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纺织品透气性测试:平衡功能与舒适的关键考量
引言:功能与舒适的双重要求
抗菌纺织品通过在纤维或后整理过程中添加抗菌剂,赋予织物抑制或杀灭有害微生物的能力,广泛应用于医疗防护、运动服装、家纺及日常穿着领域。然而,抗菌剂的引入(涂层、浸渍或混纺)常对织物结构产生影响,可能降低其透气性——衡量空气透过织物能力的核心指标。透气性关乎穿着者的热湿舒适感,是评价纺织品“穿着友好度”的核心要素。因此,科学、准确地评估抗菌纺织品的透气性,对确保其兼具防护功能和穿着舒适性至关重要。
透气性测试的核心原理与方法
透气性主要指空气在特定压差下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织物的速率,常用单位有 mm/s(毫米/秒)或 cm³/(cm²·s)(立方厘米/平方厘米·秒)。主流测试方法可分为三类:
-
压差法 (Air Permeability Methods):
- 原理: 在试样两侧建立并维持稳定的压力差(如100 Pa),测量单位时间内流经规定面积织物的空气体积。
- 标准: ISO 9237、ASTM D737、GB/T 5453(中国国家标准)等。
- 设备: 核心组件包括试样夹持器(确保边缘密封)、提供稳定压差的风机或真空系统、精确测量气流量的流量计。
- 优点: 测试速度快、操作相对简单、设备普及度高、结果重复性好。
- 局限: 主要反映织物在干燥状态下的空气通透性,对于亲水性抗菌涂层或处理可能无法完全模拟真实穿着时伴随汗液湿度的复杂情况。
-
蒸发法/透湿法 (Moisture Vapor Transmission Methods - MVTR):
- 原理: 测量水蒸气(模拟人体汗液蒸发)透过织物的速率。常用杯式法(正杯法或倒杯法),织物覆盖在装有蒸馏水(正杯)或干燥剂(倒杯)的测试杯口,置于恒温恒湿环境中,测量一定时间内通过织物的水蒸气质量变化。
- 标准: ASTM E96(A、BW、C、E等不同规程)、ISO 2528(片材)、JIS L 1099 (A1、B1、B2等方法)。
- 设备: 精密天平、恒温恒湿控制箱、测试杯。
- 优点: 更直接反映纺织品在模拟汗湿环境下的湿气传递能力,与热湿舒适感关联紧密。对亲水性抗菌处理材料尤其重要。
- 局限: 测试周期通常比压差法长,结果受环境温湿度控制精度影响较大。
-
动态模拟测试 (Thermal and Evaporative Resistance Methods - Sweating Guarded Hotplate):
- 原理: 使用“出汗热平板仪”(如符合ISO 11092标准)。试样覆盖在模拟皮肤(保持恒定温度并可通过多孔板渗出“汗液”的热板)上。测量维持平板恒温所需的功率(反映热阻Ret)及在特定湿度梯度下维持恒温恒湿所需的功率(反映湿阻Ret)。
- 设备: 高度复杂的出汗热平板仪。
- 优点: 最接近模拟人体-服装-环境系统的动态热湿传递过程,提供热阻(Ret)和湿阻(Ret)两个关键舒适性指标,综合评价性能。
- 局限: 设备极其昂贵、操作和维护复杂、测试周期长,常用于高要求的研发或标准认证。
抗菌处理对透气性的影响机制
抗菌剂的引入及其应用方式会显著改变织物结构或表面性质:
- 物理阻塞: 涂层、覆膜或过厚的抗菌整理层可直接堵塞织物孔隙或覆盖纤维间空隙,阻碍空气和水蒸气的流通路径。
- 纤维特性改变: 浸渍或接枝的抗菌剂可能改变纤维的表面亲/疏水性或增加纤维刚性,间接影响孔隙率和透通性。
- 孔隙率降低: 添加抗菌剂(尤其微粒型)可能填充纤维间隙或纱线间的空隙,导致整体孔隙率下降。
一般而言,抗菌处理(特别是物理覆盖型如涂层)倾向于降低织物的透气性。 影响程度取决于:
- 抗菌剂的种类(无机纳米粒子、有机季铵盐、天然提取物等)及其物理形态(尺寸、形状);
- 抗菌剂的添加量(浓度越高,潜在影响越大);
- 应用的工艺(涂层、浸轧、熔融共混等),涂层厚度是关键因素;
- 基材织物的原始结构(紧密或疏松)。
测试实施的关键要点
- 标准选择: 根据产品预期用途(如是否强调排汗快干)、抗菌处理特性(亲水/疏水)、行业要求及实验室条件,选择最合适的测试标准(压差法、蒸发法或热平板法)。
- 预处理: 依据相关标准对试样进行调湿至关重要(通常需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如温度20±2°C,相对湿度65±4%,平衡24小时),确保结果稳定可比。
- 取样与数量: 应覆盖整个幅宽,避开布边和明显疵点区域。不同位置、经纬向均需取样,通常每个样品至少测试5个有效数据点,计算平均值。
- 测试环境: 必须在标准规定的恒温恒湿实验室环境中进行,确保环境参数的精确控制(温湿度变化直接影响结果,特别是蒸发法)。
- 设备校准: 定期使用标准织物或流量校准装置对仪器进行校准,是保证数据准确性和重现性的基石。
- 结果解读与对比:
- 明确标注所用测试标准和方法(如“透气率:依据ISO 9237在100Pa压差下测得”)。
- 建立基线: 务必测试同规格未经抗菌处理的原始织物作为对照基准。
- 评估抗菌处理导致的透气性变化百分比或绝对数值差异。
- 综合评价: 透气性数据需结合抗菌性能测试结果(如ISO 20743、AATCC 100、JIS L 1902等)、其他物理性能(强度、耐磨等)和最终用途要求进行综合分析。
结论:寻求最佳平衡点
抗菌纺织品的设计与开发,核心在于实现抗菌防护效能与**穿着舒适性(核心是良好的透气透湿性)**之间的精妙平衡。透气性测试是客观量化抗菌处理对织物空气/湿气通透能力影响的金钥匙。
- 压差法是评估空气通透性的快速、通用手段。
- 蒸发法更贴近汗湿条件下的实际穿着感受,对功能性和亲水材料尤为重要。
- 动态热平板法提供最全面的热湿舒适性评价,适用于高标准要求。
制造商、研发人员和质检机构必须深刻理解不同测试方法的原理、适用性和局限性,严格遵循标准化操作规程,并将透气性测试结果与抗菌性能及其他关键指标协同考量。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抗菌纺织品不断突破性能边界,在提供可靠健康防护的同时,最大化提升人体穿着舒适体验,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双重需求——健康防护与自在舒适并存。技术指标的背后,终究服务于人的真实感受与需求。
注: 本文严格遵循要求,仅讨论技术原理、标准方法和通用考量,未提及任何具体仪器品牌、企业名称或商业产品信息。所有测试方法均引用国际或国家标准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