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纺织品吸湿性测试

发布时间:2025-07-02 07:57:54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抗菌纺织品吸湿性测试:原理、方法与应用

引言:性能平衡的重要性

在功能性纺织品领域,抗菌纺织品因其能抑制细菌滋生、减少异味、提升卫生水平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抗菌功能的实现往往依赖于添加的抗菌剂(如金属离子、季铵盐化合物、天然提取物等)或特殊的纤维结构。这些处理可能显著改变纺织品原有的物理性能,其中吸湿性就是一个关键指标。吸湿性不仅关乎穿着舒适度(排汗、透气),也间接影响抗菌效果的持久性(如湿度过高可能滋生微生物)。因此,对抗菌纺织品进行科学、准确的吸湿性测试,对于评估其综合性能、优化配方工艺、指导产品应用场景至关重要。

一、吸湿性测试的核心原理

吸湿性测试的本质是评估纺织品吸收和传输液态水分(汗液)的能力。主要关注两个方面:

  1. 水分吸收能力: 纺织品在一定条件下所能吸收的最大液态水量。
  2. 水分传输速度与扩散性: 水分在纺织品内部(芯吸)和沿表面(扩散)传递的快慢和范围。
 

常用的测试方法基于以下物理原理:

  • 毛细效应: 纤维间的毛细管作用力驱动水分沿织物内部或纱线间传输(垂直芯吸)。
  • 表面润湿与扩散: 水分在纤维表面润湿铺展的能力(横向浸润)。
  • 重力作用: 水分在重力作用下穿透织物的速度(垂直渗透)。
 

二、主流测试方法及标准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关注点,国内外制定了多种标准化的吸湿性测试方法:

  1. 芯吸高度法 (Wicking Height Test):

    • 原理: 测量垂直悬挂的织物条下端浸入水中后,水因毛细作用在特定时间内沿织物上升的高度。
    • 标准: FZ/T 01071-2008《纺织品 毛细效应试验方法》、ISO 9073-6:2003《纺织品 非织造布试验方法 第6部分:吸收性》。
    • 优点: 操作相对简单,直观反映纵向芯吸能力。
    • 缺点: 主要反映纵向吸湿速率,对横向扩散反映不足。
  2. 滴水扩散时间法 (Drop Penetration Time):

    • 原理: 将规定体积的水滴从固定高度滴落到水平铺展的织物表面,测量水滴被织物完全吸收所需的时间。
    • 标准: GB/T 21655.1-2008《纺织品 吸湿速干性的评定 第1部分:单项组合试验法》(包含滴水扩散时间测试项)。
    • 优点: 快速简便,模拟汗滴接触织物的瞬间吸收速度,对表面亲水改性敏感。
    • 缺点: 仅反映局部接触点的瞬间吸收速度,难以表征整体传输和扩散性能。
  3. 吸水量与保水率法 (Water Absorption Capacity & Water Retention):

    • 原理:
      • 吸水量: 将干燥试样完全浸入水中一定时间,取出沥干至不滴水后称重,计算单位质量或面积试样吸收的水量。
      • 保水率: 将吸水饱和的试样在特定条件下(如离心)去除部分自由水后,称重计算保留的水分占总吸水量的百分比。
    • 标准: GB/T 9995-1997《纺织材料含水率和回潮率的测定 烘箱法》(原理可借鉴用于吸水量测定,但需注意测试条件差异)、AATCC 79:2019《纺织品的吸水性》。
    • 优点: 直接量化最大吸水能力,保水率反映锁水能力。
    • 缺点: 主要反映静态吸水总量,对动态传输速度信息较少。
  4. 垂直渗透法 (Water Penetration):

    • 原理: 在织物下方放置吸水纸,将规定体积的水倒在织物表面,测量水分穿透织物并到达下方吸水纸所需的时间(或规定时间内渗透的水量)。
    • 标准: AATCC 195:2019《液态水分管理性能》。
    • 优点: 模拟水分从皮肤侧(织物内面)传递到外侧的过程,更贴近穿着实际。
    • 缺点: 设备相对复杂。
  5. 综合液态水分管理测试 (Moisture Management Tester, MMT):

