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直接计数

发布时间:2025-07-03 10:38:30 阅读量:2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一种经典且直观的微生物或细胞定量技术,其核心在于借助显微镜,对特定体积样品中肉眼可见的个体(如细菌、酵母、孢子、血细胞、藻类等)进行直接观察和计数,从而推算出原始样品中的总体数量浓度(通常以细胞或颗粒数/mL或g表示)。

核心原理:计数板与定体积

该方法的核心依赖于一种精密工具——血球计数板(或类似设计的计数板)。

  1. 精密刻度网格: 计数板中央区域刻有精确的网格系统(如改良Neubauer计数板包含25个大方格,每个大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
  2. 固定深度: 计数板表面与精密研磨的盖玻片接触后,形成一个固定深度的小室(标准血球计数板深度通常为0.1毫米)。
  3. 已知面积与体积: 由于网格每个小方格或大方格的边长精确已知,结合固定的深度(高度),即可计算出每个小方格下方所覆盖液滴的体积(例如,0.05mm x 0.05mm x 0.1mm = 0.00025 mm³ 或 0.00025 µL)。
 

操作流程要点

  1. 样品制备(关键步骤):

    • 均匀分散: 确保样品中的细胞/颗粒充分、均匀悬浮,无结块或沉淀。必要时进行温和混匀(如涡旋振荡)或稀释。
    • 适当稀释(常需): 对于浓度过高的样品(如浓菌液、发酵液),必须进行精确的梯度稀释(如10倍系列稀释),使最终计数时每个视野内的细胞数量适宜(通常大方格内约5-50个细胞较理想,易于准确计数且避免重叠)。记录所有稀释倍数。
    • 染色(可选): 对某些样品(如死活鉴别困难的细菌),可加入适量适当的染色剂(如台盼蓝、美蓝)进行染色,有助于区分活死细胞或提高对比度。
  2. 加样与装片:

    • 彻底清洁计数板主体和专用盖玻片(通常使用酒精擦拭)。
    • 将盖玻片紧密盖在计数板中央计数区域的隆起平台上(盖玻片放置必须紧密、平整,否则会影响深度精度)。
    • 用移液器吸取少量制备好的均匀样品悬液。
    • 将吸头尖端靠近盖玻片边缘,利用虹吸/毛细作用,让样品自动、平稳地充满计数板与盖玻片之间的空隙。切忌产生气泡或溢出至两侧沟槽。液滴体积恰好充满小室即可(约10-15 µL)。
  3. 显微镜观察与计数:

    • 静置片刻(1-2分钟),让细胞沉降到计数板底部,避免漂移影响计数。
    • 将计数板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
    • 使用合适放大倍数:
      • 低倍物镜(如10X)定位计数区域(如中央大方格)。
      • 切换至高倍物镜(如40X)进行精确计数(油镜通常不必要)。
    • 调节光强度和聚焦: 获取清晰、对比度合适的细胞图像。
    • 选择计数区域: 依据计数板规格和所需精度,确定需计数的大方格和小方格数量(例如,改良Neubauer计数板常计数四个角大方格和中央大方格共五个大方格,或计数特定数量的小方格)。
    • 系统计数:
      • 按照一致的方法(如“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原则)逐格计数选定区域内的所有目标细胞/颗粒。
      • 对压在格线上的细胞,通常只计数相邻两条边(如上边和左边)上的细胞,忽略另两条边(下边和右边)上的细胞,以避免重复计数。
      • 记录每个选定区域的计数结果。
  4. 数据计算:

    • 计算平均计数(N): 将选定区域(如5个大方格)的细胞总数相加,然后除以计数的区域数量(如5),得到平均每个计数区域的细胞数(N)。
    • 计算单位体积(µL)内的细胞数:
      • 每个大方格(1mm x 1mm)覆盖体积 = 边长(1mm) x 边长(1mm) x 深度(0.1mm) = 0.1 mm³ = 0.0001 mL = 0.1 µL
      • 细胞浓度(细胞数/mL) = (N / 计数的区域体积) x 稀释倍数 x 10000
      • (公式解释:N是平均每个大方格计数值;计数的区域体积:若计数5个大方格,则总体积为 5 x 0.1 µL = 0.5 µL;除以0.5 µL得到每微升细胞数;乘以1000得到每毫升细胞数;再乘以稀释倍数;1000/0.1 = 10000是结合了深度换算和mL与µL换算的简化常数)
    • 示例: 某稀释10⁻⁴倍后的菌液在5个大方格内共计数到298个菌体。
      • 平均每大方格菌数 (N) = 298 / 5 = 59.6
      • 菌液浓度(细胞/mL) = (59.6 / 0.1 µL) x 10⁴ x 1000 => 简化更常用: 菌液浓度 = (59.6 x 10⁴ x 10⁴) / 5 = (59.6 x 10⁸) / 5 = 1.192 x 10⁹ 个/mL
      • (标准公式:浓度 = (N x 稀释倍数 x 10⁴) / 计数的区域数)
 

