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卫生用品中致病性化脓菌——溶血性链球菌检测技术详解
引言
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p.,特别是A群β-溶血性链球菌,如Streptococcus pyogenes)是一类具有高度致病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它们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可通过呼吸道飞沫、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污染物品传播。该菌是人体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可引发多种疾病,包括:
- 皮肤软组织感染: 脓疱疮、蜂窝织炎、丹毒、坏死性筋膜炎等。
- 呼吸道感染: 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
- 严重侵袭性疾病: 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TSS)、败血症、产褥热等。
- 自身免疫性疾病: 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作为迟发并发症)。
一次性卫生用品(如卫生巾、护垫、纸尿裤、湿巾、棉签等)在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被溶血性链球菌污染的风险,尤其当产品存在破损或使用环境不洁时。受污染的产品若直接接触人体皮肤、粘膜或伤口,可能导致严重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因此,对一次性卫生用品进行溶血性链球菌的检测,是保障消费者健康和产品安全性的重要质量控制环节。
检测依据与标准
该检测主要依据国家强制性标准《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 15979-2002)中附录B/B4的规定:“溶血性链球菌不得检出”。检测方法遵循该标准附录C的相关要求。
检测原理
检测的核心原理是利用目标菌的生化特性(产生链激酶、特定溶血反应)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分离与鉴定。主要流程包括:样品处理、选择性增菌培养、平板分离纯化、生化鉴定及血清学分群确认。
检测流程(基于GB 15979标准)
-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在无菌条件下,随机抽取待检样品(至少10g或10cm²)。
- 将样品放入盛有适量无菌生理盐水(或0.1%蛋白胨水)的容器中。
- 充分振摇或置于均质器中均质(如8000-10000r/min处理1-2min),制成1:10的样品匀液。
-
增菌培养:
- 吸取5ml样品匀液,接种于5ml葡萄糖肉浸液肉汤(或含1%葡萄糖的脑心浸液肉汤)。
- 置培养箱中,于36±1℃培养18-24小时。
- 目的: 促进目标菌增殖,同时抑制部分伴随微生物生长。
-
分离培养与初步鉴定:
- 用接种环蘸取增菌培养物,划线接种于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或绵羊/兔血琼脂平板)。
- 置培养箱中,于36±1℃、含5-10% CO₂环境(可用蜡烛缸或CO₂培养箱)培养18-24小时。
- 观察: 溶血性链球菌通常在血平板上形成细小、圆形、灰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的菌落,周围呈现完全透明(β-型)的溶血环(这是其最重要的初步鉴定特征)。
- 挑取可疑菌落: 挑选具有典型β-溶血环的单个菌落进行纯培养(再接种一个血平板)和后续鉴定。
-
鉴定试验(关键步骤):
- 链激酶试验(SK试验):
- 原理: 致病性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溶解人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凝块。
- 方法: 吸取0.2ml草酸钾人血浆(0.01%浓度),加入无菌试管中。加入0.5ml无菌生理盐水(或肉汤),再加入经18-24小时培养的待检菌肉汤培养物0.5ml。混匀后,置36±1℃水浴中10分钟。加入0.25ml 0.25%氯化钙溶液,混匀后再次置36±1℃水浴中。
- 观察结果: 在10分钟内,血浆先凝固,后又逐渐溶解至完全液化状态者为阳性(通常A群链球菌在15分钟内液化)。凝固而不溶解或24小时仍不溶解者为阴性。
- 杆菌肽敏感试验:
- 原理: 绝大多数A群溶血性链球菌对低浓度的杆菌肽非常敏感。
- 方法: 挑取纯化的待检菌菌落,密集划线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用无菌镊子将含0.04 IU杆菌肽的纸片贴在平板中央。
- 培养与观察: 置36±1℃、含5-10% CO₂环境培养18-24小时。
- 结果判读: 纸片周围出现**明显的抑菌圈(直径通常 >10mm)**者为阳性(敏感的,高度提示A群)。无抑菌圈或抑菌圈很小者为阴性(不敏感的,可能为其他群)。
- 链激酶试验(SK试验):
-
血清学分群(可选/确证):
- 对于链激酶试验和杆菌肽敏感试验均阳性的菌株,如需最终确认是否为A群链球菌(S. pyogenes),可进行兰斯菲尔德(Lancefield)血清学分群。
- 使用商品化的A群链球菌特异性抗血清进行乳胶凝集试验或玻片凝集试验。若发生凝集反应则为A群链球菌阳性。
结果报告
- 阳性: 若在血平板上分离到具有β-溶血环的菌落,且链激酶试验阳性且杆菌肽敏感试验阳性(或血清学A群阳性),即可报告该样品“检出溶血性链球菌”。
- 阴性: 若增菌液接种血平板后,未分离到具有β-溶血环的菌落;或分离到的可疑菌落未能通过链激酶试验和杆菌肽敏感试验(或血清学分群非A群),则报告该样品“未检出溶血性链球菌”。
质量控制
- 阴性对照: 每次试验应设置不含样品的无菌稀释液作为阴性对照,所有步骤同步进行,确保无菌操作及试剂无污染。
- 阳性对照: 使用已知的A群溶血性链球菌标准菌株(如ATCC 19615)作为阳性对照,同步进行增菌、分离和鉴定试验,确保检测体系有效。
- 培养基质控: 使用前检查培养基是否无菌、有无干裂、污染等情况。必要时进行无菌试验和生长试验验证。
注意事项
- 无菌操作: 整个检测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环境微生物污染样品或培养基。
- 样品代表性: 选取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确保检测结果反映整批产品的卫生状况。
- 时效性: 样品采集后应尽快检测,如需存放,应置于4℃冷藏但不超过24小时。
- 溶血现象识别: 准确识别β-溶血环(完全透明)与其他溶血类型(如α-溶血-草绿色不完全溶血、γ-溶血-不溶血)至关重要。
- 鉴定完整性: 仅凭溶血环不能确诊为致病性溶血性链球菌(尤其A群),必须结合链激酶试验和杆菌肽敏感试验(或血清学)进行综合判定。
安全风险与防范
- 生物安全防护: 溶血性链球菌属于病原微生物,操作应在符合生物安全二级(BSL-2)要求的实验室进行。实验人员需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实验服、手套、口罩、必要时戴护目镜)。
- 废弃物处理: 所有接触过活菌的废弃物(培养物、培养基、枪头、离心管等)必须经过有效的消毒灭菌处理(如121℃高压灭菌≥30分钟)后再按医疗废弃物或相关规定处理,严禁随意丢弃。
- 意外处理: 如发生菌液喷溅、溢出或割伤、刺伤等意外,应立即按生物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处理(如消毒、冲洗、就医等)。
结语
对一次性卫生用品进行溶血性链球菌检测,是保障产品微生物安全、预防相关感染性疾病的关键环节。严格遵循国家标准GB 15979规定的检测方法,注重无菌操作、准确识别典型特征、完成完整的生化鉴定流程,并做好必要的质量控制与生物安全防护,是获得可靠检测结果的基础。持续加强生产环节的卫生控制和质量监管,从源头降低污染风险,对于保护消费者健康、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信誉具有重要意义。消费者选择符合国家标准、检验合格的卫生用品,并注意个人卫生和使用规范,可有效规避此类致病菌带来的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