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剂IC50值测定

发布时间:2025-07-02 09:01:31 阅读量:3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抑制剂IC50值测定:原理、方法与数据分析

一、 引言

在药物发现、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中,抑制剂扮演着关键角色。评估抑制剂效力的核心指标是半最大抑制浓度,即IC50值。它定义为在特定实验条件下,能够抑制50%目标生物活性(如酶活性、受体结合、细胞增殖等)所需的抑制剂浓度。IC50值越小,表明抑制剂的效力越强。准确测定IC50值对于筛选先导化合物、优化药物结构、理解构效关系以及评估潜在药物的体外效力至关重要。

二、 基本原理

IC50测定基于抑制剂浓度与生物效应(抑制百分比)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典型的剂量-反应曲线在抑制剂浓度对数坐标下呈S形(Sigmoidal)

  1. 平台区: 在极低浓度下,抑制剂不足以产生显著抑制,抑制百分比接近0%。
  2. 上升区: 随着抑制剂浓度增加,抑制效应逐渐增强。
  3. 平台区: 在极高浓度下,抑制效应达到最大(通常接近100%),形成另一个平台。
  4. IC50点: 位于曲线上升部分的中间点,对应50%抑制效应。
 

通过拟合实验数据点到此S形曲线模型,即可精确计算出IC50值。

三、 实验方法

测定IC50值的方法多种多样,选择何种方法取决于研究的靶标性质和可用的检测技术。以下是几种常用方法的概述:

  1. 酶活性测定:

    • 原理: 直接测量抑制剂对目标酶催化其底物转化为产物速率的影响。
    • 常用技术:
      • 分光光度法: 检测产物/底物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变化(如NADH在340nm)。
      • 荧光法: 检测具有荧光特性的产物或使用荧光底物/探针(灵敏度通常更高)。
      • 发光法: 检测酶反应产生的光信号(如萤光素酶报告系统、ATP检测等,灵敏度极高)。
      • 放射分析法: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底物,检测放射性产物的生成(传统方法,受安全限制)。
    • 流程:
      • 在含有固定浓度酶和底物的反应体系中,加入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抑制剂。
      • 在适宜条件下(温度、pH、时间)孵育反应。
      • 使用相应技术终止反应并检测信号(产物生成量或剩余底物量)。
      • 计算每个抑制剂浓度下的酶活性相对于无抑制剂对照(100%活性)的百分比。
      • 无抑制剂组代表0%抑制,通常设置不含酶或强抑制剂的组作为背景或100%抑制对照。
  2. 细胞增殖/活力测定:

    • 原理: 评估抑制剂对细胞生长或存活的影响(常用于抗肿瘤药物、抗病毒药物研究)。
    • 常用技术:
      • MTT/MTS/XTT法: 检测线粒体脱氢酶活性,将水溶性四唑盐还原为不溶/水溶性的甲臜染料(通过吸光度测量)。
      • CCK-8法: 类似MTT,使用水溶性染料,操作更简便。
      • SRB法: 检测细胞总蛋白含量(与细胞数量相关)。
      • ATP检测法: 检测细胞内的ATP含量(反映活细胞数量)。
      • 荧光染料法: 使用钙黄绿素-AM(活细胞荧光)或碘化丙啶(死细胞荧光)等染料区分活/死细胞。
    • 流程:
      • 将细胞接种于微孔板(如96孔板)。
      • 加入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抑制剂处理细胞。
      • 在特定条件下(通常37°C, 5% CO2)孵育一定时间(如24、48、72小时)。
      • 加入相应的检测试剂,孵育后测量信号(吸光度、荧光、发光)。
      • 计算每个抑制剂浓度下的细胞活力相对于未处理对照(100%活力)的百分比。
  3. 受体结合实验:

    • 原理: 评估抑制剂与特定受体竞争性结合已知配体(通常是放射性配体或荧光配体)的能力。
    • 常用技术: 放射配体结合分析、荧光偏振、时间分辨荧光能量共振转移、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 流程:
      • 在含有固定浓度受体和标记配体的体系中,加入一系列浓度的抑制剂。
      • 孵育使结合达到平衡。
      • 分离结合配体与游离配体(如过滤、离心)。
      • 检测结合部分的信号(放射性计数、荧光强度)。
      • 计算每个抑制剂浓度下标记配体的特异性结合相对于无抑制剂对照(100%结合)的百分比。非特异性结合(有大量未标记配体存在下的结合)必须扣除。
 

四、 关键实验要素与注意事项

  1. 抑制剂浓度范围:

    • 浓度范围必须足够宽,以涵盖从几乎无抑制(<10%)到几乎完全抑制(>90%)的区域。通常设置8-12个浓度点。
    • 浓度点应按对数梯度均匀分布(如10μM, 3μM, 1μM, 0.3μM, 0.1μM...),以确保在S形曲线的关键区域(特别是IC50附近)有足够的数据点。
    • 初步实验(单点筛选)有助于确定合适的浓度范围起点。
  2. 剂量设置与稀释:

    • 通常从最高浓度储备液开始进行连续稀释
    • 溶剂控制: 抑制剂通常溶解在有机溶剂(如DMSO)中。需确保每个反应孔(包括对照孔)中溶剂的终浓度完全一致(通常≤1% v/v),以避免溶剂本身对实验体系的干扰。设置仅含溶剂的对照孔至关重要。
  3. 对照设置:

