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菌落计数标准操作规程
原理简述:
平板菌落计数法(倾注法)通过系列稀释样品,使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分散生长形成肉眼可见的独立菌落(CFU)。统计特定稀释度平板上适宜数量(30-300 CFU)的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算原始样品中的微生物活菌总数(CFU/g或CFU/mL)。
一、 试剂与材料
- 无菌稀释液: 磷酸盐缓冲液(PBS,0.85% NaCl + 磷酸盐,pH 7.2 ± 0.2)或生理盐水(0.85-0.90% NaCl)。
- 无菌培养基: 营养琼脂(或根据检测目标微生物选择特定培养基)。
- 无菌耗材:
- 9 mL 灭菌稀释管
- 90 mL 灭菌稀释瓶
- 无菌吸管(1 mL、10 mL)或无菌移液器吸头
- 无菌平皿(直径90mm)
- 无菌均质袋及均质器(用于固体/半固体样品)
- 无菌玻璃棒或涂抹棒
- 其他: 恒温培养箱、菌落计数器(或放大镜、计数笔)、水浴锅(控温46±1℃)、标记笔、酒精灯、生物安全柜或无菌操作台。
二、 样品处理
- 无菌取样: 严格无菌操作获取代表性样品。
- 均质化:
- 液体样品: 剧烈摇晃25次以上(幅度约30cm),确保混匀。
- 固体/半固体样品: 称取25g样品置于无菌均质袋,加入225mL无菌稀释液(初次10倍稀释),用均质器充分均质(推荐8000-10000rpm,1-2分钟),形成1:10样品匀液。
三、 样品稀释与接种
- 梯度稀释:
- 取1:10样品匀液或液体样品1mL,加入9mL无菌稀释液中,混合均匀,得1:100稀释液。
- 依上述方法,制备1:1000、1:10000等更高稀释度(通常需3个连续稀释度)。
- 关键点: 每次转移至新稀释管时需更换无菌吸管/吸头,避免交叉污染;混匀采用涡旋或反复吹吸。
- 倾注平板:
- 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预估产生30-300CFU)。
- 方法一: 取1mL稀释液加入无菌平皿,迅速倾入约15-20mL预先熔化并冷却至46±1℃的琼脂培养基,立即轻柔旋动平皿使内容物充分混匀(避免溅起)。
- 方法二: 先倾注15-20mL熔化琼脂入平皿,待其凝固。取1mL稀释液滴加于凝固琼脂表面,用无菌玻璃棒/涂抹棒均匀涂布(需保证稀释液被琼脂完全吸收)。
- 空白对照: 每次实验应做空白对照(不加样品稀释液,仅倾注培养基)。
- 凝固与标记: 待琼脂完全凝固后,翻转平皿(盖朝下),标记样品名称、稀释度、日期等信息。
四、 培养
- 将平皿倒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 典型条件: 需氧菌36±1℃培养48±2小时(或特定标准规定时间)。
- 关键点: 避免堆叠过多平皿影响热传导;设定温湿度监控。
五、 菌落计数
- 选择适宜平板: 仅统计菌落数在30-300 CFU之间的平板(蔓延菌落处理见注意事项)。若所有平板均<30 CFU,则选最低稀释度平板计数;若均>300 CFU,选最高稀释度平板计数(注明“估计菌落数”)。
- 计数规则:
- 肉眼观察,使用菌落计数器辅助。
- 计入: 所有肉眼可见菌落,包括针尖大小菌落(除非确认是杂质)。平皿边缘菌落(≥50%在计数区)。
- 不计入: 蔓延菌落覆盖区域(见注意事项)、琼脂内部菌落(非目标)、明显杂质。
- 蔓延菌落处理(ISO 4833等标准):
- 蔓延面积<平板面积1/4:计数其余部位菌落,计算蔓延菌落数(或按正常计数)。
- 蔓延面积>1/4且非链状:报告“蔓延菌落覆盖”。
- 链状菌落:视为单个菌落(无论是否蔓延)。
