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卫生用品生产环境空气细菌菌落总数

发布时间:2025-07-01 17:36:45 阅读量:5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一次性卫生用品生产环境空气微生物控制的科学实践

一次性卫生用品直接接触人体皮肤或黏膜,其生产环境的微生物控制水平直接决定了产品卫生质量与消费者健康安全。空气中悬浮的微生物(主要以细菌菌落总数表征)作为重要的污染源,其控制是生产过程无菌保障的核心环节。

一、 空气微生物污染的潜在风险

生产环境空气中若微生物水平超标,细菌等微生物极易沉降并附着于原材料、半成品、设备表面或直接落入产品内部:

  • 产品污染风险: 导致最终产品微生物指标(如细菌菌落总数、真菌菌落总数、致病菌)超出国家强制标准(如GB 15979)限值,成为不合格品。
  • 消费者健康隐患: 对于卫生巾、纸尿裤、护理垫、医用敷料等产品,污染的微生物可能引发使用者皮肤刺激、过敏、感染(尤其是伤口接触类产品),严重威胁健康安全。
  • 品牌声誉损害: 微生物超标导致的召回、投诉甚至安全事件,将严重损害品牌信誉和市场信心。
 

二、 空气细菌菌落总数的检测与标准

定期监测生产环境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是评估洁净度、验证控制措施有效性的关键手段。主要方法包括:

  1. 沉降菌法 (自然沉降法):

    • 原理: 利用重力作用,使空气中的微生物粒子自然沉降到盛有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内。
    • 操作: 将营养琼脂平板置于待测区域(如配料间、成型区、内包材存放间、产品暴露操作区),暴露规定时间(通常30分钟)。暴露结束后,盖好平皿盖,在规定温度(如30-35℃)下培养规定时间(如48小时)。
    • 结果计算: 计数培养后平皿上生长的菌落数(CFU),按公式计算:细菌菌落总数 (CFU/皿) = 平均菌落数 / (平皿面积 [cm²] × 暴露时间 [min] / 100)。结果通常以 CFU/(皿·30min) 或 CFU/(m³)(需换算)表示。
    • 特点: 操作简便、成本低,能反映较大粒子(>8μm)沉降趋势,但受气流影响大,精度相对较低。
  2. 浮游菌法 (主动采样法):

    • 原理: 使用专门的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如撞击式、离心式、过滤式),通过物理方法(撞击、离心、过滤)强制抽取定量空气,将其中微生物粒子采集到培养基表面或液体中。
    • 操作: 在关键位点(操作面高度、产品暴露点附近)设置采样点,按仪器要求设置采样流量(如28.3L/min或100L/min)和采样时间(如5-10分钟)。采样结束后,将采集的培养基培养计数。
    • 结果计算: 细菌菌落总数 (CFU/m³) = 采集到的菌落数 / (采样流量 [L/min] × 采样时间 [min] / 1000)。
    • 特点: 结果更精确、客观(直接得到单位体积空气的菌落数),可采集更小粒子,能更好反映人员活动等动态影响,但设备成本和操作要求较高。
 

行业普遍控制要求:

  • 关键区域(如产品暴露操作区、内包材存放/清洁区): 应达到10万级(ISO 8级)或更高洁净度。沉降菌法建议目标值:≤10 CFU/(皿·30min)(相当于浮游菌法大致 ≤500 CFU/m³)。部分企业内控标准可能更严格(如 ≤5 CFU/(皿·30min))。
  • 一般生产区域(如原材料仓、外包区): 沉降菌法通常要求 ≤50 - 100 CFU/(皿·30min),具体需基于风险评估和产品特性确定。
  • 依据标准: 主要参考GB 15979《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 50591《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ISO 14698《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 生物污染控制》等。
 

三、 空气微生物污染的综合防控策略

确保空气洁净度达标需要一套“人、机、料、法、环”综合管理体系:

  1. 空气处理系统 (核心):

    • 高效过滤: 送入生产车间的空气必须经过初效、中效、高效(HEPA,对≥0.3μm粒子过滤效率≥99.97%)或超高效(ULPA)过滤器多级过滤。定期更换滤材并做完整性检测。
    • 合理的换气次数: 保证足够的洁净空气置换,稀释和带走室内污染物。10万级洁净区换气次数通常≥15次/小时。
    • 压差梯度: 不同洁净级别区域之间、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保持稳定压差(一般≥5Pa),气流方向始终从高洁净区流向低洁净区。
    • 温湿度控制: 维持适宜稳定的温湿度(如温度18-26℃,湿度45-65%),抑制微生物繁殖。
  2. 环境与设施维护:

    • 洁净室结构: 墙面、地面、天花板应光滑、平整、不产尘、不积尘、易清洁消毒。减少不必要的凸起和缝隙。
    • 清洁与消毒: 制定严格的清洁消毒规程(SOP),规定清洁消毒区域、频率、方法、所用清洁剂和消毒剂(如季铵盐类、过氧化物类)、浓度、作用时间,并进行效果验证(如表面微生物涂抹测试)。特别注意设备底部、墙角、回风口等卫生死角。
    • 环境监测: 定期(如每月/每季)进行空气沉降菌/浮游菌、表面微生物检测,动态监控洁净状态,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
  3. 人员卫生与行为规范 (最大变量):

    • 健康管理: 员工需持有效健康证明上岗,出现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疾病时需暂停进入洁净区。
    • 洁净着装: 严格穿戴连体洁净服(带帽、兜帽)、口罩、手套、专用鞋或鞋套。洁净服需定期专业清洗消毒,严禁穿出洁净区。
    • 规范操作: 限制进入洁净区人数。人员进入需严格遵守更衣程序(洗手、消毒、更衣、气闸室缓冲)。在洁净区内动作应轻缓,减少跑跳、大声喧哗等产尘行为。避免裸手直接接触产品及内包材。
  4. 物料与物流管控:

    • 进入洁净区的物料、包材需清洁或消毒(如通过传递窗进行表面消毒或脱外包)。
    • 物流路径应尽量减少对洁净区的干扰,最好设置单独的物料入口和出口。
 

四、 结论

空气细菌菌落总数是衡量一次性卫生用品生产环境洁净度、保障产品卫生安全的关键指标。通过采用科学的沉降菌法和浮游菌法进行定期监测,并结合高效空气过滤系统、严格的洁净室管理、规范的人员操作以及持续的清洁消毒程序,生产企业能够有效控制空气微生物污染,将风险降至最低。持续的环境监控、数据分析与体系优化是确保持续符合法规要求、保障消费者使用安全、维护企业质量信誉的基石。在日益严格的法规要求和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的背景下,对生产环境空气微生物的精准控制已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