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灭杀实验

发布时间:2025-07-02 08:50:23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细菌灭杀实验方法

1. 引言
本实验旨在评估特定物质或处理方式对细菌的灭杀效力,为相关产品的抗菌性能或消毒流程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实验遵循严格的微生物学标准操作流程,确保结果的可靠性与重现性。

2. 实验原理
通过将待测样品与特定浓度的细菌悬液在设定条件下接触反应,反应结束后利用中和剂终止杀菌作用,定量培养残存活菌。通过比较处理组与对照组的活菌数量,计算样品的杀菌率或杀菌对数值,评价其杀菌效果。

3. 材料与试剂

  • 测试菌株:
    • 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 6538) - 革兰氏阳性菌代表
    • 大肠杆菌 (ATCC 25922) - 革兰氏阴性菌代表
    • (可选其他目标菌株,如铜绿假单胞菌ATCC 15442、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等)
  • 培养基:
    • 营养肉汤 (NB)
    • 营养琼脂 (NA) 或 胰蛋白胨大豆琼脂 (TSA)
    • (必要时)中和剂验证用特定培养基
  • 试剂:
    • 无菌磷酸盐缓冲液 (PBS, 0.03 mol/L, pH 7.2)
    • 无菌生理盐水 (0.85-0.90%)
    • 合适的中和剂(根据待测样品性质选择,如卵磷脂、吐温80、硫代硫酸钠、组氨酸、甘氨酸等,需预先验证有效性及无毒性)
    • 无水乙醇 (75%)
  • 仪器设备:
    • 生物安全柜 (II级)
    • 恒温培养箱 (37°C ± 1°C)
    • 恒温水浴锅 (设定所需反应温度 ± 1°C)
    • 菌落计数器或自动菌落计数仪
    • 电子天平
    • 无菌刻度吸管(1mL, 5mL, 10mL)、微量移液器及无菌吸头
  • 耗材:
    • 无菌培养皿 (90mm)
    • 无菌试管
    • 无菌锥形瓶
 

4. 实验流程

4.1 实验前准备

  • 培养基与试剂准备: 按要求配制并湿热灭菌(121°C, 15min)培养基、PBS、生理盐水。分装备用。无菌操作制备中和剂溶液。
  • 器皿灭菌: 所有接触菌液或样品的玻璃器皿、吸管、试管、培养皿等均需彻底清洗并湿热灭菌。
  • 生物安全: 实验全程在II级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无菌操作,实验人员穿戴无菌实验服、口罩、手套。
 

4.2 测试菌悬液制备

  1. 将冻存的标准菌株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37°C 培养18-24小时活化。
  2. 挑取典型菌落接种于营养肉汤,37°C 振荡培养18-24小时(对数生长期)。
  3. 取肉汤培养物,3000 rpm 离心10分钟,弃上清。
  4. 用无菌PBS或生理盐水洗涤菌体沉淀两次。
  5. 用适量无菌PBS或生理盐水重悬菌体沉淀,制备成浓度约为1.0×10⁸ - 5.0×10⁸ CFU/mL的菌悬液(可用比浊法或平板计数法标定精确浓度,记为C₀)。
  6. 实验当天现配现用。
 

4.3 中和剂验证试验 (关键步骤)

  • 目的: 确保所选中和剂能有效终止待测样品的杀菌作用,且自身及中和产物对测试菌无毒害、不影响其生长,不会促进微生物生长。
  • 分组:
    1. 中和剂+菌悬液 → 验证中和剂本身及中和产物对微生物生长的抑制或促进作用。
    2. (样品+菌悬液)+中和剂 → 验证中和剂能否有效中和样品,使微生物正常生长(最关键)。
    3. 菌悬液+PBS → 阳性生长对照。
    4. 中和剂+PBS → 阴性无菌对照。
  • 操作: 按定量悬浮法操作流程模拟,反应后加入中和剂,取混合液进行系列稀释和平板计数培养。
  • 合格标准:
    • 第1组菌落数应与第3组(阳性对照)相近(差异不超过15%),表明中和剂及其产物无毒。
    • 第2组菌落数应显著高于未中和的样品组,并与第3组(阳性对照)相近(差异不超过15%),表明中和有效。
    • 第4组应无菌生长。
 

4.4 杀菌试验 (定量悬浮法 - 示例)

