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菌定量分析

发布时间:2025-07-03 09:49:31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活菌定量分析:原理、方法与挑战

在微生物学、食品工业、生物医药、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准确测定样品中具有代谢活性的微生物(即“活菌”)数量至关重要。活菌总数不仅反映了微生物的生命状态与功能潜力,更是评估产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活菌定量分析(Viable Cell Count, VCC),就是专门针对样品中能够生长、分裂和形成可见菌落的微生物个体进行计数的科学方法。

一、活菌的定义与区分

活菌的核心定义是具有完整细胞膜、代谢活性(如呼吸、酶活性)并具有繁殖潜力(能够在适宜条件下分裂增殖形成菌落)的微生物个体

有效区分活菌与死菌是定量分析的关键挑战:

  • 死菌: 细胞膜破损,核酸外泄,失去代谢能力,无法增殖。
  • 受损菌: 介于活菌与死菌之间。细胞膜可能部分损伤,代谢活性受抑制,在特定条件下可能恢复(可修复状态)或最终死亡(不可修复状态)。准确识别和计数受损菌是现代分析的重要课题。
  •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某些微生物在特定不利环境(如低温、营养缺乏)下会进入休眠状态,代谢活性极低,在常规培养条件下不生长繁殖,但仍保持细胞完整性,一旦条件改善可能复苏。传统培养法无法检测此类微生物。
 

二、核心分析原理

活菌定量分析的核心在于检测细胞膜完整性和/或代谢活性

  1. 细胞膜完整性: 活的微生物具有完整的选择性渗透膜,能阻止某些染料进入细胞或保留胞内物质。
  2. 代谢活性: 活的微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活动,如氧化还原反应、酶催化反应、产生ATP等。
 

三、主要分析方法与技术

活菌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分为基于培养的传统方法和快速检测方法两大类:

  1. 标准平板计数法(SPC) / 倾注平板法 / 涂布平板法

    • 原理: 基于活菌在适宜的固体营养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这一基本特性(CFU - Colony Forming Unit)。
    • 步骤:
      • 样品制备: 样品匀质化、稀释(通常进行系列梯度稀释以获得可计数范围30-300CFU/平板)。
      • 接种: 将稀释液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涂布法)或与熔化的培养基混合(倾注法)。
      • 培养: 在特定温度、气体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通常24-72小时,甚至更长)。
      • 计数: 肉眼或自动菌落计数器计数培养后形成的菌落数,并结合稀释倍数计算原始样品中的活菌浓度(CFU/mL或CFU/g)。
    • 优点: 国际公认的金标准方法,原理简单直观,结果可靠,能区分不同微生物(需特定培养基)。
    • 局限性:
      • 耗时: 培养时间长,无法实时获得结果。
      • 低估风险: 仅能计数在所选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能生长并形成菌落的微生物。对厌氧菌、营养要求苛刻的菌、生长缓慢的菌、处于VBNC状态的菌以及受损菌(恢复所需时间超过培养时间)计数可能偏低甚至遗漏。
      • 操作繁杂: 涉及多个稀释步骤,易引入误差和污染。
      • 主观性: 菌落识别和计数(尤其是霉菌、放线菌或混合菌群时)可能存在主观性。
  2. 最可能数法(MPN)

    • 原理: 基于统计学概率,通过观察样品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的系列稀释管是否出现生长迹象(如浑浊、产气、产酸等),查表估算原始样品中的活菌浓度。
    • 应用: 特别适用于低菌量、生长缓慢或在固体培养基上不易形成典型菌落的微生物(如某些厌氧菌、产甲烷菌),或杂质多、不易进行平板计数的样品(如污泥、土壤)。
    • 优点: 对某些特定菌种计数可能更准确。
    • 局限性: 结果不如平板计数精确(置信区间宽),统计假设会影响准确性,耗时较长。
  3. 基于膜完整性的快速检测法

    • 原理: 利用细胞膜完整性筛选活菌。
    • 荧光染料染色结合显微镜计数/流式细胞术:
      • 使用核酸染料(如碘化丙啶、7-AAD、SYTOX系列)只能穿透死细胞破损的膜,与DNA结合发出荧光;同时使用能穿透活细胞膜的核酸染料(如SYBR Green I, SYTO 9)对所有细胞进行染色。
      • 活细胞仅被绿色荧光染料(SYTO 9)染色;死细胞因膜破损,同时被红色荧光染料(PI)和绿色染料染色,红绿叠加常呈橙/红色。
      • 通过荧光显微镜人工计数或流式细胞仪快速、自动计数成千上万个细胞,区分活、死菌。
    • 优点: 快速(几十分钟至几小时),可检测VBNC状态的菌(膜完整),提供形态学信息(显微镜),高通量(流式)。
    • 局限性: 可能高估活菌数(部分膜完整但代谢停止的细胞或受损菌被计入),设备成本高(尤其流式),需要优化染色条件,样品杂质可能干扰流式结果。
  4. 基于代谢活性的快速检测法

