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液耐受性活菌检测:评估益生菌功能的关键屏障
在益生菌、活菌制剂及功能性食品研发中,能否经受住人体消化道严苛环境的考验是活菌发挥健康功效的前提。胃肠液耐受性活菌检测正是模拟这一生理过程的核心体外评估方法,为筛选优良菌株和优化产品工艺提供关键科学依据。
一、 检测的必要性与目标
- 胃肠道环境的挑战: 胃部强酸(pH 1.0-3.0)、胃蛋白酶和胆盐(十二指肠/小肠)构成的消化液对微生物具有高度杀伤性。
- 屏障功能: 该检测旨在评估活菌在模拟胃肠液环境中维持存活并保持代谢活性的能力,这是益生菌定植肠道并发挥作用必须跨越的“第一道屏障”。
- 核心目标:
- 筛选高耐受性菌株:鉴别出能有效抵抗胃肠消化的候选益生菌。
- 优化产品配方与工艺:评估微胶囊包埋、冻干保护剂等技术的保护效果。
- 预测体内存活率:为体内研究和剂量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 产品质量控制:确保活菌产品在保质期内及服用后具有足够的有效活菌数。
二、 标准检测方法与流程
检测通常分两步进行:模拟胃液耐受性测试和模拟肠液耐受性测试。遵循标准化流程(可参考如ISO、药典或公认学术文献方法)以确保结果可靠性和可比性。
-
样品制备:
- 待测样品可为纯菌悬液、含菌发酵液、益生菌粉末或成品(胶囊、片剂、饮品等)。
- 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适宜缓冲液制备成均匀的初始菌悬液。
- 测定初始活菌数(CFU/mL或CFU/g),记为 N₀。
-
模拟胃液 (SGF) 耐受性测试:
- 模拟胃液配制:
- 基础液: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
- 调节pH: 使用盐酸(HCl)或胃酸类似物调节至目标pH值(通常为 2.0, 2.5, 3.0)。pH选择需考虑目标人群(如婴儿胃酸可能较弱)。严格控制pH是核心。
- 添加胃蛋白酶: 按标准浓度(通常 3 g/L)加入胃蛋白酶(来源如猪胃)。溶液需新鲜配制并预热至37°C。
- 渗透压: 必要时用氯化钠调节渗透压接近人体胃液。
- 孵育过程:
- 将等体积的菌悬液与预热的SGF混合(典型比例1:1),充分混匀。起始时间记为 t=0。
- 混合物于37°C恒温振荡水浴(模拟胃蠕动)或在厌氧条件下(如需)孵育。
- 孵育时间: 通常为 2-3 小时,模拟食物在胃中的停留时间。特定研究可能设置多点取样(如0.5h, 1h, 2h, 3h)。
- 终止反应: 到达设定时间点,取样,立即:
- 用预冷的无菌高pH缓冲液(如0.1M NaHCO₃)快速中和胃酸(pH升至中性附近),立即终止胃蛋白酶活性。
- 或置于冰上快速冷却,并立即进行活菌计数或进入下一步模拟肠液测试。
- 模拟胃液配制:
-
模拟肠液 (SIF) 耐受性测试:
- 模拟肠液配制:
- 基础液:磷酸盐缓冲液(如0.1M, pH 6.8)。
- 添加胆盐: 按标准浓度(通常 0.3% - 3.0% w/v)加入混合胆盐(如猪胆盐、牛胆盐或特定比例混合物)。胆盐浓度和类型的选择至关重要。
- 添加胰酶: 按标准浓度(通常 1 g/L)加入胰酶(含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溶液需新鲜配制并预热至37°C。
- 孵育过程:
- 将经过SGF处理的样品(或直接用初始样品测试肠耐受性时)与等体积预热的SIF混合(典型比例1:1),充分混匀。起始时间记为 t=0。
- 混合物于37°C恒温振荡水浴孵育。
- 孵育时间: 通常为 2-4 小时,模拟食物在小肠上段的停留时间。也可设置多点取样。
- 终止反应: 到达设定时间点,取样,立即置于冰上快速冷却,终止酶活。
- 模拟肠液配制:
-
活菌计数:
- 对初始样品 (N₀)、SGF处理终点样品 (N_g) 以及 SIF处理终点样品 (N_i) 进行系列稀释。