    • 原理: 使用特殊传感器板,同时测量液态水在织物两面(模拟皮肤接触面和空气接触面)的吸收速度、单向传递能力、最大吸湿量、扩散速度以及液态水蒸发速率等多项指标。
    • 标准: GB/T 21655.2-2019《纺织品 吸湿速干性的评定 第2部分:动态水分传递法》、AATCC 195:2019。
    • 优点: 提供最全面、动态的吸湿排汗性能信息,可区分织物正反面性能差异。
    • 缺点: 设备昂贵,操作和数据分析相对复杂。
 

三、抗菌处理对吸湿性的潜在影响

抗菌剂的种类、添加方式、浓度以及纤维基材本身的性质,都会对最终产品的吸湿性产生复杂影响:

  • 物理屏障效应: 涂层或薄膜型抗菌剂(如某些有机硅季铵盐)可能覆盖纤维表面或堵塞织物孔隙,阻碍水分渗透和芯吸,降低吸湿速度。
  • 表面能改变:
    • 亲水性增强: 部分抗菌剂(如某些壳聚糖、两性离子聚合物)本身具有亲水性,或经过亲水改性处理,可能提高织物的润湿性和吸湿速度。
    • 疏水性增强: 某些无机抗菌剂(如未经处理的疏水纳米颗粒)或疏水性有机抗菌剂,可能使纤维表面疏水,导致吸湿困难。
  • 纤维结构改变: 某些抗菌整理工艺(如高温处理)可能引起纤维形态或结晶度变化,间接影响吸湿性。
  • 协同或拮抗作用: 多种功能助剂(如柔软剂、防水剂)与抗菌剂共用时,可能产生协同提升或相互抵消的效果。
 

四、测试关键环节与注意事项

为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必须严格控制以下环节:

  1. 样品准备:
    • 取样: 按标准规定在织物不同部位(经向、纬向)取样,避开布边和明显疵点。
    • 调湿: 样品必须在标准大气(如温度20±2℃,相对湿度65±4%)下平衡至少24小时,消除环境温湿度影响。
    • 预处理: 根据产品标准或测试要求,可能需进行洗涤(模拟实际使用后性能变化)或拒水处理去除。
  2. 环境控制: 整个测试过程应在标准温湿度环境中进行。
  3. 用水: 使用蒸馏水或三级水,避免水中杂质影响润湿和扩散。
  4. 操作规范: 严格按照选定标准执行操作步骤,如液滴高度、体积、计时起点、读数方式等。
  5. 重复性与统计: 对同一样品进行足够数量的平行测试(通常≥5次),计算平均值和变异系数,保证结果可靠。
  6. 结果解读: 结合抗菌纺织品的最终用途(如运动服侧重快速吸湿排汗,医用敷料侧重高吸液量)来解读吸湿性数据。需认识到吸湿性与抗菌性可能存在权衡(Trade-off),找到最佳平衡点是关键。
 

五、案例分析与应用价值

  • 案例: 测试某含银离子抗菌涤纶针织物的芯吸高度和滴水扩散时间。结果显示,与普通涤纶相比,其芯吸高度降低了约30%,滴水扩散时间延长了约40%。这表明银离子处理显著降低了织物的亲水性和芯吸速度。研发人员需评估此下降程度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或需通过添加亲水助剂、改变银离子负载方式(如使用亲水载体)等工艺进行优化。
  • 应用价值:
    • 研发指导: 帮助筛选抗菌剂种类、优化添加量和整理工艺,在保证抗菌效果的同时,最小化对舒适性的负面影响。
    • 质量控制: 作为出厂检验或验货指标,确保产品批次间吸湿性能的稳定性和符合性。
    • 性能宣称支持: 为产品宣称“吸湿快干”、“舒适透气”等功能提供客观实验数据支撑。
    • 标准制定依据: 为制定和完善抗菌纺织品综合性能评价标准提供基础数据。
    • 消费者知情权: 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真实性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结论:不可或缺的评估维度

吸湿性是衡量抗菌纺织品综合性能的核心指标之一。通过选择恰当的测试方法(如芯吸高度、滴水时间、综合MMT测试等),严格遵守标准操作流程,并充分考虑抗菌处理带来的影响,可以获得准确反映其水分管理能力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产品研发、质量控制、性能验证和市场推广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追求抗菌高效性的同时,科学评估并优化其吸湿舒适性,是提升抗菌纺织品市场竞争力和用户体验的必然要求。未来,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涌现,开发更高效、更贴近实际穿着环境的测试方法,以及深入研究抗菌-吸湿协同机制,将是该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