  1. 实验组:
    • 取无菌试管,加入0.1 mL测试菌悬液(浓度C₀)。
    • 加入0.9 mL待测样品溶液(或按比例加入样品原液/载体样品)。
    • (若需)立即将试管置规定温度(如20°C±1°C)水浴。
    • 启动计时器,达到预设作用时间(如1min, 5min, 10min)时,立即加入9.0 mL预冷(或室温)的中和剂溶液(10倍稀释,中和作用)。
    • 涡旋振荡混匀。
  2. 阳性对照组:
    • 取无菌试管,加入0.1 mL测试菌悬液(浓度C₀)。
    • 加入0.9 mL无菌PBS或生理盐水(代替样品)。
    • 作用相同时间后,加入9.0 mL中和剂溶液(或9.9 mL PBS进行稀释)。
    • 涡旋振荡混匀。
  3. 稀释与倾注培养:
    • 将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的混合液进行适当梯度稀释(如10⁻¹, 10⁻², 10⁻³)。
    • 从各稀释度管中吸取1.0 mL样液,分别注入两个无菌平皿中。
    • 立即向每个平皿中倾注约15mL冷却至45°C左右的营养琼脂或TSA。
    • 迅速轻轻转动平皿,使样液与琼脂充分混匀。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
  4. 培养计数:
    • 将平皿放入37°C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2小时。
    • 计数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CFU)。每个稀释度选取菌落数在30-300 CFU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若低于30则记录实际数量。
 

4.5 载体浸泡法 (适用于消毒剂或表面处理评价 - 简述)

  1. 将无菌载体(如不锈钢片、滤纸片、布片,需无吸附性、无杀菌性)浸泡于菌悬液中,取出沥干。
  2. 将染菌载体暴露于待测样品(或置于样品处理环境中)规定时间。
  3. 将载体移入含中和剂的试管中,充分振荡洗脱残存活菌。
  4. 取洗脱液进行系列稀释、倾注培养、计数。
  5. 设立相应的阳性对照(载体染菌后直接洗脱培养计数)。
 

5. 结果计算与分析

  • 计算各组活菌浓度:
    • 阳性对照组平均活菌浓度 (CFU/mL):Nₚ = (ΣCₚ) / (nₚ * Vₚ * Dₚ)(Cₚ为各有效平板菌落数,nₚ为平板数,Vₚ为取样体积mL,Dₚ为稀释倍数)
    • 实验组作用t时间后平均活菌浓度 (CFU/mL):Nₛ = (ΣCₛ) / (nₛ * Vₛ * Dₛ)(Cₛ为各有效平板菌落数,nₛ为平板数,Vₛ为取样体积mL,Dₛ为稀释倍数)
  • 计算杀菌率:
    • 杀菌率 (%) = [(Nₚ - Nₛ) / Nₚ] × 100%
  • 计算杀菌对数值:
    • 杀菌对数值(KL) = lg Nₚ - lg Nₛ
  • 结果判定 (示例标准,需根据具体目的调整):
    • 杀菌率 ≥ 99.9%(或杀菌对数值 ≥ 3.00),可判定为该样品在测试条件下对受试菌株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
    • 杀菌率 ≥ 99.999%(或杀菌对数值 ≥ 5.00),通常判定为高效杀菌。
 

6. 质量控制

  • 菌悬液浓度验证: 每次实验均需通过平板计数精确测定所用菌悬液的实际浓度C₀。
  • 阳性对照: 阳性对照组回收菌量应≥1.0×10⁷ CFU/mL, 且与理论值C₀×稀释倍数的差异在合理范围内(如±0.5 log)。
  • 阴性对照: 中和剂、培养基、稀释液、实验器皿均应无菌生长。
  • 平行设置: 每组实验应设置不少于3个平行样。
  • 中和剂有效性: 每次更换样品或中和剂,必须重新进行中和剂验证试验。
 

7. 生物安全与废弃物处理

  • 所有涉及活菌操作的步骤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 所有接触过活菌的器材(吸头、试管、培养皿、废弃培养基、含菌液体等)必须进行高压蒸汽灭菌(121°C, 30分钟)。
  • 实验台面在实验前后均需用75%乙醇或有效消毒剂擦拭。
  • 实验人员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
 

8. 报告内容
实验报告应清晰、完整,至少包含以下信息:

  • 实验名称与目的
  • 测试菌株名称、编号及浓度
  • 待测样品详细描述(物理性状、浓度/稀释度等)及配制方法
  • 所用中和剂及其浓度、配制方法,中和剂验证结果
  • 实验方法(悬浮法/载体法)及详细操作步骤(包括作用温度、时间)
  • 实验结果数据(原始菌落计数、稀释倍数、计算所得的Nₚ, Nₛ, 杀菌率%, 杀菌对数值KL)
  • 结果分析与判定依据
  • 实验日期、操作人员
  • 质量控制点说明(阳性对照、阴性对照、菌悬液浓度等)
 

重要说明:

  • 本方法为通用框架,具体实验参数(如菌种、浓度、作用时间温度、样品浓度、判定标准等)需根据实验的具体目的和要求进行设定。
  • 实验设计必须严格遵守生物安全规定,操作人员需具备相应的微生物实验技能。
  • 对于特定用途(如医疗器械消毒、食品接触表面消毒剂评价),需遵循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