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抑菌圈测定

发布时间:2025-07-03 11:12:16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纳米材料抑菌圈测定实验方法

摘要: 抑菌圈法是评价纳米材料体外抗菌活性的经典、直观方法。本方法基于纳米材料在琼脂培养基中的扩散作用,通过测量其对敏感菌株生长形成的抑制区域大小,定性或半定量评估其抗菌效力。本文详细描述了纳米材料抑菌圈测定的标准操作流程、关键步骤要点及结果解读方法。

一、引言
抑菌圈法(又称琼脂扩散法)是评估抗菌剂(包括纳米材料)效力的常用体外试验。其原理是将待测纳米材料置于接种了特定细菌的琼脂平板上,材料中的抗菌成分在琼脂中扩散,形成浓度梯度。在适宜培养条件下,扩散区域中达到或超过最小抑菌浓度(MIC)的部分将抑制细菌生长,形成肉眼可见的无菌生长环,即“抑菌圈”。抑菌圈的直径大小通常与纳米材料的抗菌活性呈正相关。

二、材料与试剂

  1. 纳米材料: 待测纳米材料样品(如纳米颗粒、纳米片、纳米纤维等),需明确其基本理化特性(如粒径、形貌、浓度/分散液浓度)。
  2. 试验菌株: 目标微生物(如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 25923;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 ATCC 25922)。建议使用标准菌株,并在试验前活化、纯化。
  3. 培养基:
    • 营养琼脂培养基: 用于制备底层琼脂平板。
    • 营养肉汤培养基: 用于制备菌悬液。
    • Mueller-Hinton 琼脂培养基: 抗菌试验推荐的标准培养基(需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用于制备上层接种琼脂。
  4. 溶剂/分散介质: 用于溶解或分散纳米材料(如无菌去离子水、磷酸盐缓冲液 PBS 等)。需确保溶剂本身无抑菌性,且不影响纳米材料的稳定性。
  5. 阳性对照: 已知抗菌活性的标准物质(如特定浓度的抗生素溶液,如庆大霉素)。
  6. 阴性对照: 仅含纳米材料溶剂/分散介质的样品(如无菌水或 PBS)。
  7. 无菌器材: 无菌培养皿(直径 90mm)、无菌棉签或涂布棒、无菌移液管及枪头、无菌镊子、无菌离心管、无菌生理盐水(0.85% NaCl)。
  8. 仪器: 恒温培养箱(通常 37°C)、恒温水浴锅(45-50°C)、涡旋振荡器、分析天平、麦氏比浊仪或分光光度计、游标卡尺或抑菌圈测量仪、生物安全柜。
 

三、实验步骤

  1. 纳米材料样品制备:

    • 根据实验设计,将纳米材料粉末精确称量,用无菌溶剂/分散介质溶解或分散,制备成一系列所需浓度(如 1 mg/mL, 5 mg/mL, 10 mg/mL)的分散液。
    • 可通过超声处理(冰浴,避免过热)或涡旋振荡等方式促进纳米材料的均匀分散和稳定。记录分散条件。
    • 制备好的分散液应尽快使用。
  2. 菌悬液制备:

    • 从新鲜培养(如营养琼脂斜面上 37°C 培养 18-24 小时)的菌落中,挑取 3-5 个形态一致的典型菌落,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基中。
    • 37°C 振荡培养至对数生长期(通常 4-6 小时,或通过监测 OD600 值确定,如 OD600 ≈ 0.5)。
    • 取适量培养液,用无菌生理盐水或肉汤培养基进行梯度稀释,调整菌悬液浓度至约 1 × 10^8 CFU/mL(相当于 0.5 麦氏浊度标准)。此步骤需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3. 双层琼脂平板的制备:

    • 底层琼脂: 将熔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约 50°C)倒入无菌培养皿中(约 15-20 mL/皿),室温下水平静置凝固。
    • 上层接种琼脂:
      • 将熔化的 Mueller-Hinton 琼脂培养基(约 50°C)冷却至 45-50°C(避免烫死细菌)。
      • 取适量调整好浓度的菌悬液(如 0.1 mL),迅速加入约 15-20 mL 熔化的 Mueller-Hinton 琼脂中,轻轻旋摇混匀(避免产生气泡)。
      • 立即将此混匀的接种琼脂倾注到已凝固的底层琼脂平板上,水平旋转培养皿使琼脂均匀覆盖表面,室温静置至完全凝固。此过程需迅速、无菌操作。
  4. 加样:

