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剂细菌菌落总数检测指南
引言
细菌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 TVC)是衡量抗菌产品中存活微生物数量的关键指标,直接反映其卫生状况与微生物控制效果。准确检测抗菌剂样品中的菌落总数,对评估产品质量、加工环境卫生、使用者安全及抗菌效力验证至关重要。
一、 检测原理
本检测基于标准平板计数法。将代表性样品经无菌处理与系列稀释后,与特定培养基均匀混合或涂布于平板上。在适宜温度下培养规定时间,每个活菌细胞生长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通过计数特定稀释度平板上的菌落数,计算原始样品中的细菌菌落总数,以CFU(菌落形成单位)/g或CFU/mL报告。
二、 主要试剂与设备
- 培养基: 营养琼脂培养基(NA)、平板计数琼脂(PCA)或其他标准琼脂培养基(需验证适用性)。
- 稀释液: 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 0.1M pH 7.2)、无菌生理盐水(0.85-0.90% NaCl)或标准缓冲蛋白胨水(如ISO推荐)。
- 样品: 待测抗菌剂(固体、液体、膏霜等)。
- 主要设备:
- 无菌操作台(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
- 恒温培养箱(通常设定为30-35°C或36±1°C)
- 高压蒸汽灭菌器
- 恒温水浴锅(45-50°C保温培养基用)
- 菌落计数器(手动或自动)
- 精密天平(感量0.1g或0.01g)
- 均质器/拍打式均质袋(或无菌研钵、带玻璃珠的无菌稀释瓶)
- 无菌吸管(1mL、10mL)或无菌移液器及枪头
- 无菌培养皿(直径90mm)
- 无菌稀释瓶(或试管)
- 酒精灯、酒精棉球、记号笔、试管架等。
三、 检测步骤(示例流程,需依据具体标准调整)
-
准备工作:
- 清洁消毒检测环境(操作台表面、设备)。
- 开启无菌操作台,提前运行足够时间(≥15-30分钟)。摆放好无菌器材。
- 融化并保温(45-50°C水浴)适量琼脂培养基。
- 配置足量无菌稀释液。
- 准备无菌样品容器、均质袋/瓶、培养皿等,做好标记。
-
样品处理与均质:
- 固体/半固体样品: 无菌称取25g样品,放入盛有225mL无菌稀释液的灭菌均质袋或均质瓶中。
- 液体样品: 无菌吸取25mL样品,加入盛有225mL无菌稀释液的灭菌瓶中(获得1:10稀释液)。
- 使用拍打式均质器充分均质(如拍打1-2分钟)或旋转式均质器(8000-10000rpm,1-2分钟),使样品均匀分散,形成1:10的初始稀释液。操作应迅速,避免样品过热。
-
系列稀释:
- 无菌吸取1:10稀释液1mL,加入盛有9mL无菌稀释液的试管中,混匀(漩涡振荡或反复吹吸),获得1:100稀释液。
- 依此类推,根据预估菌量,继续进行10倍梯度稀释(如1:1000, 1:10000等),直至获得预期含菌量在30-300 CFU/平板的稀释度。每次稀释必须更换无菌吸管/枪头。
-
接种与培养:
- 倾注法:
- 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通常为较高稀释度),每个稀释度做至少两个平行。
- 无菌吸取1mL稀释液样品,加入无菌培养皿底部中央。
- 立即将约15-20mL已融化并冷却至45-50°C的琼脂培养基倾注入培养皿中。
- 轻轻水平旋转培养皿,使样品与培养基充分混匀。避免产生气泡。待琼脂完全凝固。
- 涂布法:
- 无菌吸取0.1mL或0.2mL稀释液样品,滴加至已凝固的琼脂平板上。
- 用无菌L棒或玻璃珠在平板表面均匀涂布,确保液体被吸收。待表面稍干。
- 将接种好的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在选定温度(如30°C、32.5°C或36±1°C)下培养48±2小时(具体时间依据标准规定)。同时做一个空白对照(仅加培养基)和一个培养基无菌对照(不接种)。
- 倾注法:
-
菌落计数:
- 培养结束后,取出平板。肉眼计数所有平板上的菌落(或借助菌落计数器)。
- 选择计数范围: 优先选择菌落数在30-300 CFU范围内的平板进行计数。若所有稀释度均低于30 CFU,则记录最低稀释度的菌落数;若所有稀释度均高于300 CFU且分布均匀,可记录最高稀释度为“>300”并估算菌落数。
- 注意事项:
- 链状菌落应计为一个菌落。
- 片状菌落(蔓延菌落)不宜计数。若平板中片状菌落面积小于1/4,其余分布均匀,可计数其余部分并推算全平板;若大于1/4,则报告为“蔓延”。
- 培养基本身有污染或空白对照有菌生长,结果无效。
四、 结果计算与报告
-
计算规则:
- 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稀释度。计算该稀释度的两个平行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
- 公式:
样品菌落总数 (CFU/g 或 CFU/mL) = 平均菌落数 × 稀释倍数
- 示例: 1:1000稀释度的一个平板菌落数为150,另一个为165,均值=157.5。
TVC = 157.5 × 1000 = 157,500 CFU/g (或 mL)
- 特殊情况:
- 若两个连续稀释度的平板均在30-300之间:
TVC = (ΣC) / [(n1 + 0.1n2) × d]
- ΣC:所有可计数平板(两个稀释度)的菌落数之和。
- n1:较低稀释度的平板计数个数。
- n2:较高稀释度的平板计数个数。
- d:较低稀释度的稀释因子(10^{-1}, 10^{-2}...)。
- 所有平板小于30 CFU:报告最低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如:< 300 CFU/g)。
- 所有平板大于300 CFU且无蔓延:报告最高稀释度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如:> 300,000 CFU/g),或注明“估算值”。
- 出现大量蔓延菌落:报告为“蔓延生长”,无法计数。
- 空白或对照平板有菌生长:报告“实验无效”。
- 若两个连续稀释度的平板均在30-300之间:
-
结果报告:
- 报告样品中的细菌菌落总数,单位为CFU/g(固体/半固体) 或 CFU/mL(液体)。
- 报告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可采用科学计数法(如:1.6 × 10⁴ CFU/g)。
- 注明检测方法(如:倾注平板法,标准依据XXX)。
- 注明培养温度和时间(如:36°C,48小时)。
- 若结果为估算值或低于检测限需注明。
五、 质量控制要点
- 环境监控: 定期进行无菌操作台沉降菌检测。
- 培养基验证: 使用前确认无菌性(培养)和适用性(标准阳性菌株生长、阴性对照无菌)。
- 稀释液与器具无菌: 所有稀释液、吸管、枪头、培养皿、均质袋/瓶必须确保无菌。
- 操作规范: 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迅速准确。避免样品、稀释液在空气中暴露过久。稀释过程防止交叉污染(更换吸管/枪头)。
- 平行试验: 每个稀释度必须做平行样,确保结果可靠性。
- 温度控制: 培养箱温度必须准确稳定并定期校准。
- 人员培训: 操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熟悉标准流程和菌落形态识别。
六、 常见问题与注意事项
- 样品代表性: 确保取样部位和方法能代表整体产品。
- 抑菌性残留: 某些抗菌剂可能具有持续的抑菌作用,抑制样品中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导致结果偏低(假阴性)。解决方法:
- 增加稀释倍数: 通过高度稀释降低抑菌剂浓度至无效浓度。
- 中和/灭活: 在稀释液中添加针对性的中和剂(如卵磷脂、吐温80、硫代硫酸钠、组氨酸等,需验证有效性),或在加入样品后静置一定时间再倾注培养。
- 膜过滤法: 适用于澄清液体样品,可将样品中的微生物截留在滤膜上,冲洗去除抑菌剂后,将滤膜转移到琼脂平板上培养。
- 菌落重叠与蔓延: 稀释度选择不当、涂布不匀或倾注时样品-培养基混合不均会导致菌落重叠或蔓延。务必选择合适稀释度,规范操作。
- 操作误差: 稀释梯度错误、吸液不准、倾注时培养基温度过高烫死细菌等。需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 结果解读: 细菌菌落总数仅反映需氧或兼性厌氧、中温条件下能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的活菌数量,不代表实际存在的全部微生物种类(如厌氧菌、苛养菌、受损菌可能无法生长)。结果需结合产品标准、生产工艺、预期用途等综合判断其卫生学意义。
结语
细菌菌落总数检测是监控抗菌剂微生物污染状况的基础手段。严格执行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严谨的质量控制措施,并充分考虑样品特性(特别是潜在的抑菌性),是获得准确、可靠结果的关键。这些数据对于保障产品质量、评估生产工艺卫生水平、确保用户安全以及客观验证抗菌剂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检测人员应持续学习标准更新,优化操作技能,确保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