    • 原理: 检测活菌的生化活动。
    • 四唑盐还原法:
      • 活菌呼吸链中的脱氢酶能将无色或弱荧光的四唑盐类染料(如CTC, INT, MTT, XTT)还原成不溶性的有色甲臜沉淀或发出强荧光的物质。
      • 显微镜下观察有色/荧光颗粒(对应单个活菌),或通过光度计/荧光计读取溶解产物后的吸光度/荧光值(间接反映活菌量)。
    • ATP生物发光法:
      • 活菌含有ATP。裂解细胞释放ATP,与荧光素酶反应产生光信号。光强度与ATP含量成正比,间接反映活菌量。
      • 非常快速(几分钟),灵敏度极高(可检测单个细胞)。
    • 优点: 快速(分钟到小时),ATP法灵敏度极高。
    • 局限性: ATP法易受游离ATP干扰(样品需清洁),不同菌种ATP含量差异大导致转化因子不确定;四唑盐法可能受环境因素(如溶氧、pH)影响,部分菌还原能力弱而导致低估活菌数。
  5. 新兴技术

    • 微流控技术与单细胞培养: 在微尺度芯片上操控单个细胞并观察其生长分裂,实现绝对定量,但通量尚低。
    • 等温微量热法: 测量微生物生长代谢产热,实时监测活菌生长动态。
    • 基于特异性核酸扩增(结合前处理): 如PMA(叠氮溴化丙锭)、EMA(溴化乙锭单叠氮化物)处理样品,这些染料只进入死细胞与DNA交联,使之无法被PCR扩增。后续的qPCR或数字PCR仅检测来自活菌的DNA。此方法特异性强,速度快,但需优化前处理条件,且仅适用于目标已知的微生物。
 

四、应用场景

活菌定量分析广泛应用于:

  • 食品与饮料工业: 监控生产环境卫生、评估杀菌工艺效果、检测致病菌、测定发酵食品(酸奶、泡菜、酱油、啤酒)中的益生菌/发酵菌含量、评估货架期。
  • 制药与生物技术: 无菌检测(注射剂、植入器械)、活菌制剂(益生菌、疫苗、细胞治疗产品)的效价测定与质量控制、发酵过程监控。
  • 环境监测: 饮用水和废水处理效果评估(如指示菌总数)、土壤/沉积物微生物活性研究、生物修复效率评估。
  • 化妆品与个人护理: 产品防腐效能测试、微生物污染检测。
  • 基础研究与微生物生态学: 研究微生物生长动力学、评估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活性的影响。
 

五、关键挑战与影响因素

  1. 样品采集与保存: 取样代表性至关重要。样品应及时处理或冷藏/冷冻保存(需研究保存条件和时间对活菌的影响),避免微生物死亡、增殖或状态变化。
  2. 样品前处理: 均质化程度、去除抑制剂(如食品中的脂肪、蛋白质)、分散菌体聚集体(避免计数低估)是保证结果准确的关键步骤。
  3. 方法选择与局限性: 没有任何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场景和所有微生物类型。必须根据目标微生物特性、样品基质、所需信息(是总活菌数还是特定菌种?需要快速结果还是高精度?)和成本预算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并充分认识其局限性(如培养法低估、染料法可能的假阳性/假阴性)。
  4. 标准化与规范化: 严格遵循标准操作规程(如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方法)对确保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不可或缺。这包括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稀释方法、菌落识别标准等细节。
  5. 受损菌与VBNC状态的识别: 准确计数这部分微生物仍是技术难点,需要结合多种方法或开发新的检测策略。
  6. 自动化与高通量: 面对大规模样品检测需求,发展自动化程度高、通量大的设备(如自动螺旋涂布仪、自动菌落计数仪、高通量流式细胞仪)是趋势。
  7. 结果解释: 理解不同方法的结果含义(如CFU代表可培养的活菌单位,流式结果代表膜完整的细胞数)并进行合理解释至关重要。
 

六、结语与展望

活菌定量分析是现代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的基础技术。从经典可靠的平板计数法,到快速高效的流式细胞术和ATP检测法,再到不断涌现的单细胞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技术手段日益丰富。然而,微生物世界的复杂性和样品的多样性决定了活菌定量始终面临挑战。未来研究将继续聚焦于:

  • 开发更灵敏、特异、快速、无损的活菌检测技术。
  • 深入研究微生物(特别是VBNC和受损菌)存活状态的分子机制,寻找更可靠的标记物。
  • 推进检测方法的标准化与自动化,提高通量和结果可靠性。
  • 探索多种技术联用,更全面地描绘样品中微生物的活性状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微生物生理更深入的理解,活菌定量分析将变得更加精准、高效,为保障人类健康、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和推动生物技术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