- 采用标准平板计数法(倾注法或涂布法),使用适宜的培养基(如MRS琼脂用于乳酸菌)。
- 在适宜条件下(根据菌种需求,需氧/厌氧)培养足够时间(通常24-72小时)。
- 计数典型菌落,计算每毫升或每克样品中的活菌数(CFU/mL或CFU/g)。
三、 数据处理与结果解读
- 存活率计算:
- 胃液处理后存活率 (%) = (N_g / N₀) × 100%
- 肠液处理后存活率 (%) = (N_i / N₀) × 100% (若直接测试肠耐受性)
- 全程胃肠液处理后存活率 (%) = (N_i / N₀) × 100% (最常用指标,即初始菌经过胃+肠模拟消化后的存活比例)
- 耐受性评价:
- 存活率越高,表明菌株或产品对胃肠液的耐受性越强。
- 通常认为全程胃肠液处理后存活率 > 50% 的菌株具有潜在的益生菌应用价值,但具体要求因菌株、应用目的和法规而异。
- 需比较不同菌株、不同处理工艺下的存活率差异。
- 耐受动力学: 多点取样可绘制活菌数随时间下降曲线,分析耐受动力学特征(如是否存在快速失活期、平台期)。
四、 影响结果的关键因素与注意事项
- 模拟液参数: pH值、胃蛋白酶/胰酶活性单位、胆盐浓度及类型是影响结果的最大变量,务必严格控制并明确报告。
- 孵育条件: 温度(严格37°C)、时间、振荡速度(模拟胃肠蠕动)需保持一致。
- 样品状态: 菌株的生长阶段(稳定期更耐受)、菌体浓度、是否经过冻干/包埋处理显著影响结果。
- 中和/降温: 终止反应的操作必须快速有效,防止残留酶活继续降解菌体。
- 计数方法: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培养条件和计数方法确保准确计数活菌,排除受损菌体干扰。必要时可采用选择性培养基抑制杂菌。
- 对照设置:
- 空白对照: 菌悬液+不含酶的模拟液(同pH或缓冲液),检验缓冲环境本身的影响。
- 酶活性对照: 验证模拟液中消化酶的活性。
- 阳性/阴性对照: 使用已知耐受性好/差的菌株作为参考。
- 厌氧环境: 对严格厌氧菌,整个操作需在厌氧工作站或使用预还原培养基进行。
- 统计学分析: 实验需设置足够重复,结果进行统计学显著性分析。
五、 应用与意义
- 益生菌研究与筛选: 是体外筛选潜在益生菌株不可或缺的初步步骤。
- 活菌制剂开发: 指导菌株选育(筛选天然耐受株或基因工程改造)、优化保护性配方(包埋材料、冻干保护剂)和生产工艺(如微胶囊化)。
- 功能性食品与膳食补充剂评估: 证明产品中的活菌在服用后能有效存活到达肠道。
- 质量控制与法规依据: 为产品标签声称的活菌数(如“到达肠道活菌数”)提供实验支持,是监管的重要依据。
- 基础研究: 理解不同微生物应对消化胁迫的生理机制和耐受机理。
六、 局限性与未来发展
- 体外模型的局限性: 无法完全模拟动态、复杂的体内环境(黏液层、肠道菌群互作、免疫因素、食物基质影响等)。体外耐受性好是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
- 标准化: 尽管有指南,但具体参数(尤其胆盐)在不同实验室间仍有差异,影响结果可比性。
- 方法优化:
- 开发更贴近生理状态的动态模型(如TIM系统)。
- 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如定量PCR、流式细胞术结合活力染料)更快速、精确地评估存活与受损状态。
- 研究模拟液与食物成分共存的复杂体系。
结论:
胃肠液耐受性活菌检测是评估益生菌及相关产品功能潜力的一项关键体外屏障测试。通过严格控制模拟胃肠液的条件(pH、酶、胆盐)和规范的操作流程,该方法能有效筛选出具有高生存能力的菌株,指导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并为预测其在体内的存活提供重要依据。理解其原理、标准化操作及局限性,对于获得可靠、可重复和有生物学意义的数据至关重要。其结果需结合体内实验和临床研究,才能全面评价益生菌的实际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