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检测:技术与应用全景
蛋白质检测的意义何在?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核心执行者,驱动着从细胞结构构建到信号传递、免疫防御等几乎所有关键生物过程。精准测定蛋白质的存在、丰度、结构及活性,构成了现代生命科学(疾病机制解析、药物靶点发现)、医学诊断(肿瘤标志物筛查、感染性疾病检测)、生物制药(药物纯度分析、效价评估)、食品安全(过敏原监控、营养成分分析)以及环境监测等众多领域的基石。
核心蛋白质检测技术体系
根据检测目标(总量、特定蛋白、活性、相互作用)和灵敏度需求,技术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
基于蛋白质通用化学特性的总量测定(生化比色法)
- 原理: 利用蛋白质共有化学基团(如肽键、特定氨基酸残基)与染料/试剂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或吸光度变化进行定量。
- 主流方法:
- BCA法: 碱性条件下,蛋白质将Cu²⁺还原为Cu⁺,后者与BCA试剂形成稳定的紫色复合物,可在562nm检测。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较强(尤其耐受去垢剂),操作简便。
- Bradford法: 考马斯亮蓝G-250染料在酸性溶液中结合蛋白质后,发生红移(最大吸收峰从465nm移至595nm)。快速、简便,但对去垢剂和强碱敏感。
- Lowry法: 涉及两步反应(铜离子还原、福林酚试剂显色),灵敏度高于Bradford,但步骤繁琐,易受多种物质干扰。
- 紫外吸收法(A280): 利用蛋白质中色氨酸、酪氨酸在280nm的特征吸收。操作极简,无需试剂,但核酸污染会严重干扰结果。
- 应用: 细胞/组织裂解液总蛋白定量、蛋白纯化过程各步骤收率计算、酶活性测定中的蛋白浓度标准化。
-
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的高灵敏靶向检测(免疫分析法)
- 原理: 利用抗体对抗原(目标蛋白质)的高度特异性和强亲和力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 核心平台: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直接ELISA: 酶标一抗直接结合包被抗原。
- 间接ELISA: 一抗结合抗原后,再用酶标二抗检测一抗。最常用,信号放大效果好。
- 夹心ELISA: 捕获抗体包被,捕获抗原后,再用检测抗体(常为酶标)识别抗原另一表位。灵敏度、特异性俱佳,需配对抗体。
- 竞争ELISA: 样品抗原与固定抗原竞争结合有限量抗体。适用于小分子或只有单一表位的抗原。
- 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
- 流程: 蛋白质样品经SDS-PAGE电泳按分子量分离 -> 转印至固相膜(PVDF/硝酸纤维素)-> 用特异性一抗孵育结合目标蛋白 -> 酶标或荧光标记二抗孵育 -> 化学发光/荧光/显色底物成像检测。
- 优势: 可同时提供目标蛋白的分子量信息、相对表达量及特异性验证。
-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 在组织切片或细胞样本上利用抗体进行染色,通过显微镜观察目标蛋白的分布和定位(空间信息)。
- 侧向层析/试纸条: 基于毛细作用,样品沿试纸条流动,抗原与标记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在检测线被捕获显色。快速(几分钟)、操作极简(如验孕棒)。
- 免疫沉淀/免疫共沉淀: 利用抗体将目标蛋白及其相互作用蛋白从复杂混合物中“钓取”出来进行研究。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应用: 血清/体液疾病标志物检测(如心肌肌钙蛋白)、病原体抗原筛查(如HIV p24)、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治疗性抗体药物检测。
-
基于分子量精确测量的高分辨分析(质谱法)
- 原理: 将蛋白质或多肽离子化,在电场/磁场中按质荷比(m/z)分离检测。
- 典型流程:
- 样品酶解(如胰蛋白酶)成肽段混合物。
- 液相色谱分离肽段。
- 质谱检测肽段分子量(一级质谱)及肽段碎裂后碎片离子(二级质谱/MS²)。
- 数据库比对鉴定蛋白质及其翻译后修饰(磷酸化、糖基化等)。
- 优势: 超高灵敏度、超高分辨率、可鉴定复杂混合物中成千上万种蛋白质并定量(如标记/非标记定量策略)、能解析复杂的翻译后修饰。
- 应用: 蛋白质组学(大规模蛋白质鉴定与定量)、生物标志物发现与验证、蛋白质药物(如单抗)的精确表征(分子量、序列覆盖度、修饰位点)。
-
基于活性检测的功能分析
- 原理与方法:
- 酶活性测定: 监测酶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速率(常通过光吸收、荧光变化来追踪)。
- 细胞功能实验: 基于蛋白质功能设计生物学实验(如报告基因检测信号通路活性、增殖/凋亡实验检测生长因子/凋亡蛋白功能)。
- 意义: 直接反映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状态,对理解机制和药物筛选至关重要。
- 原理与方法:
如何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 检测目标是什么? (总蛋白量?特定靶蛋白?未知蛋白?活性?)
- 灵敏度需求有多高? (痕量 vs 常量)
- 特异性要求如何? (区分目标蛋白与其他类似物或修饰形式)
- 样本类型和复杂性? (血清?细胞裂解液?纯化蛋白?)
- 需要定量还是定性?半定量还是绝对定量?
- 是否需要空间定位信息?
- 是否需要分子量或修饰信息?
- 通量要求和检测速度?
- 设备、试剂成本及操作复杂性?
应用场景举隅
- 医学诊断: 血清甲胎蛋白(AFP)ELISA监测肝癌风险;C反应蛋白(CRP)免疫比浊法评估炎症;多种肿瘤标志物组合检测评估疗效与预后。
- 生物制药: BCA/Lowry法测定药物中间体总蛋白浓度;CE-SDS/HPLC-SEC分析抗体纯度与聚集;高分辨质谱表征抗体药物糖型结构与电荷异质性;ELISA/HCP检测宿主细胞残留蛋白。
- 基础研究: SDS-PAGE/WB分析基因干预后目标蛋白表达变化;免疫共沉淀探究蛋白互作网络;质谱蛋白质组学筛选疾病相关差异蛋白。
- 食品安全: ELISA/侧向层析试纸条快速筛查食品中过敏原(麸质、花生);凯氏定氮法测定食品总蛋白含量(需注意非蛋白氮干扰)。
- 农业科学: 检测作物种子贮藏蛋白含量与品质。
未来发展方向
- 更高灵敏度与通量: 单分子检测技术、微流控芯片与质谱联用、多重检测技术(如质谱流式)。
- 原位与实时分析: 发展更精准的原位质谱、活细胞荧光成像探针。
- 人工智能赋能: AI辅助质谱数据解析、预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优化实验设计。
- 集成化与自动化: 开发一体化、全自动的蛋白质分析工作站。
- 单细胞蛋白质组学: 深入解析细胞异质性。
结语
蛋白质检测技术体系日臻完善,从经典的生化比色到精密的质谱分析,为揭示生命奥秘、守护人类健康、保障产品质量提供了强大支撑。深刻理解不同技术的原理、优势、局限性与适用场景,是精准获取所需蛋白质信息、推动科学发现与应用落地的关键。随着技术持续创新与交叉融合,蛋白质检测能力将迈向更高维度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