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菌筛查

发布时间:2025-07-03 10:55:10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致病菌筛查:守护健康的重要防线

致病菌筛查是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通过科学方法识别人体、环境或物品中是否存在特定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或其标志物,旨在实现疾病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有效防控和保障公共安全。

一、 致病菌筛查的核心目标

  1.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对于个体患者,快速识别致病菌种类是精准选择有效抗菌药物、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关键,能显著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
  2. 疫情监测与预警: 在群体层面,对特定病原体(如流感病毒、耐药菌株、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持续监测,是发现疫情苗头、评估流行趋势、发出预警信号的核心手段。
  3. 感染源追溯与控制: 在发生医院感染、食源性疾病暴发或水源污染等事件时,精准识别病原体并进行分子分型(如PFGE、全基因组测序),可追溯感染来源和传播链,为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 高风险人群保护: 对易感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者、新生儿、孕妇、慢性病患者)以及特定职业人群(如医护人员、食品从业人员)进行筛查,有助于预防感染发生或扩散。
  5.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通过筛查明确病原体及其耐药性,指导医生精准用药,减少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遏制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6. 保障生物安全: 在出入境检验检疫、生物实验室安全等领域,筛查是防止危险病原体传入传出或意外泄漏的必要措施。
 

二、 主要筛查技术与方法

致病菌筛查技术不断发展,形成了多层次的检测体系:

  1. 传统微生物学方法:

    • 显微镜检查: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如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快速提供形态学线索(如细菌形态、染色性)。
    • 培养分离与鉴定: 将标本接种于特定培养基,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根据菌落形态、生化反应(如糖发酵试验、酶活性)等进行初步或标准鉴定。这是诊断的“金标准”之一,可同时进行药敏试验。
  2. 免疫学检测方法:

    • 抗原检测: 利用已知特异性抗体检测样本中病原体的抗原成分(如细菌表面抗原、毒素)。方法包括: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纸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法(IFA)、乳胶凝集试验等。特点是操作相对简便、快速,适用于现场或初筛。
    • 抗体检测: 检测患者血清中针对特定病原体的抗体(IgM, IgG),用于判断近期或既往感染。常用方法有ELISA、IFA、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需注意“窗口期”问题。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核心发展方向):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衍生技术:
      • 常规PCR: 扩增病原体特异性基因片段,通过凝胶电泳或荧光染料判断结果。
      •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在扩增过程中实时监测荧光信号,实现定量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速度快。
      • 多重PCR: 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时扩增多种病原体的靶基因,提高检测效率。
      • 逆转录PCR(RT-PCR): 用于检测RNA病毒。
    • 核酸等温扩增技术: 如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NASBA)等。无需复杂的热循环仪,在恒定温度下快速扩增,设备要求低,适合基层或现场快速筛查。
    • 基因芯片/微阵列: 将大量不同病原体的特异性探针固定于芯片上,与样本核酸杂交,可同时筛查数十甚至数百种病原体。
    • 宏基因组测序(mNGS): 对样本中所有微生物的核酸进行无偏倚测序和分析,无需预先假设目标病原体,特别适用于疑难、罕见感染或新发病原体的发现。但成本较高,数据分析复杂。
    • 靶向测序(tNGS): 针对特定的一组病原体或耐药基因进行富集后测序,成本低于mNGS,通量高于传统方法。
    • CRISPR-Cas检测: 利用CRISPR系统的特异性识别能力,结合等温扩增或报告分子(如荧光、侧向流层析),开发出高灵敏、高特异、快速的诊断工具。
  4. 质谱技术:

    •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 对培养分离的纯菌落进行快速鉴定,数分钟内可得到结果,准确度高,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
  5. 生物传感器: 利用生物识别元件(如抗体、适配体、酶)与换能器结合,将生物反应信号转化为可检测的物理或化学信号(如电化学、光学、压电信号),实现快速、灵敏、便携的检测。

 