关键质量控制点

  • 样品代表性: 取样、混匀、稀释步骤必须保证样品均匀一致。
  • 加样技术: 充满小室时避免气泡、溢出,确保液层厚度准确。
  • 盖玻片平整: 盖玻片必须清洁、无油污,且紧密贴合计数板平台,否则深度不准。
  • 视野选择与计数规则: 严格遵循既定的计数区域选择和细胞边界计数规则,保持一致性。
  • 计数者误差: 不同操作者、疲劳度会影响计数准确性。重复计数求平均可减少误差。
  • 细胞分布: 理想的计数板内细胞分布应均匀。若发现明显不均或有碎片干扰,应重新制备样品装片。
  • 细胞浓度范围: 目标区域细胞过多(重叠)或过少(统计误差大)都会影响结果可靠性。务必调整稀释度。
  • 设备校准: 显微镜光路清晰,计数板刻度清晰可辨。
 

方法的优势与局限

  • 优点:

    • 设备简单、快速经济: 仅需普通光学显微镜和计数板。
    • 直观直接: 可直接观察细胞形态、大小、死活(结合染色)。
    • 区分活/死细胞(可做到): 结合特定染色(如台盼蓝拒染法),可区分并分别计数活细胞和死细胞。
    • 适用于多种颗粒: 可用于细菌、酵母、霉菌孢子、血细胞、花粉、藻类、培养液中的细胞团块等肉眼可见的颗粒。
    • 无需复杂培养: 结果立即可得,不依赖细胞生长。
    • 统计代表性(理论): 通过对多个视野的计数,理论上能获得样本的代表性数据。
  • 局限:

    • 无法区分死/活(无染色时): 未染色时无法区分活细胞、死细胞或微小碎片(除非形态迥异)。
    • 灵敏度较低: 最低检测浓度通常在10⁴ - 10⁵ 个/mL以上,过低浓度难以准确计数。
    • 样品要求高: 样品必须清澈透明(浑浊或有大量杂质会干扰观察)、细胞/颗粒需均匀分散(团聚、成链、成簇会导致计数严重偏低)。
    • 主观性误差: 计数过程依赖人眼识别和判断,存在主观误差和疲劳误差。
    • 小细胞/低对比度细胞计数困难: 体积小或与背景对比度低的细胞难以看清和准确计数(细菌计数误差通常较大)。
    • 仅计数可沉降颗粒: 悬浮或不沉降的微小颗粒可能不被计数。
    • 取样体积小: 实际计数的体积非常小(微升级),要求样品高度均一。
    • 不适用于运动性强的细胞: 游动的细胞无法在视野中稳定停留进行计数。
 

典型应用场景

  • 血细胞计数: 临床应用(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
  • 酵母细胞计数: 酿酒、面包酵母发酵监控。
  • 藻类或浮游生物定量: 环境监测、水产养殖。
  • 霉菌孢子计数: 空气洁净度监测、食品微生物检测(部分项目)。
  • 细菌总数估算(特定样品): 适用于形态较大、分散良好的杆菌或球菌(如乳制品中的乳酸菌初步计数,需注意精度),或用于快速评估发酵液中细胞密度。
  • 细胞培养监测: 快速估算贴壁细胞消化后的悬液浓度或悬浮培养细胞密度。
  • 特殊颗粒计数: 如花粉、特定工业颗粒物。
 

总结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凭借其简单、快速、直观和经济的特点,在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医学检验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仍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它特别适用于快速估算浓度适中、形态易于分辨且分散良好的细胞或颗粒悬液。然而,其固有的局限性(如无法区分死活、主观误差、对样品要求高)使其结果的精确度和适用性受到一定限制。在需要高精度、自动化或区分细胞活性的场合,常需结合其他方法(如平板菌落计数法、流式细胞术、荧光显微镜计数法、自动化细胞计数仪等)使用。熟练掌握操作技巧、严格遵循计数规则和重视质量控制是获取可靠结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