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粪便检疫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02 17:34:35 阅读量:4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昆虫粪便检疫检测:守护生物安全与农业生产的关键防线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员和货物流动日益频繁,有害生物跨境传播的风险也随之上升。昆虫作为重要的农业害虫、仓储害虫以及外来入侵物种载体,其活动的直接产物——昆虫粪便(简称“虫粪”),已成为检疫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生物安全风险源与重要的早期监测线索。昆虫粪便检疫检测技术,作为一项融合了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分析等多学科手段的综合检测体系,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维护生态平衡、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等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一、 检测对象与核心价值

  • 主要目标害虫:
    • 仓储害虫: 玉米象、米象、谷蠹、赤拟谷盗、锯谷盗、烟草甲等危害粮食、干果、药材、木材等的害虫粪便。
    • 农业害虫: 实蝇类(如地中海实蝇、柑橘小实蝇)、蛀果蛾类(如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螟蛾类(如玉米螟、稻纵卷叶螟)、粉虱、蚜虫等在水果、蔬菜、作物枝叶上遗留排泄物的害虫。
    • 检疫性害虫: 国家明令禁止传入或严控的重大危险性害虫,其虫粪是判断其存在的重要间接证据(如某些钻蛀性害虫难以直接发现活体时)。
    • 卫生害虫: 某些蝇类、蟑螂的排泄物在特定场景下(如进口食品、废旧物品)也需关注其携带病原体的风险。
  • 核心价值体现:
    • 早期预警: 害虫个体微小、隐蔽性强,直接发现活体或幼虫难度大。虫粪往往是害虫活动最直观、最先暴露的迹象,是早期发现疫情的关键突破口。
    • 追溯来源与风险评估: 发现虫粪可追溯害虫来源(如货物来源地、仓储环节),评估传入或扩散风险等级。
    • 指导精准防控: 明确虫粪种类有助于迅速锁定目标害虫,制定更精准、快速的检疫处理或防控措施。
    • 疫情确认与根除效果验证: 是确认特定区域或货物中是否存在目标害虫的重要证据,也是评估根除处理效果的重要指标(处理后再无新虫粪出现)。
 

二、 常用技术与方法

昆虫粪便检疫检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融合多种技术手段:

  1. 现场快速筛查与初步识别:

    • 目视检查: 检疫人员凭借经验和放大镜,在现场(如集装箱、货物包装表面、储存仓库、果园植株)直接寻找颜色(黑色、褐色、绿色等)、形态(粉末状、颗粒状、条状、蜜露状等)、分布位置等特征明显的虫粪。
    • 粘虫板/诱捕器检查: 检查悬挂的粘虫板或诱捕器是否粘附有目标害虫及其排泄物。
    • 样本采集: 使用洁净镊子、毛刷、取样管等工具,小心收集可疑虫粪样本,避免污染,详细记录采集位置、时间、货物信息等,妥善包装标记低温保存或运输。
  2. 实验室精准鉴定(核心环节):

    • 形态学鉴定:
      • 显微镜观察: 使用体视显微镜或生物显微镜,观察虫粪的微观形态特征:形状(纺锤形、圆柱形、不规则碎屑)、大小、表面纹理(光滑、粗糙、有刻纹)、颜色、内部结构(是否可见未消化残渣如植物细胞、花粉、木质纤维等)。对比标准图谱或数据库进行种类判别。此方法经验依赖性强,对微小或形态相似的虫粪区分有限。
    • 分子生物学检测(高特异性):
      • DNA提取: 从虫粪样本中提取残留的昆虫DNA或肠道微生物DNA。
      •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利用针对特定害虫(如地中海实蝇、桔小实蝇、特定象甲)设计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
      • 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 在PCR基础上,通过荧光信号实时监测扩增过程,实现高灵敏度、定量化的检测,并能有效区分近缘种。适用于样本量少、降解DNA或混合样本。
      • DNA条形码技术: 扩增通用基因片段(如COI),测序后与数据库比对,进行种类鉴定,尤其适用于形态难以区分的种类。
    • 化学分析:
      • 信息素/特异性化合物检测: 分析虫粪中是否含有特定害虫特有的信息素成分或其代谢产物(如某些象甲的聚集信息素)。这需要精密的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生物测定(辅助验证):
      • 在严格控制条件下,将虫粪或可疑样本置于适宜环境中饲养,观察是否有目标害虫成虫羽化或幼虫孵化。此法耗时长,但结果直接可靠。
 

