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纺织品透湿性测试

发布时间:2025-07-02 07:57:54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抗菌纺织品透湿性测试:性能平衡的关键考量

摘要: 抗菌纺织品在满足卫生需求的同时,其穿着舒适性至关重要,而透湿性是舒适性的核心指标。本文系统阐述了抗菌纺织品透湿性的定义、重要性、测试标准、影响因素及测试中的特殊考量,为相关产品的开发、测试与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 透湿性定义与重要性

  • 定义: 透湿性指纺织品(或薄膜)允许水蒸气分子从高湿度一侧透过其结构到达低湿度一侧的能力,反映了材料调节湿气、排出汗液蒸汽的效率。
  • 重要性(对抗菌纺织品尤为关键):
    • 舒适性基础: 良好的透湿性可及时导出人体产生的汗液蒸汽,保持皮肤干爽,避免闷热粘腻感,是穿着舒适的核心要求。
    • 调节微环境: 帮助维持皮肤表面适宜的温湿度,减少因过度潮湿带来的不适或热应激。
    • 与抗菌功能的协同: 潮湿环境是微生物滋生的温床。优异的透湿性有助于快速排湿,降低织物内部和皮肤接触面的湿度,从物理层面抑制微生物(细菌、真菌)的繁殖,间接强化抗菌效果的持久性,避免因汗液积聚导致的异味等问题。若透湿性差,即使抗菌剂有效,潮湿环境本身也成为微生物滋生的“温床”。
    • 用户体验核心: 对于日常穿着(内衣、运动服、袜子)和医疗防护(手术衣、隔离服)等广泛应用场景的用户而言,湿气管理不佳会显著降低产品接受度和使用意愿。
 

二、 透湿性测试标准与方法

透湿性测试主要模拟人体散热排汗过程,测量单位时间内透过单位面积织物的水蒸气质量。常用标准方法包括:

  1. 蒸发法/正杯法 (如 ISO 2528, GB/T 12704.1-2009 方法A, ASTM E96 程序 BW):
    • 原理: 在恒温恒湿环境中,将盛有一定量吸湿剂(如无水氯化钙)或蒸馏水的透湿杯用试样密封。水蒸气透过试样被吸湿剂吸收(或从水杯蒸发)。定期称量透湿杯重量变化,计算透湿量/透湿率。
    • 特点: 装置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测试周期较长,结果受环境温湿度波动影响较大,对试样密封性要求高。
  2. 吸湿法/倒杯法 (如 GB/T 12704.2-2009 方法B, ASTM E96 程序 BW-Inverted):
    • 原理: 将盛有吸湿剂的透湿杯倒置,试样覆盖在下方的吸湿剂上。水蒸气从测试环境透过试样被吸湿剂吸收。称量透湿杯的重量增加。
    • 特点: 相比正杯法,更接近人体穿着时织物外层接触环境、内层接触皮肤的情境。同样受环境控制精度影响。
  3. 出汗热盘法/皮肤模型法 (如 ISO 11092, ASTM F1868, GB/T 11048):
    • 原理: 使用特制的“出汗”热板(皮肤模型)。热板模拟皮肤温度和出汗(通过多孔板供水),覆盖试样并置于特定温湿度环境中。精确测量维持热板恒温所需的热功率(蒸发散热量)。该热功率直接反映试样对水蒸气透过的阻力,常用指标为透湿指数
    • 特点: 测试条件(温度、湿度、空气流速)高度可控,结果更接近真实穿着状态下人体-服装-环境系统的湿传递情况。测试速度快,重复性好,是目前最先进、应用最广泛且被高度认可的透湿性评估方法,尤其适用于高性能纺织品评价。指标更能直观反映穿着舒适性。
  4. 干燥剂法 (如 ASTM E96 程序 B/D):
    • 原理: 类似于正杯法,但杯内通常只放置干燥剂(无水氯化钙),测量水蒸气从环境透过试样被干燥剂吸收的速率。
    • 特点: 主要用于测量薄膜或低透湿性材料的透湿性。
 

关键指标:

  • 透湿量/水蒸气透过率 (WVTR): 单位时间透过单位面积试样的水蒸气质量 (g/m²·24h 或 g/m²·d)。
  • 透湿指数 : 无量纲值,范围0(完全不透湿)到1(像裸露皮肤一样完全透湿)。由出汗热盘法测得的蒸发散热量计算得出。值越接近1,透湿性越好,穿着舒适性越高。
 

三、 抗菌处理对透湿性的影响机制

抗菌剂及其整理工艺是影响抗菌纺织品透湿性的关键变量:

  1. 物理占位与孔隙堵塞:
    • 表面涂层/覆膜: 在织物表面形成连续的抗菌膜,物理阻挡水蒸气通道,对透湿性影响通常最大。膜的连续性、厚度和致密性直接决定阻隔效果。
    • 粒子掺杂/填充: 将无机抗菌剂(如纳米银、氧化锌)、有机抗菌剂或天然抗菌材料微粒掺杂到纤维内部或附着在纤维表面。过量或粒径过大、团聚严重的粒子会堵塞纤维间孔隙或纱线间隙,阻碍水蒸气扩散。
  2. 纤维表面性质改变:
    • 亲/疏水性变化: 许多抗菌剂本身具有疏水性(如季铵盐类、银粒子)。将其引入纤维表面或内部,可能改变纤维的亲水性,影响水分子吸附-解吸-扩散过程。适当的亲水整理可改善透湿,但疏水处理通常不利。
    • 表面能变化: 抗菌剂附着可能改变纤维表面能,影响水蒸气分子在纤维表面的吸附和传递效率。
  3. 纤维溶胀与结构变化:
    • 某些整理工艺(如高温焙烘、交联反应)或抗菌剂本身可能引起纤维溶胀、收缩或微观结构改变,影响纱线和织物的紧密度、孔隙大小和分布。
  4. 后整理工艺的影响:
    • 浸轧、涂层、焙烘温度时间等工艺参数控制不当,可能导致纤维粘连、纱线压扁、孔隙率下降。
 

四、 抗菌纺织品透湿性测试的特殊考量

  1. 测试样品状态一致性:
    • 抗菌处理前后对比: 准确评估抗菌处理本身对透湿性的影响,必须确保处理前后的基布(未处理样)在原材料、组织结构、克重、厚度等物理参数上严格一致,并进行充分调湿。
    • 批次稳定性: 不同生产批次的抗菌纺织品,需分别测试透湿性,确保性能的一致性。
  2. 模拟实际使用条件:
    • 耐久性考量: 测试应涵盖抗菌纺织品在整个预期使用寿命内的透湿性。这意味着需要对样品进行标准化的洗涤/消毒循环处理(次数、温度、方式需根据产品用途确定,如参照 ISO 6330, AATCC TM135 等),然后在经过模拟实际使用磨损(如耐磨、光照老化等)后再进行透湿性测试。抗菌剂在反复洗涤或使用中可能溶出、脱落或失活,附着方式改变可能直接影响孔隙状态和表面性质。
    • 环境条件选择: 测试环境的温湿度应根据产品的最终使用场景选择(如常温常湿、高温高湿、低温低湿)。出汗热盘法中的“皮肤”温度设定(如35°C)和测试环境条件(如20°C, 65%RH)需标准化。
  3. 方法选择与应用匹配:
    • 优先推荐出汗热盘法: 其模拟的真实性高,结果与穿着舒适性关联性强,是目前评价功能性织物(包括抗菌纺织品)透湿性的首选方法
    • 明确标准与指标: 严格遵守所选测试方法的标准操作程序,清晰报告所用方法、标准号、具体条件(温湿度、风速)及结果指标(如 WVTR 或)。不同方法结果通常不可直接比较
  4. 数据解读与平衡:
    • 透湿性下降是抗菌功能化常见的“代价”。测试结果需结合产品定位和使用需求进行解读。
    • 设定合理阈值: 根据产品类别(如普通服装、高性能运动服、医用防护服)和应用场景(如日常穿着、高强度运动、高温环境),制定可接受的透湿性最低要求(如最小透湿指数或 WVTR)。例如,医用防护服在保证防护性(阻隔性)的同时,对透湿舒适性也有较高要求。
    • 寻找平衡点: 研发和生产的核心目标是在满足必要抗菌性能(有效性、耐久性、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抗菌剂选择、整理工艺(如浸渍代替厚重涂层、局部处理)、纤维和织物结构设计(调控孔隙率),最大化地保留或提升透湿性。透湿性测试数据是优化迭代的重要反馈。
 

五、 结论

透湿性是决定抗菌纺织品穿着舒适性和用户体验的核心功能性指标。抗菌剂的种类、添加方式、负载量及整理工艺,会通过物理占位、改变纤维表面性质、影响织物结构等多重途径对其产生影响,通常表现为透湿性下降。准确、科学地评估抗菌纺织品的透湿性至关重要。

采用模拟性更优的出汗热盘法(ISO 11092, ASTM F1868),关注抗菌处理前后及经过标准化耐久性处理(尤其水洗)后的透湿性变化,并基于产品的具体应用场景设定合理的性能阈值,是进行有效测试和评估的关键。成功的抗菌纺织品开发,在于深刻理解抗菌功能化与透湿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通过材料科学和工艺工程的精细调控,在抗菌效能、透湿舒适性、耐久性及安全性等多重目标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持续的透湿性测试监控是确保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稳定可靠的必要手段。

未来展望: 随着新型智能抗菌材料(如响应性抗菌材料、光催化材料)和先进整理技术(如纳米技术、原位聚合、绿色生物基整理)的发展,减少对抗菌纺织品透湿性的负面影响,甚至赋予其主动湿管理功能,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透湿性测试方法也需随之发展和完善,以满足新材料性能表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