- 双碟计数: 同一稀释度两个平板均应计数。
- 记录: 清晰记录每个可计数平板的菌落数及对应稀释度。
六、 结果计算与报告
- 计算公式:
- 标准情况: N = ΣC / [(n1 + 0.1n2) * d]
N
:样品中菌落总数 (CFU/g或CFU/mL)ΣC
:所有适宜平板(菌落数30-300)的菌落数之和n1
:低稀释度(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数n2
:高稀释度(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数d
:与n1
对应的稀释度(如10⁻²,则d=0.01)
- 示例: 稀释度10⁻²两平板菌落数:168, 215;稀释度10⁻³两平板菌落数:34, 28。则:
- ΣC = 168 + 215 + 34 + 28 = 445
- n1 = 2 (10⁻²平板), n2 = 2 (10⁻³平板)
- d = 10⁻² = 0.01
- N = 445 / [ (2 + 0.1*2) * 0.01 ] = 445 / [ (2 + 0.2) * 0.01 ] = 445 / (2.2 * 0.01) = 445 / 0.022 ≈ 20, 227 CFU/g(mL) ≈ 2.0 × 10⁴ CFU/g(mL)
- 特殊情况:
- 所有平板<30 CFU:计算最低稀释度平均值 × 稀释倍数,报告“估计菌落数”。
- 所有平板>300 CFU:计算最高稀释度平均值 × 稀释倍数,报告“估计菌落数”。
- 无法计数(如大量蔓延):报告“平板菌落蔓延无法计数”。
- 空白对照有菌:结果无效。
- 标准情况: N = ΣC / [(n1 + 0.1n2) * d]
- 报告:
- 结果取两位有效数字(如15, 500报告为1.6 × 10⁴)。
- 注明单位(CFU/g或CFU/mL)。
- 报告检测方法依据(如参考GB 4789.2、ISO 4833等)。
- 注明培养条件(温度、时间)。
- 报告任何特殊情况(如估计值、蔓延覆盖)。
七、 质量控制与注意事项
- 无菌操作: 全程严格无菌操作,在生物安全柜/超净台进行。
- 培养基质量: 使用前检查无菌性、pH及促生长能力(质控菌株验证)。
- 温度控制: 水浴锅精确控温(46±1℃),防止烫死微生物。
- 稀释精度: 确保稀释液体积准确,更换吸管/吸头,充分混匀。
- 平板凝固: 倾倒后确保琼脂完全凝固再翻转培养。
- 防止蔓延:
- 琼脂完全凝固后再移动。
- 避免冷凝水滴落。
- 倾注培养基温度勿过高(<50℃)。
- 确保培养基干燥度。
- 涂布法时稀释液应被琼脂充分吸收。
- 及时计数: 培养后尽快计数(通常4小时内),避免菌落生长过大或干燥。
- 平行试验: 每个稀释度至少做两个平行平板,误差应满足标准要求(如≤15%对数差)。
- 记录完整: 详细记录样品信息、操作步骤、观察现象、计算结果。
- 生物安全: 按规定处理废弃物和受污染物品。
八、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 菌落过多/过少: 重新评估样品特性,调整稀释梯度。
- 蔓延菌落严重: 检查培养基干燥度、倾注温度、冷凝水;考虑使用表面干燥培养基平板或含TTC的培养基抑制蔓延。
- 菌落形态混杂: 根据检测目标判断是否需要分型计数。
- 空白长菌: 检查稀释液、培养基、耗材、操作环境灭菌效果。
- 结果重复性差: 检查操作规范性(尤其是混匀)、仪器校准、人员操作差异。
关键提示: 本规程为通用指南。具体操作应严格遵守所执行的国家标准(如中国GB 4789.2)或国际标准(如ISO 4833-1)的最新版本要求。务必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