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鉴定计数

发布时间:2025-07-03 10:07:14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菌种鉴定计数:微生物世界的核心分析技术

菌种鉴定计数是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中的基石性技术,旨在准确识别样本中存在的微生物种类并量化其数量。该技术在科研探索、食品安全监测、临床诊断、环境监控及工业生产(如发酵过程控制)等众多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 核心技术流程

  1. 样本采集与预处理:

    • 代表性采集: 依据检测目标(如空气、水、土壤、食品、临床标本)采用规范方法(如无菌操作)采集代表性样本。
    • 预处理: 包括均质化(如匀浆处理)、稀释(将样品梯度稀释至合适浓度)、过滤(液体样本富集微生物)、去除抑制剂(如临床样本中的抗生素、食品中的防腐剂)等步骤,确保微生物有效释放并消除干扰。
  2. 微生物的培养分离(基于培养的方法):

    • 培养基选择: 根据目标微生物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营养琼脂、选择性培养基、鉴别培养基),提供生长所需养分并抑制非目标菌生长,或通过特定生化反应显现鉴别特征(如显色培养基)。
    • 接种与培养: 将预处理后的样本(或稀释液)以特定技术(如倾注平板法、涂布平板法、划线分离法)接种到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温度、气体环境(需氧/厌氧)和时间下进行培养。
    • 菌落形成与观察: 目标微生物生长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记录菌落形态(大小、形状、颜色、边缘、表面光泽、隆起度等)是初步鉴定的重要依据。
  3. 菌种鉴定:

    • 形态学鉴定: 观察微生物个体形态(如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形态、排列;真菌的孢子结构);菌落特征。
    • 生理生化鉴定:
      • 检测微生物对碳源、氮源的利用能力(如糖发酵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 检测代谢产物(如V-P试验、甲基红试验、吲哚试验)。
      • 检测特定酶的活性(如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凝固酶、DNA酶试验)。
      • 观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表现(如温度、pH、盐浓度耐受性)。
    • 分子生物学鉴定(现代主流技术):
      • DNA测序: 对特定基因区域(如细菌的16S rRNA基因、真菌的ITS区、26S rRNA基因D1/D2区)进行测序,通过比对庞大的数据库(如GenBank, SILVA)确定菌种。这是目前最准确、最通用的鉴定方法。
      • PCR及衍生技术: 使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如多重PCR),检测特定靶标的存在;或结合限制性酶切(RFLP)、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等技术进行鉴定和定量。
      • MALDI-TOF MS(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快速分析微生物蛋白质图谱,与数据库比对实现快速鉴定(尤其适用于临床病原菌)。
      • 基因芯片/高通量测序: 适用于复杂样本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解析(宏基因组学)。
  4. 微生物计数:

    • 平板计数法(活菌计数):
      • 原理: 基于“一个活的微生物能在适宜条件下形成一个可见菌落”的假设。
      • 方法: 选择合适稀释度、具有可计数菌落数(通常30-300个)的平板进行计数。
      • 计算: 菌落形成单位 (CFU) / 单位样本 = (平均菌落数 × 稀释倍数) / 接种体积(或质量)。报告结果需注明单位(如 CFU/mL, CFU/g)。
    •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总菌计数):
      • 原理: 利用血球计数板或特殊计数载玻片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样品中的微生物细胞。
      • 优缺点: 快速简便,可计数死菌和活菌,但无法区分种类,误差相对较大,且要求微生物浓度较高。
    • 膜过滤法: 适用于液体样品中含菌量较低的情况。将样品通过无菌滤膜过滤富集微生物,然后将滤膜贴于培养基上培养计数(活菌计数)或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计数(总菌计数)。
    • 比浊法: 利用微生物细胞悬浮液对光的散射或吸收程度(浊度)与细胞密度成正比的关系,通过分光光度计测量吸光度(OD值)来估算细胞浓度。需预先建立标准曲线。常用于监测液体培养中的微生物生长曲线。
    • 流式细胞术: 结合荧光染料(如区分死/活细胞的染料SYTO 9/PI,或特异性荧光抗体),快速、高通量地对微生物进行计数、鉴定(基于荧光信号)和活力分析。
 

二、 质量控制与结果解读

  • 无菌操作: 贯穿整个流程,防止环境微生物污染。
  • 培养基质量控制: 使用无菌、符合标准的培养基,必要时进行无菌试验和生长性能测试。
  • 平行试验与稀释度选择: 设置重复试验以减少误差,选择合理的稀释梯度确保有可计数平板至关重要。
  • 标准菌株对照: 在鉴定过程中使用已知标准菌株作为阳性对照。
  • 阴性对照: 确保试剂和无菌操作环节无污染。
  • 结果解读: 需结合实验方法、微生物特性、样本来源、检测目的等进行综合判断。例如:
    • 平板计数法给出的是可培养的“活菌”数量估计值。
    • 分子方法(如qPCR)给出的是特定靶标基因(如16S rRNA基因)的拷贝数,需注意其与实际活细胞数量的转化关系。
    • 不同方法的结果可能因原理差异而有所不同。
    • 报告结果应清晰标明检测方法(如“CFU计数法”、“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法”)、计数单位及可能的局限性。
 

三、 关键应用领域

  • 公共卫生与临床诊断: 快速准确鉴定致病菌(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真菌病原体),指导临床用药和感染控制;检测医院环境、医疗器械的无菌效果。
  • 食品安全: 检测食品及原料中的指示菌(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如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弯曲杆菌)、腐败菌、益生菌含量,评估卫生状况、安全性和货架期。
  • 药品与化妆品微生物控制: 监控非无菌产品中的微生物限度(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控制菌检查)及无菌产品的无菌性。
  • 环境监测: 评估水体(饮用水、废水)、土壤、空气的微生物污染状况(如粪便指示菌、病原体、生物气溶胶),监控生物处理系统效能(如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
  • 科学研究: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菌种资源挖掘、微生物生态学、基因功能研究、宿主-微生物互作等。
  • 工业生产: 发酵过程监控(如乳酸菌、酵母菌活菌数)、工业酶制剂生产菌株的鉴定与质量控制、生物污染控制等。
 

四、 技术发展趋势

  • 自动化与高通量: 自动化移液工作站、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普及极大提高了效率。
  • 快速检测技术: MALDI-TOF MS、基于分子/免疫学的快速检测试剂盒等在缩短报告时间方面优势显著。
  • 非培养技术的崛起: 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单细胞测序等无需培养即可全面解析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功能,极大地拓展了对不可培养微生物的认识。
  • 即时检测(POCT): 开发小型化、便携式设备用于现场快速筛查。
 

结论:

菌种鉴定计数是现代微生物学的核心支柱。它融合了传统的培养技术与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化学分析手段,为我们精确描绘微生物世界的组成图谱与数量动态提供了强大工具。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该领域正朝着更快速、更精准、更自动化、更全面的方向不断迈进,持续为人类健康、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工业生产提供坚实的科学保障。选择恰当的鉴定计数方法并严格实施质量控制,是确保结果可靠和结论有效的关键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