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黏附抑制率测定方法
一、引言
细菌在材料表面的黏附是生物被膜形成的初始关键步骤,与医疗器械相关感染、工业管道腐蚀、食品污染等诸多问题密切相关。因此,评估材料、涂层或化合物抑制细菌黏附的能力至关重要。细菌黏附抑制率测定是一种定量评价这种抑制效果的标准实验方法,广泛应用于抗菌材料研发、药物筛选、生物相容性评价等领域。
二、实验原理
该方法基于比较处理组(如涂覆了抗菌涂层或添加了抑制剂的材料)与对照组(未经处理的相同材料)在相同条件下,单位面积或特定表面区域黏附的活菌数量差异。通过计算黏附抑制率,量化处理对细菌初始黏附的阻碍效果。
核心公式:黏附抑制率 (%) = [1 - (处理组黏附菌量 / 对照组黏附菌量)] × 100%
其中,黏附菌量通常以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或吸光度(OD)值表示。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
- 菌株: 目标测试菌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 25923,大肠杆菌 ATCC 25922)。使用前活化,制备新鲜对数生长期菌悬液。
- 样品: 待测材料样品(如塑料片、金属片、涂层载玻片、医用导管片段)及相应的未处理对照样品。样品需规格一致,表面清洁、无菌。
- 培养基: 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SB)、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或其他适合目标菌株的培养基。
- 缓冲液: 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pH 7.4),用于洗涤。
- 耗材: 无菌培养皿、无菌离心管、无菌移液管及吸头、无菌96孔细胞培养板(若采用微孔板法)、载玻片等。
- 仪器:
- 恒温培养箱
- 恒温振荡培养箱(摇床)
- 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
- 高压蒸汽灭菌锅
- 离心机
- 涡旋振荡器
- 菌落计数器
- 酶标仪(若采用结晶紫染色法)
- 超声波清洗仪(用于分散黏附菌,可选)
四、实验步骤
-
样品准备:
- 将待测样品和对照样品切割成合适大小(确保能放入培养容器)。
- 根据实验设计,对样品进行灭菌处理(常用高压蒸汽灭菌、紫外线照射或75%乙醇浸泡后无菌PBS冲洗)。
- 将灭菌后的样品置于无菌培养皿、24孔板或96孔板孔底中。
-
菌悬液制备:
- 从新鲜培养的平板上挑取单菌落接种至适量TSB中。
- 在适宜温度(通常37℃)下振荡培养(如200 rpm)至对数生长期(通常培养16-18小时)。
- 取适量培养物离心(如3000-4000 rpm, 10 min),弃上清,用无菌PBS重悬洗涤菌体1-2次。
- 用无菌PBS调整菌悬液浓度至所需值(通常为10⁵ - 10⁷ CFU/mL,具体浓度根据菌株和材料特性优化),常用0.5麦氏浊度标准作为参考起点。
-
细菌黏附:
- 向每个盛放样品的孔/皿中加入等量(如1 mL)制备好的菌悬液,确保液体完全覆盖样品表面。
- 设置空白对照(仅加PBS,无样品无细菌)和阴性对照(样品加无菌PBS)。
- 将培养容器置于恒温培养箱或恒温振荡培养箱中,在适宜温度(通常37℃)下孵育特定时间(通常1-2小时,模拟初始黏附阶段)。若在孔板中进行,需注意防止液体蒸发(可加盖或置于湿润环境中)。
-
洗涤去除未黏附菌:
- 孵育结束后,小心吸弃或倒出孔/皿中的菌悬液。
- 用无菌PBS轻柔冲洗样品表面3-4次(每次加入适量PBS,轻轻晃动或使用移液器沿壁缓慢加入/吸出,避免水流直接冲击样品表面导致黏附菌脱落),彻底去除未黏附的浮游细菌。此步骤需严格控制操作力度和时间的一致性。
-
黏附菌的收集与定量:
- 方法一:CFU 计数法(最常用,直接反映活菌数)
- 向每个样品孔/皿中加入一定体积(如1 mL)的无菌PBS或生理盐水。
- 将样品(或连同液体)转移至含有适量无菌玻璃珠或磁珠的无菌管中(或直接在孔板中用刮刀刮下)。
- 涡旋振荡(或超声处理)一定时间(如1-3分钟),充分振荡/超声使黏附在材料表面的细菌分散到液体中,形成均匀的菌悬液。