三、 应用场景

  • 国境口岸检疫:
    • 入境货物检疫: 对进口粮食、水果、木材、种苗、集装箱、运输工具等进行检查,发现虫粪立即启动风险分析和进一步查验处理程序。
    • 出境货物检疫: 确保出口货物符合输入国的检疫要求,避免因携带虫粪导致退货或索赔。
  • 国内区域间调运检疫: 防止国内局部发生的检疫性害虫通过农产品调运扩散。
  • 农业产区监测: 在果园、农田、仓库设置监测点,定期检查虫粪发生情况,指导科学防治。
  • 仓储物流监管: 对粮库、食品加工厂、物流中心等场所进行虫情监测,保障储粮安全和商品品质。
  • 外来入侵物种监测: 在边境地带、重要生态区域设置监测网络,通过虫粪及早发现潜在入侵者。
 

四、 操作流程与风险管控

  1. 规范采样: 依据标准操作规程(SOP)进行代表性、无污染采样。
  2. 高效流转: 样本及时、低温(必要时)送至具备资质的实验室,信息完整交接。
  3. 实验室检测: 遵循质量管理体系,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组合,严格设置对照,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4. 结果判定与报告: 综合所有检测结果,依据相关检疫法规和标准,做出科学判定,出具权威检测报告。
  5. 响应与处置:
    • 检出检疫性有害生物虫粪: 立即上报主管部门,对相关货物、运输工具实施严格的检疫处理(如熏蒸、热处理、辐照、退货或销毁)。
    • 检出一般性害虫虫粪: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指导相关方进行除害处理或加强管理。
  6. 记录与追溯: 详细记录检测全过程和结果,建立档案,实现可追溯性。
  7. 人员防护与生物安全: 检测人员在操作中需佩戴防护装备,实验室废弃物需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严防交叉污染和生物安全风险。
 

五、 技术挑战与发展方向

  • 挑战:
    • 虫粪形态相似性高,显微镜鉴定难度大且依赖经验。
    • 微量、陈旧或降解样本中DNA提取困难,影响PCR检出率。
    • 混合虫粪样本的来源物种鉴定复杂。
    • 快速、现场化检测设备的便携性和准确性有待提升。
  • 发展方向:
    • 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 利用宏基因组学分析虫粪中复杂DNA混合物,一次性筛查多种潜在害虫。
    • 快速现场检测技术: 开发基于侧向层析试纸条、便携式荧光定量PCR仪等设备的现场快速筛查方法。
    • 指纹图谱数据库完善: 建立更全面、准确的虫粪形态学、分子生物学(DNA条形码、特异性标记)、化学指纹图谱数据库。
    • 人工智能与图像识别: 利用AI算法辅助显微镜下的虫粪自动识别与分类。
    • 新型生物传感器开发: 探索基于抗原-抗体反应、适配体等原理的高灵敏、特异传感器。
 

六、 结论

昆虫粪便虽然微小,却是洞察有害生物活动踪迹的关键“密码”。昆虫粪便检疫检测作为一项重要的植物检疫与有害生物监测技术,凭借其早期预警、精准溯源的核心价值,在筑牢国门生物安全屏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维护生态健康、促进国际贸易顺畅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未来的昆虫粪便检测将朝着更高灵敏度、更强特异性、更快速度、更现场化的方向不断迈进,为构建更加智慧、高效的生物安全防御体系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持续加强该领域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人才培养,对于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生物安全挑战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