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卫生用品致病性化脓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

发布时间:2025-07-01 17:30:55 阅读量:1 作者:生物检测中心

一次性卫生用品致病性化脓菌 -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指南

一次性卫生用品(如卫生巾、护垫、纸尿裤、湿巾、纸巾等)直接或间接接触人体皮肤粘膜,其卫生质量关乎消费者健康安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作为一种常见的致病性化脓菌,是此类产品微生物安全监控的关键对象。该菌可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引发皮肤软组织感染(如疖、痈、脓肿)、伤口化脓,甚至导致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对免疫力低下人群尤其危险。因此,对其在一次性卫生用品中的存在进行严格检测至关重要。

本检测方法遵循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 15979-2002)要求,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一、 检测原理
检测基于微生物选择性培养与生化鉴定原理:

  1. 样品处理与稀释: 将代表性样品在无菌条件下剪碎或均质化,加入无菌稀释液(如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充分振摇,制成初始样液。
  2. 选择性增菌: 将样液接种至含7.5%氯化钠的肉汤培养基中进行增菌培养。高盐环境抑制大多数非耐盐细菌生长,而金黄色葡萄球菌能耐受并增殖。
  3. 选择性分离: 取增菌液划线接种于选择性平板培养基(最常用卵黄氯化钠琼脂平板)。
    • 卵黄氯化钠琼脂(BP平板): 高盐抑制非耐盐菌;卵黄中的卵磷脂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卵磷脂酶的作用底物,在其菌落周围形成白色不透明沉淀环(卵磷脂酶阳性反应),是该菌的重要鉴定特征;甘露醇作为碳源,多数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发酵甘露醇产酸,使培养基中的酚红指示剂变黄,菌落周围呈现黄色晕环。
  4. 菌落特征观察: 典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在BP平板上表现为圆形、光滑凸起、湿润、直径2-3mm的金黄色(有时白色或奶油色)菌落,菌落周围有白色沉淀环(卵磷脂酶阳性)和/或黄色晕环(甘露醇发酵阳性)。
  5. 确认试验:
    • 血浆凝固酶试验: 挑取疑似菌落,乳化于兔(或人)血浆中,37℃培养。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通常产生血浆凝固酶,使血浆凝固成胶冻状(阳性)。这是鉴定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金标准”。
    • 革兰氏染色镜检: 典型形态应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呈葡萄串状排列。
    • 过氧化氢酶试验: 应为阳性(产生气泡)。
 

二、 检测所需材料与设备

  1. 培养基与试剂:
    • 7.5%氯化钠肉汤培养基
    • 卵黄氯化钠琼脂(BP琼脂)平板
    • 无菌稀释液(生理盐水或0.1%蛋白胨磷酸盐缓冲液)
    • 兔(或人)血浆(含EDTA或柠檬酸钠抗凝剂)
    • 革兰氏染色液
    • 3%过氧化氢(H₂O₂)溶液
    • 无菌剪刀、镊子、均质袋/均质杯
  2. 设备:
    • 恒温培养箱(36±1℃)
    • 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
    • 天平(精度0.1g)
    • 均质器
    • 灭菌锅(高压蒸汽灭菌器)
    • 显微镜
    • 无菌吸管(1mL、10mL)、移液器及无菌吸头
    • 无菌培养皿、试管、三角瓶
    • pH计
 

三、 详细检测步骤
(一) 样品前处理

  1. 无菌称取: 在生物安全柜内,用无菌剪刀和镊子,无菌称取10g(固体)或10mL(液体)代表性样品。
  2. 制备样液: 将样品放入装有90mL无菌稀释液(预热至40-45℃)的无菌均质袋或均质杯中。使用拍击式均质器充分均质(通常1-2分钟),制成1:10的初始样液。
  3. 梯度稀释: 用无菌吸管吸取1:10样液10mL,加入90mL无菌稀释液中,混匀,制成1:100样液。根据预期污染程度,可继续稀释至1:1000或更高。
 

(二) 增菌培养

  1. 取1:10样液10mL,加入到含90mL 7.5%氯化钠肉汤培养基的三角瓶中(相当于接种1g/mL样品)。
  2. 同时吸取1:10样液1mL,加入含9mL 7.5%氯化钠肉汤的试管中(相当于0.1g/mL样品)。
  3. 将接种后的三角瓶和试管置于36±1℃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2小时。
 

(三) 分离培养

  1. 取出增菌培养物,充分摇匀。
  2. 用无菌接种环分别挑取增菌液,在预先标记好的BP琼脂平板上划线分离(每个稀释度的增菌液至少接种一个平板)。
  3. 将平板倒置于36±1℃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小时。
 