- 将菌悬液进行系列10倍梯度稀释(通常稀释10⁻¹至10⁻³倍)。
- 取各稀释度菌悬液100 µL,分别均匀涂布于TSA平板上。
- 将平板倒置,在适宜温度下培养24-48小时。
- 计数平板上的菌落数(CFU),计算每个样品上黏附的总活菌数(CFU/样品)。
- 方法二:结晶紫染色法(间接反映总黏附菌量,包括死菌)
- 适用于96孔板等微孔体系。
- 洗涤后,向每孔加入100 µL 0.1% (w/v) 结晶紫溶液,室温染色15-30分钟。
- 吸弃染色液,用无菌水或PBS轻柔冲洗数次,直至冲洗液无色,去除多余染料。
- 待孔板干燥后,向每孔加入200 µL 95%乙醇(或33%醋酸溶液)溶解与细菌结合的结晶紫。
- 将孔板置于酶标仪中,在波长570 nm(或600 nm)处测定吸光度(OD)值。OD值间接反映黏附的细菌总量。
- 方法一:CFU 计数法(最常用,直接反映活菌数)
-
数据处理与计算:
- 计算对照组和处理组样品黏附菌量的平均值(分别记为
CFU_control
或OD_control
和CFU_treated
或OD_treated
)。 - 使用核心公式计算细菌黏附抑制率:
抑制率 (%) = [1 - (CFU_treated / CFU_control)] × 100%
(CFU法)抑制率 (%) = [1 - (OD_treated / OD_control)] × 100%
(结晶紫法) - 结果应以“平均值 ± 标准差”表示,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如t检验或ANOVA),以判断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是否显著(通常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 可视化:绘制柱状图展示各组黏附菌量及计算得到的抑制率。
- 计算对照组和处理组样品黏附菌量的平均值(分别记为
五、结果解释与应用
- 抑制率 > 0%: 表明处理具有抑制黏附的效果。抑制率越高,抑制效果越强。
- 抑制率 ≈ 0%: 表明处理对细菌黏附无明显影响。
- 抑制率 < 0%: 表明处理反而促进了细菌黏附(罕见,可能提示材料表面性质改变利于黏附)。
- 应用:
- 评价新型抗菌涂层、抗黏附材料的有效性。
- 筛选具有抗黏附活性的化合物或天然产物。
- 研究不同材料表面理化性质(如亲疏水性、电荷、粗糙度)对细菌黏附的影响。
- 评估医疗器械表面的生物相容性和抗感染潜力。
六、注意事项
- 标准化: 实验条件(菌液浓度、孵育时间、温度、洗涤力度、振荡/超声参数)必须严格保持一致,以保证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 无菌操作: 整个过程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确保无菌,避免污染。
- 样品表征: 准确了解样品的表面性质(成分、粗糙度、接触角等)对结果解读至关重要。
- 表面预处理: 材料在测试前应充分清洁,去除可能影响黏附的污染物。
- 菌株选择: 选择与研究目标相关的代表性菌株。
- 孵育环境: 静态或动态(振荡)孵育会影响黏附效果,需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
- 温度控制: 孵育和操作过程中的温度需保持恒定。
- 结果解读: CFU法反映活菌黏附,结晶紫法反映总菌黏附(包括死菌)。两者结果可能不完全一致,需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方法并合理解读。通常CFU法更受青睐。
- 平行实验: 每组实验需设置足够数量的平行样本(通常n≥3),以降低误差。
结论
细菌黏附抑制率测定是评估材料、涂层或化合物抑制细菌初始定植能力的核心定量方法。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准确的定量分析(CFU计数为主),该方法为研发抗感染材料、优化医疗器械表面性能及研究细菌-材料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理解并控制实验中的关键变量是获得准确、可重复结果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