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病原菌传播途径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03 07:59:50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植物病害病原菌传播途径检测:守护绿色健康的科学基石

植物病害的传播如同无形的链条,悄无声息地在作物间传递着毁灭性的威胁。准确识别病原菌的传播途径,是构建有效病害防控体系的关键一步,如同为植物健康构建了一道精准的预警防线。本文将系统阐述植物病害病原菌的主要传播途径及其核心检测技术,为农业从业者提供科学依据。

一、病原菌传播途径:无形的威胁网络

病原菌(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类病毒、植原体、线虫等)的传播方式复杂多样,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 气流传播(气传): 大量真菌孢子、细菌细胞或带毒微小颗粒可随气流远距离扩散。如小麦锈病(Puccinia spp.)孢子、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孢子、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孢子囊等。
  2. 水流传播(水传): 病菌随雨水飞溅、灌溉水、地表径流或洪水扩散。如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多种引起根腐或疫病的土传真菌(如Fusarium, Pythium)和卵菌(如Phytophthora)。
  3. 土壤传播(土传): 病原菌(真菌、细菌、线虫)及其休眠结构(如菌核、厚垣孢子、卵孢子、胞囊)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侵染植物根系或茎基部。如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
  4. 种苗传播(种传): 病原物(真菌、细菌、病毒)可附着在种子表面或潜伏在种子内部,或通过带菌(毒)的苗木、块茎、鳞茎等繁殖材料传播。如多种蔬菜病毒病(如黄瓜花叶病毒CMV)、小麦散黑穗病菌(Ustilago tritici)、马铃薯病毒病。
  5. 介体传播(虫传): 昆虫(蚜虫、叶蝉、粉虱、蓟马等)、螨类、线虫、真菌等生物媒介在取食或活动过程中传播病原物(主要是病毒、植原体、部分细菌)。如蚜虫传播多种病毒(如BYDV)、烟粉虱传播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线虫传播葡萄扇叶病毒(GFLV)。
  6. 机械/人为传播: 农事操作(修剪、嫁接、耕作)、农机具、人员衣物、动物活动等造成的物理接触传播。如烟草花叶病毒(TMV)、多种细菌性病害(如柑橘溃疡病菌Xanthomonas citri)。
  7. 病残体传播: 罹病植株的残枝落叶、果实等未完全分解前成为病原菌的越冬越夏场所和侵染源。
 

二、传播途径检测技术:精准溯源的科学利器

针对不同传播途径,发展出多种检测技术,旨在精准锁定病原源头:

  1. 气传病原检测:

    • 孢子捕捉器:
      • 被动式捕捉器(如玻片/载玻片法): 涂布粘性介质(凡士林、甘油胶)的玻片暴露于空气中,定期镜检捕获的孢子形态、数量。
      • 主动式捕捉器(如旋转臂孢子捕捉器、气流式孢子捕捉器): 利用气流主动吸入空气样本,孢子被撞击或吸附在收集带/载玻片上。结合显微镜或分子检测,可定量监测空气中特定病原孢子的动态变化。
    • 环境DNA(eDNA)宏基因组分析: 收集空气滤膜样本,提取环境总DNA,利用高通量测序(如宏基因组测序)或特异性引物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定性或定量检测空气中病原菌的核酸信息,适用于未知或混合病原监测。
  2. 水传与土传病原检测:

    • 诱饵植物检测法: 将感病植物(如黄瓜幼苗、豌豆苗)作为“诱饵”种植在待测土壤或浸泡在待测水样中,观察是否发病,适用于Phytophthora, Pythium等。
    • 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培养: 水样过滤或土壤稀释后,涂布于针对特定病原菌(如细菌、真菌)的选择性培养基上,根据菌落形态、颜色等特征进行初步鉴定和计数。
    • 分子生物学技术:
      • PCR/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 直接提取水样或土壤样本中的总DNA/RNA,利用病原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定量(qPCR)。
      • 环介导等温扩增 (LAMP): 在恒温条件下快速、高效、可视化地扩增特定DNA片段,设备要求简单,适合田间快速筛查。
      • 宏基因组/宏转录组测序: 全面分析水或土壤样本中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菌)的组成和功能基因,用于未知病原鉴定和群落研究。
  3. 种苗传播病原检测:

    • 种子健康检测:
      • 洗涤检测法: 洗涤种子,收集洗涤液进行镜检(观察病原结构)或培养(分离表面真菌/细菌)。
      • 萌芽试验/幼苗症状检测: 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种子,观察幼苗是否出现典型病害症状。
      • 琼脂平板检测法: 将种子置于培养基上,观察病原菌的生长。
      • 血清学检测(如ELISA): 利用病原特异性抗体检测种子中的抗原(病毒、细菌)。
      • 分子检测(PCR, qPCR, LAMP, 等温扩增): 检测种子内部或表面携带的病原核酸,是目前最主流、高效、准确的方法。
  4. 介体传播病原检测:

    • 介体昆虫/螨/线虫带毒(菌)率检测:
      • 生物学测定(接种试验): 收集介体个体,使其在健康指示植物上取食,观察指示植物是否发病。
      • 血清学检测(如ELISA): 检测介体个体体内的病原抗原(尤其适用于病毒)。
      • 分子检测(PCR, qPCR, RT-PCR, LAMP等): 检测介体个体体内病原的核酸,快速、准确、高通量。
  5. 病残体传播病原检测: 主要采用分子检测(PCR, qPCR)选择性培养分离技术,检测病残体样本中病原物的存在和活力。

 

三、检测技术整合与应用:从数据到决策

传播途径检测并非孤立进行,常需多种技术组合应用

  • 田间监测网络构建: 在关键区域(如风口、水源地、病害常发区)布设孢子捕捉器、土壤/水样采集点,结合气象数据,建立病原时空动态模型。
  • 介体种群动态监测: 利用黄板、诱虫灯、扫网等方法监测介体昆虫/螨种群数量,结合带毒(菌)率检测,评估传播风险。
  • 种苗健康认证体系: 严格实施种苗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利用分子检测等技术对批量种苗进行快速筛查,确保无病种苗流通。
  • 病原溯源: 当病害爆发时,通过检测不同潜在来源(种子、土壤、水、空气、介体)的病原,结合分子分型(如SSR、SNP、全基因组测序),比对田间病原基因型,精准追溯初始侵染源和传播路径。
 

四、检测指导下的综合防控策略

传播途径检测的直接价值在于指导制定精准、高效的防控措施

  1. 切断传播链:

    • 气传: 根据孢子捕捉预警,在侵染关键期及时喷施保护性杀菌剂;设置防风林带;合理调整种植密度和行向。
    • 水传/土传: 避免漫灌,采用滴灌或沟灌;实施轮作(尤其与非寄主作物);土壤消毒(物理/化学/生物);选育抗病品种;使用无病种苗。
    • 种传: 建立无病留种田;对种子进行温汤浸种、药剂处理或物理灭菌(如干热处理);严格种子检疫。
    • 介体传播: 监测介体发生动态,及时施用杀虫/杀螨剂(注意科学用药减少抗性);使用防虫网;种植趋避植物或诱杀植物;清除田间杂草寄主。
    • 病残体传播: 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进行深埋或集中销毁;深耕翻土加速残体分解。
    • 机械/人为传播: 农事操作前后对工具、农机进行消毒;操作病健植株时注意顺序或更换衣物手套;设置操作隔离带。
  2. 区域化治理: 基于检测结果绘制的病原分布和风险地图,实施分区管理,在重病区采取更严格的防控措施,保护低风险或无病区。

  3. 抗性品种布局: 明确当地主要流行病原小种及其传播特点,指导抗病品种的合理选择和科学布局。

 

结语

植物病害病原菌传播途径的精准检测,是现代植物病理学与农业实践紧密结合的核心环节。随着分子生物学、环境组学、传感器技术和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检测手段正朝着更高灵敏度、特异性、自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化的方向迈进。持续深化对病原传播规律的认识,不断创新和完善检测技术体系,并将其科学地应用于生产实践,对于实现植物病害的绿色可持续防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战略意义。这是一场需要持续投入科技力量与智慧的绿色守护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