    • 阳性对照 (100% 活性/活力/结合): 不含抑制剂的反应体系(通常含等量溶剂)。
    • 阴性对照 (0% 活性/活力/结合 / 背景):
      • 酶实验:不含酶或含有已知强效抑制剂使酶完全失活。
      • 细胞实验:不含细胞或加入高浓度杀细胞剂。
      • 结合实验:加入过量未标记配体以阻断特异性结合(测定非特异性结合)。
    • 空白对照: 仅含缓冲液/培养基,用于扣除背景信号(如测定体系本身的吸光度/荧光)。
  4. 实验重复:

    • 每个抑制剂浓度和所有对照设置都必须进行多次重复(通常 ≥3次独立重复),以获得可靠的平均值和标准差(SD)或标准误(SEM),并进行统计检验。
    • 重复可以是技术重复(同一次实验中的多个孔)和生物学重复(使用不同批次细胞或酶进行的独立实验)。生物学重复更能反映实验的可重复性。
  5. 体系优化:

    • 酶浓度/细胞数量: 应选择能产生足够强、稳定信号的浓度/数量,且反应处于线性期。
    • 底物浓度: 在酶学实验中,底物浓度通常选择在米氏常数(Km) 附近或低于Km(对竞争性抑制剂更敏感)。
    • 孵育时间: 确保反应到达稳态或平衡点(酶反应)或处理时间足够反映效应(细胞实验)。
 

五、 数据处理与IC50计算

  1. 数据归一化:

    • 计算每个抑制剂浓度下的原始信号值。
    • 扣除背景信号(空白对照平均值)。
    • 计算抑制百分比:
      抑制百分比 (%) = 100 * [1 - (信号样品 - 信号阴性对照) / (信号阳性对照 - 信号阴性对照)]
      • 信号样品:某抑制剂浓度下的信号(已扣除空白)。
      • 信号阴性对照:0%活性/活力/结合对照的信号平均值(已扣除空白)。
      • 信号阳性对照:100%活性/活力/结合对照的信号平均值(已扣除空白)。
    • 无抑制剂时,抑制百分比应为0%。高浓度抑制剂应接近100%抑制。
  2. 曲线拟合:

    • 将归一化后的数据(抑制百分比 vs 抑制剂浓度的对数)导入数据处理软件(如GraphPad Prism, Origin, R, SigmaPlot等)。
    • 使用非线性回归拟合一个四参数逻辑回归(Four-parameter logistic, 4PL)模型,也称为Hill方程
      Y = Bottom + (Top - Bottom) / (1 + 10^((LogIC50 - X) * HillSlope))
      • Y:抑制百分比。
      • X:抑制剂浓度的对数(通常为log10[抑制剂])。
      • Bottom:曲线下渐近线(通常固定为0%,对应完全无抑制)。
      • Top:曲线上渐近线(通常固定为100%,对应最大抑制)。
      • LogIC50:导致50%抑制时对应的抑制剂浓度的对数值(X值)。
      • HillSlope:曲线的斜率因子(Hill系数)。斜率=1表示符合标准质量作用定律(单一结合位点);>1表示正协同;<1表示负协同或异质性。通常不固定,由软件拟合。
    • 软件会自动计算出最佳拟合曲线,并给出IC50值(10^LogIC50)及其95%置信区间(95% CI)。置信区间反映了估计值的不确定性,范围越窄越好。
  3. 结果报告:

    • 清晰报告测得的IC50值及其单位(通常是摩尔浓度,如 nM, μM)。
    • 必须包含95%置信区间。
    • 报告Hill系数(HillSlope)。
    • 报告使用的实验方法和关键条件(如酶浓度、底物浓度、细胞系、孵育时间等)。
    • 提供剂量-反应曲线图(抑制百分比 vs 抑制剂浓度对数),包含实验数据点、拟合曲线、IC50位置标注以及置信区间(可选)。
    • 说明实验重复次数(如n=3)。
 

六、 影响IC50值的因素与注意事项

  1. 实验条件: pH、温度、离子强度、反应时间、酶/细胞状态/批次等均可影响IC50值。严格标准化实验操作是保证结果可重复性和可比性的关键。
  2. 抑制剂稳定性: 抑制剂在实验条件下是否降解?需确认其稳定性或在实验中采取措施(如现配现用)。
  3. 溶剂效应: 如前所述,溶剂(尤其DMSO)的浓度和性质必须严格控制。
  4. 结合平衡: 在结合实验中,确保孵育时间足够长以达到结合平衡。
  5. 底物浓度: 对于竞争性抑制剂,IC50值会随底物浓度变化而变化(IC50 = Ki * (1 + [S]/Km))。报告IC50时必须明确所用底物浓度。为了获得抑制常数Ki(与底物浓度无关),需要测定不同底物浓度下的IC50值或进行更复杂的动力学分析。
  6. 非特异性结合/抑制: 确保有效扣除背景和非特异性信号。
  7. 数据分析拟合: 确保选择的模型(4PL)合适,数据点分布良好(特别是IC50附近)。检查拟合优度指标(如R²)。避免外推。
  8. 机制复杂性: 如果抑制剂作用机制复杂(如变构抑制、不可逆抑制、存在多个结合位点),标准的4PL模型可能不完全适用,Hill系数会提供线索,可能需要更复杂的模型。
 

七、 总结

IC50值是评估抑制剂体外效力的基础且关键的量化指标。其准确测定依赖于精心设计的实验方案、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合理的对照设置以及可靠的数据处理(特别是采用四参数逻辑模型进行非线性拟合)。深刻理解实验原理、关注关键影响因素并规范报告结果(尤其是IC50值及其置信区间、Hill系数和实验细节),对于获得可信、可比和有生物学意义的IC50数据至关重要。这些数据是推动药物研发和基础研究向前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