(四) 菌落观察与计数

  1. 培养后取出平板,观察菌落形态。
  2. 重点观察并记录符合以下特征的菌落(需描述颜色、大小、形态、有无沉淀环及晕环):
    • 圆形、光滑凸起、湿润。
    • 直径通常2-3mm。
    • 金黄色(有时为白色或奶油色)。
    • 菌落周围有清晰的不透明白色沉淀环(卵磷脂酶阳性)。
    • 菌落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环(甘露醇发酵阳性)。
  3. 计数具有上述典型特征的菌落在平板上的数量。选择菌落数在15-150 CFU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若所有平板均无菌落生长,报告结果为未检出。
 

(五) 确证试验
对平板计数中观察到的典型疑似菌落,至少挑取5个(若少于5个则挑取全部)进行确证:

  1. 血浆凝固酶试验:
    • 挑取单个疑似菌落,乳化于少量无菌生理盐水中,制成浓菌悬液。
    • 吸取0.3mL兔(或人)血浆(恢复至室温)加入小试管。
    • 加入0.1mL菌悬液,轻轻摇匀。
    • 另取一管血浆,加入0.1mL无菌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
    • 将两管置于36±1℃水浴或培养箱中。
    • 每30分钟观察一次结果,持续4-6小时。阳性结果:血浆凝固成胶冻状(即使倒置试管也不流动)。阴性结果:血浆保持液态。
  2. 革兰氏染色与镜检:
    • 挑取疑似菌落制片,进行革兰氏染色。
    • 油镜观察:典型应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单个、成对、短链或典型的葡萄串状排列。
  3. 过氧化氢酶试验(可选,辅助确认):
    • 挑取少量菌苔置于洁净玻片上。
    • 滴加一滴3% H₂O₂溶液。
    • 阳性结果:立即产生大量气泡(氧气)。
 

(六) 结果判定

  1. 若确证试验中:
    • 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
    • 革兰氏染色镜检符合典型形态(G⁺,球菌,葡萄状排列)。
    • 菌落形态符合典型描述(尤其在BP平板上的沉淀环和晕环)。
  2. 则该菌落可确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3. 根据确证为阳性的菌落数、稀释倍数和接种量,计算出每克(或每毫升)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数量(CFU/g 或 CFU/mL)。
  4. 计算公式:
 
 
 
 
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数(CFU/g或CFU/mL) = (平板菌落数 × 确证阳性率) × 稀释倍数 / 接种量(g或mL)
 
 
 
* *确证阳性率:若挑取n个菌落做确证,有m个为阳性,则率=m/n。* * *稀释倍数:接种平板所用稀释液的稀释度。* * *接种量:通常指注入平板的稀释液体积(mL)。若平板接种的是1mL样液,则接种量为1mL。*

四、 结果报告

  1. 报告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量结果:XX CFU/g 或 XX CFU/mL。
  2. 若在接种的增菌液和平板中均未分离确证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报告结果为:“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3. 报告应清晰标注检测方法依据(GB 15979-2002)。
  4. 报告应包含样品信息(编号、名称、批号等)、检测日期、操作人员、培养条件和结果。
 

五、 质量控制与注意事项

  1. 无菌操作: 整个检测过程必须在无菌环境下(生物安全柜或超净工作台)进行,所有器材必须无菌,严防交叉污染。
  2. 培养基质控:
    • 使用前检查培养基是否在有效期内,有无干裂、污染、变色。
    • 定期对培养基进行无菌试验(未接种培养)和性能验证(使用标准菌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验证其生长及典型特征)。
  3. 阳性与阴性对照:
    • 阳性对照: 每次检测应同时接种已知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作为阳性对照,确保检测系统有效。
    • 阴性对照: 使用无菌稀释液代替样品进行全程操作,作为阴性对照,确保无污染。
  4. 生物安全: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条件致病菌,操作应在生物安全二级(BSL-2)实验室进行,操作人员需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实验服、手套、口罩等),废弃物(培养基、接触过阳性样本的器具)需经121℃高压灭菌至少30分钟后再丢弃。
  5. 典型特征判断: 需严格依据菌落形态(尤其是BP平板上的沉淀环和晕环)以及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综合判定。非典型菌落或凝固酶阴性菌落需进一步鉴定(如API Staph等),但通常不作为报告对象。
  6. 样品代表性: 应严格按照抽样规程获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7. 时效性: 样品采集后应尽快检测,如不能立即检测,应在冷藏条件下(2-8℃)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
 

结论

对一次性卫生用品实施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规范化检测,是保障产品卫生安全、防范健康风险不可或缺的技术屏障。严格执行国家标准GB 15979-2002规定的检测流程——从前处理、选择性增菌分离到形态学及血浆凝固酶关键确证——是获得准确、可靠检测结果的基础。检测实验室必须始终坚持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和生物安全规范,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公信力。定期、有效地开展此项检测,能够及时发现潜在致病微生物污染,为生产企业改进工艺、监管部门评估风险、消费者放心使用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最终守护公共卫生安全底线。