三、 筛查的临床与公共卫生应用场景

  1. 临床诊断:
    • 发热待查、感染性腹泻、呼吸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血流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尿路感染等患者的病原体检测。
    • 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的快速诊断。
    • 术前筛查(如MRSA定植筛查)。
    • 特定病原体携带者筛查(如结核病、伤寒带菌者)。
  2. 医院感染控制:
    • 环境监测(如手术室、ICU、新生儿室)。
    •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 多重耐药菌(如MRSA、VRE、CRE、CRAB、CRPA)的主动筛查与监测。
    • 暴发流行时的溯源调查。
  3. 食品安全:
    • 食品生产、加工、储运环节的致病菌监控(如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O157:H7等)。
    •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病因学调查。
  4. 环境卫生:
    • 饮用水源、娱乐用水(如游泳池)的微生物指标监测。
    • 环境样本(土壤、空气)的特定病原体检测。
  5. 传染病监测与防控:
    • 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实验室确诊(如霍乱、鼠疫、炭疽、流感、新冠等)。
    • 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早期识别与鉴定。
    • 出入境检验检疫。
    • 耐药性监测网络。
  6. 其他:
    • 血液及血制品安全筛查。
    • 器官移植供受体筛查。
    • 生物恐怖因子的监测。
 

四、 筛查的质量控制与挑战

  1. 标本采集与运输: 规范的采集部位、方法、时间、容器及快速、适当的运输条件是保证结果准确的前提。不当操作可能导致假阴性或污染。
  2. 方法学选择与验证: 根据筛查目的、预期病原体、样本类型、检测时效要求、实验室条件及成本效益,科学选择合适的方法。任何新方法引入或主要变更都需进行严格的性能验证(精密度、准确度、灵敏度、特异性、线性范围、抗干扰能力等)。
  3. 人员培训与操作规范: 严格遵循标准操作规程(SOP),操作人员需具备相应资质并持续培训,确保操作一致性。
  4. 实验室环境与设备: 符合生物安全要求,设备定期校准维护。
  5. 结果解释与报告: 需结合临床背景、流行病学资料、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如假阳性、假阴性)进行综合判断,提供清晰、准确的报告。分子检测阳性可能代表现症感染、既往感染、定植或死亡菌释放核酸,需谨慎解读。
  6. 成本与可及性: 高级技术(如mNGS)成本较高,在资源有限地区的可及性仍是挑战。需平衡快速、准确与经济性。
  7. 数据管理与共享: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确保数据完整、可追溯,并促进区域或国家层面的数据共享以支持监测网络。
 

五、 未来发展趋势

  1. 快速化与床旁化(POCT): 开发更快速、简便、准确、无需复杂仪器的筛查技术,使其能够下沉到社区、诊所甚至患者家中。
  2. 多重化与集成化: 实现单一样本、单次检测同时筛查多种病原体及其耐药基因(“一管多检”)。
  3. 智能化与自动化: 利用人工智能(AI)辅助图像识别(如菌落形态、染色镜检)、结果判读、数据分析(如mNGS数据解读)和报告生成,并提高实验室自动化水平。
  4. 精准化与个体化: 结合宿主免疫反应标志物、微生物组信息等,提供更精准的感染诊断和用药指导。
  5. 耐药性快速检测: 发展直接检测临床样本中耐药基因或表型的新方法,缩短耐药性判断时间。
  6. 监测网络全球化与信息化: 加强全球传染病监测网络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实时共享,提升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能力。
 

结语

致病菌筛查是连接基础微生物学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关键桥梁。随着技术的飞速革新和应用的不断深入,致病菌筛查正朝着更快速、更精准、更智能、更普及的方向发展。持续优化筛查策略,提升检测能力,加强质量控制,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对于有效应对感染性疾病威胁、保障个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面对不断变异的病原体和新的健康挑战,科学、高效的致病菌筛查体系始终是守护人类健康的坚实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