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物竞争结合常数测定

发布时间:2025-07-02 11:28:55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底物竞争结合常数测定:原理与方法

在生物化学与药理学研究中,准确测定一种分子(抑制剂)与另一种分子(底物或配体)竞争结合同一靶点(如受体或酶)的能力至关重要。这一能力通过**竞争抑制常数(Ki)**量化,Ki值越小,表明抑制剂与靶点的亲和力越强。Ki值的测定通常通过竞争结合实验完成。

核心原理:竞争性抑制

竞争结合实验基于质量作用定律:

  • 靶点(R):具有特定结合位点的大分子(如受体、酶)。
  • 标记配体(L:已知亲和力和浓度的放射性或荧光标记分子,用于报告靶点结合位点的占用情况(其结合由平衡解离常数Kd**表征:Kd = [R][L] / [RL*])。
  • 待测抑制剂(I):与L*竞争结合R的分子(其亲和力由Ki表征:Ki = [R][I] / [RI])。
 

当体系中同时存在L和I时,二者竞争结合有限的R位点。随着I浓度的增加,能被L结合的游离R位点减少,导致观测到的特异性结合L的量下降。通过分析I浓度对L结合的抑制曲线,即可计算出Ki。

关键实验步骤

  1. 实验体系准备:

    • 获取含目标靶点的组织匀浆、细胞膜制备物、纯化蛋白或细胞悬液。
    • 选择具有高亲和力、高比活度、低非特异性结合的合适标记配体(L*)。
    • 确定L*的饱和浓度范围(通常使用浓度接近其Kd值)。
    • 准备待测抑制剂(I)的梯度稀释系列(通常覆盖抑制10%到90%的范围,跨越3-4个数量级)。
  2. 结合反应:

    • 在反应管中加入:
      • 固定量的靶点样品。
      • 固定浓度的标记配体(L*)。
      • 梯度浓度的待测抑制剂(I)或缓冲液(对照)。
      • 缓冲液(维持适宜的pH、离子强度等)。
    • 设立关键对照组:
      • 总结合管: 只有靶点 + L* (测定最大结合)。
      • 非特异性结合管: 靶点 + L* + 极高浓度的未标记竞争物(通常使用结构类似物或其本身,浓度需超出Kd值100-1000倍,用于测定与靶点无关的结合)。
      • 抑制剂系列管: 靶点 + L* + 不同浓度I。
    • 在恒温(通常在冰上、室温或37°C水浴)条件下孵育足够长时间,确保反应达到结合平衡(需通过时间进程实验确定)。
  3. 分离结合与游离配体:

    • 反应达到平衡后,需迅速将结合在靶点上的L*(结合态)与未结合的游离L*分离开来。常用方法:
      • 快速真空过滤: 反应液通过玻璃纤维滤膜(能截留膜结合的靶点-L复合物),立即用冰冷缓冲液快速洗涤数次,去除游离L。滤膜烘干后,测定其放射性或荧光强度(代表结合态L*)。
      • 离心沉淀: 对于可溶性靶点或细胞,高速离心使靶点-L复合物沉淀,弃上清(含游离L),洗涤沉淀后测定。
      • 其他方法: 如凝胶过滤、吸附法(活性炭)等,根据体系选择。
  4. 信号检测:

    • 使用液闪计数器(放射性配体)或荧光/化学发光检测仪(荧光/化学发光配体)测定各管中结合靶点的L*量。
 

数据处理与分析

  1. 计算结合量:

    • 测得的信号值(如CPM, DPM, 荧光单位)转换为配体结合量(如fmol/mg蛋白)。
    • 总结合(TB) = 总结合管信号 - 仪器背景。
    • 非特异性结合(NSB) = 非特异结合管信号 - 仪器背景。
    • 特异性结合(SB) = TB - NSB。这是真正与靶点结合的L*量。
    • 对于每个抑制剂浓度点,计算该点剩余的特异性结合(Bound) = (含I管的信号 - NSB)。
  2. 绘制竞争抑制曲线:

    • 以**抑制剂浓度([I])的对数值(Log[I])**为横坐标(X轴)。
    • 以**剩余特异性结合占最大特异性结合的百分比(%Bound / Max Binding)**为纵坐标(Y轴)。
      • %Bound / Max Binding = [(含I管的Bound) / (对照组的SB)] * 100%
    • 对照组(无抑制剂)的%Bound / Max Binding = 100%。
    • 在极高浓度抑制剂下,%Bound / Max Binding应接近0%(完全抑制)。
  3. 曲线拟合与Ki计算:

    • 将数据拟合至四参数logistic方程单一位点竞争结合模型
      Y = Bottom + (Top - Bottom) / (1 + 10^((X - LogIC₅₀) * HillSlope))
      • Y:%Bound / Max Binding
      • X:Log[I]
      • Top:无抑制时的平台(通常固定为100)
      • Bottom:完全抑制时的平台(通常固定为0)
      • LogIC₅₀:产生50%抑制时所需的抑制剂浓度的对数值
      • HillSlope:曲线的斜率因子(Hill系数),理想竞争性抑制应接近-1。
    • 拟合得到关键参数:IC₅₀(半数抑制浓度)= 10^LogIC₅₀
    • 使用Cheng-Prusoff方程计算Ki:
      Ki = IC₅₀ / (1 + ([L*] / Kd_L*))
      • [L*]:实验中使用的标记配体浓度。
      • Kd_L*:标记配体对该靶点的平衡解离常数(需通过饱和结合实验单独测定)。
 

关键注意事项

  1. 达到平衡: 孵育时间必须足够长,确保反应达到热力学平衡。否则结果不可靠。
  2. 标记配体浓度[L]:* 应远低于其Kd值,最好在≈Kd附近或以下。过高的[L*]会降低实验灵敏度,导致Ki值被高估(Cheng-Prusoff方程分母变大)。
  3. 非特异性结合(NSB): 准确测定并扣除NSB至关重要。NSB过高会降低信噪比,影响曲线拟合精度。
  4. 抑制剂溶解度与稳定性: 确保抑制剂在所有测试浓度下完全溶解且在整个孵育过程中保持稳定(无降解、沉淀或吸附)。
  5. 靶点浓度: 应远低于标记配体的Kd值(通常< Kd / 10),以避免配体耗竭(消耗大量自由配体,违反质量作用定律假设)。
  6. 曲线拟合: 选择合适模型(通常单一位点竞争模型),检查拟合优度和残差分布。Hill系数显著偏离-1可能提示非竞争性抑制或多位点结合。
  7. Cheng-Prusoff方程适用范围: 该方程仅适用于竞争性抑制机制。如果抑制剂作用机制不明(如非竞争性、反竞争性、变构抑制),IC₅₀不等于Ki,不能直接套用此方程计算Ki。
 

常见问题与排查

  • 曲线不完整或无平台: 抑制剂浓度范围不足(未覆盖完全抑制点)。扩大抑制剂浓度梯度范围。
  • 曲线拟合差: NSB定义不准确、未达到平衡、配体或抑制剂不稳定、靶点浓度过高(配体耗竭)。检查实验条件和数据质量。
  • IC₅₀值很高: 抑制剂亲和力弱或浓度范围不够高。增加最高浓度或尝试活性更强的类似物。
  • Hill系数远偏离-1: 提示可能存在非竞争性机制、多位点结合、协同效应或实验问题(如抑制剂部分降解)。需结合其他实验验证机制。
  • 数据点分散: 实验操作误差大(如移液不准、分离步骤不一致)、靶点制备物不均一、计数误差大。优化操作规范,增加重复样本数。
 

总结

竞争结合实验是测定抑制剂与靶点亲和力(Ki)的金标准方法之一。其核心在于利用标记配体作为探针,观察待测抑制剂对其特异性结合的竞争性抑制效果。通过精心设计实验(特别是[L*]的选择、NSB扣除和平衡条件控制),获取高质量的抑制曲线数据,并利用非线性拟合结合Cheng-Prussf方程,即可准确计算出Ki值,为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药物筛选和机制研究提供关键定量信息。严谨的操作和对实验原理的深刻理解是获得可靠结果的基础。


图表解释

  • 图1:竞争结合原理示意图:直观展示抑制剂(I)、标记配体(L*)与靶点(R)的竞争关系。
  • 图2:典型竞争抑制曲线:展示了标准S型曲线、关键参数(IC₅₀)的位置以及拟合曲线。
  • 表1:竞争结合实验关键组分及其作用:清晰列出实验中必需的组分及其功能和注意事项。
  • 图3:Cheng-Prusoff方程示意图:图解方程中各参数的关系及其对Ki计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