘附或杀菌效能。
  4. 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 观察生存在高温、高盐、强酸、强碱、高压等极端环境中的特殊细菌的表面形态适应特征。
  5.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直接观察抗生素、抗菌肽、噬菌体等作用于细菌后引起的细胞壁/膜损伤(穿孔、凹陷、破裂、溶解、球状体形成)、细胞内容物外溢、细胞裂解等形态学变化,揭示其杀菌或抑菌机制。
  6. 细菌纳米结构研究: 高分辨率SEM可观察细菌表面更精细的结构,如S层(规则蛋白晶格)、纳米线(用于电子传递)等。
 

四、结果分析与操作要点

  1. 图像解读:
    • 结合样品制备过程(尤其是干燥方法)评估图像可靠性,识别可能的假象(如皱缩、断裂、表面物质沉积)。
    • 区分细菌本身结构与背景(如培养基残留、滤膜纤维)。
    • 关注特征性结构(鞭毛、菌毛、荚膜、芽孢)的清晰度和完整性。
  2. 操作优化:
    • 加速电压: 低电压(1-5 kV)可提高表面细节对比度,减少荷电效应和对样品的损伤,是观察细菌的最佳选择。高电压穿透力强,常用于BSE成分分析。
    • 工作距离: 较短工作距离(WD)通常提供更高分辨率;较长WD提供更大景深,利于观察不平整表面。
    • 束流与光斑尺寸: 较小光斑尺寸配合适度束流可在高倍下获得高分辨率图像;低倍观察或寻找目标区域时可适当增大光斑尺寸和束流。
    • 探测器选择与参数调节: 根据观察目的选择SE或BSE探测器,并精细调节对比度、亮度等参数以获得最佳图像。
    • 污染控制: 保持样品室清洁,避免有机物污染在样品和探测器上沉积。
 

五、优势与局限

  • 显著优势:
    • 高分辨率与高景深: 提供清晰的细菌表面立体形貌,远超光学显微镜。
    • 直观三维感: 图像立体感强,易于理解空间结构。
    • 样品制备相对成熟: 经过CPD和镀膜处理的样品可长期保存并反复观察。
    • 观察尺度范围广: 可从毫米级视野定位到数百纳米级精细结构观察。
    • 可结合成分分析(选配EDS): 部分SEM配备能谱仪(EDS),可进行样品表面微区元素分析。
  • 主要局限:
    • 样品制备复杂耗时: 固定、脱水、干燥、镀膜等步骤繁琐,且操作不当易引入假象或损坏样品(尤其鞭毛等脆弱结构)。
    • 高真空要求: 无法直接观察活体细菌或含水样品中的自然状态(冷冻电镜技术可部分解决此问题)。
    • 图像为表面信息: 只能观察表面形貌,无法获得内部结构信息(需TEM)。
    • 导电处理要求: 非导电样品必须镀膜,增加了步骤且可能掩盖最表层细节。
    • 设备成本与维护要求高。
 

结论

扫描电子显微镜是深入解析细菌表面精细三维形貌不可或缺的利器。深刻理解其成像原理,熟练掌握并优化关键的样品制备技术(尤其是化学固定、临界点干燥和金属镀膜),并结合严谨的操作参数设置和图像解读,是成功获取高质量细菌SEM图像、准确揭示其形态学特征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石。尽管存在样品制备复杂、无法观察活体等局限,SEM在细菌分类鉴定、生物膜研究、致病机制探索、抗菌材料评价等领域的应用价值无可替代。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低电压成像、冷冻SEM等方法的进步,将持续拓展其在微生物微观世界探索中的深度与广度。

关键词: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细菌形貌;样品制备;化学固定;临界点干燥 (CPD);金属镀膜;二次电子成像;生物膜;细菌-宿主相互作用;抗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