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硫胺素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02 02:15:34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盐酸硫胺素检测技术指南

概述
盐酸硫胺素(维生素B1盐酸盐)是人体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对能量代谢和神经系统功能至关重要。其检测在食品质量控制、营养强化监管、药品分析及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食品领域,准确测定其含量是保障产品合规性与营养标签真实性的关键环节。

核心检测方法

  1.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 推荐方法

    • 原理: 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实现分离,经紫外或荧光检测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 特点: 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准确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复杂基质(如食品、饲料、药品)。
    • 主要步骤:
      • 样品前处理:
        • 提取: 采用酸性溶液(如0.1M盐酸)在高温(如100°C)下提取,使结合态硫胺素转化为游离态。
        • 酶解(针对含淀粉或蛋白样品): 使用高峰氏淀粉酶和木瓜蛋白酶等分解基质,释放结合态硫胺素。
        • 衍生化(荧光检测时): 通常使用铁氰化钾将硫胺素氧化为具有强荧光的硫色素。
        • 净化: 采用固相萃取柱净化去除杂质。
      • 色谱条件参考:
        • 色谱柱: C18反相色谱柱
        • 流动相: 甲醇/水或乙腈/缓冲盐溶液(如磷酸盐、庚烷磺酸钠)
        • 流速: ~1.0 mL/min
        • 检测器:
          • 紫外检测器: 检测波长通常为245 nm(硫胺素本身)。
          • 荧光检测器: 激发波长365-375 nm,发射波长430-440 nm(硫色素)。荧光法灵敏度通常高于紫外法。
        • 柱温: 室温或30-40°C
      • 定量分析: 外标法或内标法(如添加烟酰胺等稳定化合物作为内标)。
  2. 微生物法

    • 原理: 利用特定微生物(如费氏丙酸杆菌)的生长对硫胺素的依赖性,通过测量微生物生长量(如浊度)来推算样品中硫胺素含量。
    • 特点: 特异性高,能反映生物可利用性,但操作繁琐、耗时长(数天)、易受干扰因素影响(如抗生素、其他生长因子)。
    • 适用性: 主要用于某些特定基质(如强化食品、预混料)或作为生物效价评估的参考方法。操作需严格遵守无菌技术。
  3. 其他方法 (应用相对较少或有特定局限性)

    • 荧光分光光度法: 基于铁氰化钾氧化硫胺素生成硫色素的荧光特性进行检测。操作相对简单,但选择性较差,易受基质中杂质荧光干扰,通常需要更严格的净化和分离步骤,灵敏度一般低于HPLC-荧光法。
    • 分光光度法: 基于硫胺素在紫外区的吸收或与特定显色剂的反应。灵敏度较低,选择性差,干扰大,在现代常规检测中应用很少。
    • 电化学法: 利用硫胺素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检测。仍在研究发展阶段。
    • 毛细管电泳法: 高效分离技术,可与紫外或荧光检测联用。具有高分辨率、低试剂消耗优点,但需优化条件解决基质干扰问题。
 

标准方法依据

  • 中国国家标准: GB 5009.19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盐酸硫胺素、盐酸吡哆醇、烟酸、烟酰胺和咖啡因的测定》(第一法即为HPLC法)。
  • 国际标准: 如AOAC Official Methods(如AOAC 942.23, AOAC 953.20等,涵盖多种方法)。
 

关键考量因素

  1. 基质效应: 不同样品(谷物、乳制品、肉类、药品、体液)成分差异巨大,需针对性优化前处理步骤(如酶解种类/时间、净化方法)以减少干扰,确保提取效率。
  2. 形态转化: 硫胺素在样品中常以焦磷酸酯(TPP)等结合态存在,必须通过酸解和酶解步骤将其充分转化为游离态盐酸硫胺素才能准确测定总量。
  3. 稳定性: 硫胺素对光、热、氧化剂、碱性环境敏感。样品需避光保存,提取过程避免高温时间过长,溶液pH需保持酸性。衍生化后的硫色素也需避光并及时分析。
  4. 方法验证: 无论选用何种方法,必须进行严格的方法学验证,包括:
    • 线性范围: 确保目标浓度在线性区间内。
    • 检出限 (LOD) 与定量限 (LOQ): 评估方法的灵敏度。
    • 精密度: 考察重复性和重现性。
    • 准确度: 通过加标回收率实验验证。
    • 特异性: 确认方法是否能区分目标物与基质干扰物。
 

典型计算公式 (HPLC 外标法)
样品中盐酸硫胺素含量通常以质量分数表示:
含量 (mg/kg 或 mg/100g) = (C * V * D * F) / M

  • C: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的测试液中盐酸硫胺素浓度 (µg/mL)
  • V:测试液的最终定容体积 (mL)
  • D:稀释倍数(如有)
  • F:单位换算因子(如将µg转换为mg,F=0.001)
  • M:样品的称样质量 (g 或 100g)
 

质量控制要点

  • 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或加标样品进行过程监控。
  • 平行样测定。
  • 试剂空白、样品空白、基质加标样品的定期穿插分析。
  • 严格执行仪器维护与校准程序(泵、检测器、自动进样器等)。
  • 对色谱峰进行确认(保留时间、光谱特征)。
 

结论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尤其是配备荧光检测器的方法,凭借其卓越的灵敏度、选择性和自动化程度,已成为盐酸硫胺素检测的主流及标准推荐方法。微生物法在特定场景下具有价值。准确检测的关键在于针对不同样品基质精心设计并验证前处理方法,有效释放目标物并消除干扰,同时在分析全程严格控制硫胺素的稳定性及相关操作参数。严格遵循标准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是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靠的根本保障。

附:HPLC法简要流程示例

  1. 样品粉碎、均质。
  2. 酸解提取:样品 + 0.1M HCl → 沸水浴一定时间 → 冷却。
  3. 酶解:调节pH至酶最适范围 → 加入酶制剂 → 恒温孵育一定时间 → 灭酶。
  4. 调节pH:调至适合衍生化或直接进样的pH。
  5. 衍生化(荧光检测):取部分提取液 + 碱性铁氰化钾溶液 → 混匀反应 → 加入正丁醇或异丁醇萃取硫色素(或直接进样反应混合液)。
  6. 净化(必要时):如SPE柱净化衍生化产物或提取液。
  7. 定容:用合适溶剂定容。
  8. HPLC分析:设置色谱条件,注入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
  9. 数据处理:绘制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计算样品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