    • 在凝固的接种琼脂表面,用无菌镊子或专用打孔器放置无菌的圆形滤纸片(直径通常为 6mm)。也可使用牛津杯(不锈钢小管)。
    • 用无菌移液器吸取一定体积(如 10 μL 或 20 μL)的不同浓度的纳米材料分散液,小心滴加到滤纸片中央,使其完全浸润。对于牛津杯,直接向杯内加入定量的样品液(如 100 μL)。
    • 设置对照: 在平板上同时设置阳性对照(如 10 μL 已知浓度的庆大霉素溶液)和阴性对照(如 10 μL 无菌溶剂/分散介质)。每个样品和对照建议设置至少 3 个平行。
    • 加样完成后,将平板在室温下静置 30 分钟至 1 小时,使样品充分扩散入琼脂。
  5. 培养:

    • 将平板正置(避免冷凝水滴落影响扩散)放入 37°C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16-24 小时(或根据菌种特性调整培养时间)。
  6. 抑菌圈测量:

    • 培养结束后,取出平板。
    • 使用精确的游标卡尺(精度 0.1mm)或抑菌圈测量仪,测量每个抑菌圈(包括滤纸片/牛津杯本身)的直径(通常测量两个垂直方向的直径,取平均值)。
    • 记录每个平行样品的抑菌圈直径(mm)。
    • 注意观察抑菌圈边缘是否清晰锐利,是否有部分抑制区域(模糊圈)或卫星菌落,并记录。
 

四、结果计算与表达

  1. 计算平均值: 计算同一浓度纳米材料不同平行平板抑菌圈直径的平均值(单位:mm)及其标准差(SD)或标准误(SEM)。
  2. 表示方法:
    • 直接报告不同浓度纳米材料的平均抑菌圈直径 ± SD/SEM。
    • 通常,抑菌圈直径越大,表示该浓度纳米材料对该菌株的抗菌活性越强。
    • 有效性判断(参考): 阴性对照应无抑菌圈(或抑菌圈直径等于滤纸片直径)。阳性对照的抑菌圈直径应符合预期范围或标准规定(表明试验系统有效)。抑菌圈直径显著大于阴性对照(通常要求差值 > 2mm 或根据具体标准),可认为该纳米材料在此浓度下对该菌株具有抗菌活性。
    • 半定量分析: 可通过绘制抑菌圈直径(mm)与纳米材料浓度(如 mg/mL)的关系曲线,初步评估其浓度依赖性。
 

五、关键影响因素与注意事项

  1. 纳米材料分散性: 分散不均会导致抑菌圈不规则或结果不可靠。必须优化分散方法并确保分散液在实验期间稳定性。
  2. 菌悬液浓度: 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抑菌圈大小和清晰度。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方法(麦氏比浊法)调整浓度。
  3. 琼脂厚度与均一性: 底层和上层琼脂厚度应均匀一致(通常各约 4mm),否则影响扩散效果。
  4. 加样量: 加样体积需精确一致。滤纸片吸液饱和即可,避免溢出。
  5. 培养条件: 温度、湿度、时间必须严格控制。
  6. 扩散能力: 抑菌圈大小受纳米材料在琼脂中扩散速率的影响,不能直接等同于 MIC。扩散慢的材料可能低估其活性。
  7. 细菌生长状态: 必须使用处于对数生长期的活性良好的菌株。
  8. 无菌操作: 整个实验过程必须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
  9. 生物安全: 操作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时,必须在相应等级的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并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废弃物需灭菌处理。
  10. 标准化: 尽量遵循国际或国家认可的标准方法(如 CLSI、ISO 相关标准),以保证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六、讨论
抑菌圈法操作简便、成本低、结果直观,是快速筛选具有抗菌活性纳米材料的有效手段。然而,该方法也存在局限性:

  • 定性/半定量: 主要提供抗菌活性的相对强弱信息,不能精确测定 MIC/MBC。
  • 扩散依赖性: 结果受纳米材料在琼脂中扩散性能的显著影响。疏水性或易聚集的纳米材料可能无法有效扩散,导致假阴性或低估活性。
  • 仅反映抑制生长: 无法区分抑菌和杀菌作用。
  • 琼脂介质限制: 某些纳米材料可能与琼脂成分发生非特异性吸附或反应。
    因此,抑菌圈法常作为初筛手段,需结合其他定量方法(如肉汤稀释法测定 MIC/MBC,时间-杀菌曲线等)和更深入的机制研究来全面评价纳米材料的抗菌性能。
 

七、结论
抑菌圈测定法是评估纳米材料体外抗菌活性的基础方法之一。通过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如纳米材料分散、菌液浓度、培养基、培养条件)并设置合理的对照,可以获得相对可靠的定性或半定量结果,用于纳米材料抗菌活性的初步筛选和比较。理解该方法的原理、操作细节及局限性,对于正确解读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此处应列出所参考的标准方法指南及关键研究论文,如 CLSI M02 或 ISO 20776 相关标准等,具体文献需根据实际引用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